《对伪心理学说不》精彩摘抄
《对伪心理学说不》是著名心理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Keith E.Stanovich)的作品,他站在科学角度重新定义心理学,力求和用非科学方法研究的心理学划清界限,并严厉批判。诚然,科学这把剑够锋利,减掉心理学的枝枝丫丫,让心理学在人们的眼中变得更加“苗条”。但是苗条的背后,容易把心理学关进了学术的象牙塔内,让心理学变得冷酷而孤傲。这种冷酷和孤傲建立在相对事实基础上,相对真理基础上,因而更向科学靠拢。简单地说,心理学以科学为靠山,在事实面前她会更有底气,但却丧失了人心。
一起领略一下科学利剑如何给心理学“瘦身的”:
波普尔经常指出,“这些(不可证伪的)理论拥有巨大的心理吸引力,其秘密在于它们能够解释一切事情。预先知道无论什么事情发生,你都能理解它,不仅给你智慧上的掌控感,而且更重要的是,让你拥有应对这个世界所需的安全感。但是这种安全感的获得并不是科学的目标,因为这种安全感的追求是以知识发展停滞为代价的。
一个真正开明的人愿意跟随证据引导。开明的人愿意听从公正的调查而非他自己的预测。科学方法是对世界的印证,而不是对我们自己的印证。
科学家并不会宣称他们可以提供完美的知识:科学的独特优势并不在于它是一个不会犯错的过程,而是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消除错误的方式,它能不断消除我们认识中的错误。再者说,自称完美或绝对知识的主张及做法,却往往会阻碍人们的探索。自由而开放地探索知识是科学活动的一个先决条件。科学家们总是在怀疑那些号称已经找到问题最终答案的言论。
心理学必须摒弃所有对概念作出个人化定义。
在评估一个心理学理论的可证伪时,操作性定义的理念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概念有没有直接或间接地建立在可观测操作的基础上,是识别不可证伪的理论重要线索。没有建立在可观测操作基础之上的概念,通常是为了拯救那些不能能被数据印证的理论。所以,那些不严格的概念——理论学家不能为它们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操作性联系——都应该引起怀疑。
我们确信某个理论具有可证伪性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确定理论中的关键概念具备可用可重复性很强的行为观察来表述的操作性定义。操作性定义是让科学知识变得公开可检验的主要机制。
由于个案研究在特定理论的检验中不能作为证实或证伪的证据,所以它在科学研究后期不再有效。其原因就是:个案研究和见证叙述都是所谓的孤立事件,缺乏比较性信息,而这种信息对于排除其他可能的解释来说是必要的。
人们有这样一种倾向:即使能够获得更为精确的信息,人们的判断也常常受到某个突出例子的影响,对此心理学家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威尔逊和布里克证明了鲜活性问题是多么具有欺骗性,以及它是怎样影响实际的消费者行为的。
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我们应该克服这种不相信数字、必须亲眼目睹采取相信的倾向。绝大多数影响我们社会的复杂因素都只有靠数字才能捕捉。只有当公众学会像重视图像材料一样重视以数字形式表达的抽象材料时,公众自己的立场才不会像屏幕上闪过的最新图像那样变化无常。
当因果关系对我们来说显而易见时,当我们抱有根深蒂固的偏见时,或者当我们的解释被理论定势所主宰时,就会很容易地把相关当作因果的证据。
卢瑟福的观点强调了另一种区分科学与伪科学的方法。科学总是遵循关联性原则,其特点在于众多个体的参与,而对这些个体的贡献进行评判的标准,是看它在多大程度上加深了我们对自然界的了解。没有哪个单独的个体能够依靠其特殊地位来主导讨论。
考察行为的原因时,要依照多样性的原则来思考。不要陷入误区,认为某一特定行为只是由某一特殊原因造成。大部分复杂的行为都是由多重原因所决定的。各种各样的因素共同起作用才导致了某种行为的出现。有时多个因素联合在一起时会产生交互作用。也就是说,变量共同作用时的整体效应,会和其单独作用时获得的效应完全不同。
仅凭经验是无法告诉人们世界的真相的。
许多有控制的研究都证明,当人们头脑中已经预设了两个变量相互关联的想法时,他们甚至能够在两个变量根本毫无关系的数据中发现联系。不幸的是,这一发现在现实生活中也广泛存在,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还有一些心理学家则研究了另一个于此相关的现象,该现象被称为公平世界假设,它是指人们倾向于相信自己是生活在一个公平的世界里,在这里每个人都得到他们应得的东西。研究者发现了一些实验证据,证明了公平世界中存在一种“罪有应得”的信念:人们会鄙视那些偶然不幸的受害者。为偶然事件寻求解释的倾向导致了这一现象。人们很难相信一个完美无瑕的或者是道德修养高的人会因为偶然事件而惨遭不幸。固然我们想要相信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但是,偶然性是不偏不倚的,它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运行:好事坏事都以相同的概率发生在不同人身上。
为纯粹偶然的事件寻求解释的这种倾向,也导致我们对许多巧合事件的性质产生误解。
发生在我们个人生活中的罕见匹配往往对我们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尤其不愿将其归因为偶然。产生这种倾向的原因有很多,某些是动机性和情感性的,还有一些是概率推理的失败。我们通常不能意识到,罕见匹配只是巨大“概率事件”样本库中一个非常小的部分而已。对我们中的某些人来说,罕见匹配看起来好像经常发生,但是它真的经常发生吗?
在试图解释世界上发生的所有事,同时又拒绝承认偶然因素的作用,实际上会降低我们对现实世界的预测能力。在某个领域中,承认偶然因素的作用意味着研究者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的预测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预测中总是会犯一些错误。
一起领略一下科学利剑如何给心理学“瘦身的”:
波普尔经常指出,“这些(不可证伪的)理论拥有巨大的心理吸引力,其秘密在于它们能够解释一切事情。预先知道无论什么事情发生,你都能理解它,不仅给你智慧上的掌控感,而且更重要的是,让你拥有应对这个世界所需的安全感。但是这种安全感的获得并不是科学的目标,因为这种安全感的追求是以知识发展停滞为代价的。
一个真正开明的人愿意跟随证据引导。开明的人愿意听从公正的调查而非他自己的预测。科学方法是对世界的印证,而不是对我们自己的印证。
科学家并不会宣称他们可以提供完美的知识:科学的独特优势并不在于它是一个不会犯错的过程,而是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消除错误的方式,它能不断消除我们认识中的错误。再者说,自称完美或绝对知识的主张及做法,却往往会阻碍人们的探索。自由而开放地探索知识是科学活动的一个先决条件。科学家们总是在怀疑那些号称已经找到问题最终答案的言论。
心理学必须摒弃所有对概念作出个人化定义。
在评估一个心理学理论的可证伪时,操作性定义的理念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概念有没有直接或间接地建立在可观测操作的基础上,是识别不可证伪的理论重要线索。没有建立在可观测操作基础之上的概念,通常是为了拯救那些不能能被数据印证的理论。所以,那些不严格的概念——理论学家不能为它们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操作性联系——都应该引起怀疑。
我们确信某个理论具有可证伪性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确定理论中的关键概念具备可用可重复性很强的行为观察来表述的操作性定义。操作性定义是让科学知识变得公开可检验的主要机制。
由于个案研究在特定理论的检验中不能作为证实或证伪的证据,所以它在科学研究后期不再有效。其原因就是:个案研究和见证叙述都是所谓的孤立事件,缺乏比较性信息,而这种信息对于排除其他可能的解释来说是必要的。
人们有这样一种倾向:即使能够获得更为精确的信息,人们的判断也常常受到某个突出例子的影响,对此心理学家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威尔逊和布里克证明了鲜活性问题是多么具有欺骗性,以及它是怎样影响实际的消费者行为的。
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我们应该克服这种不相信数字、必须亲眼目睹采取相信的倾向。绝大多数影响我们社会的复杂因素都只有靠数字才能捕捉。只有当公众学会像重视图像材料一样重视以数字形式表达的抽象材料时,公众自己的立场才不会像屏幕上闪过的最新图像那样变化无常。
当因果关系对我们来说显而易见时,当我们抱有根深蒂固的偏见时,或者当我们的解释被理论定势所主宰时,就会很容易地把相关当作因果的证据。
卢瑟福的观点强调了另一种区分科学与伪科学的方法。科学总是遵循关联性原则,其特点在于众多个体的参与,而对这些个体的贡献进行评判的标准,是看它在多大程度上加深了我们对自然界的了解。没有哪个单独的个体能够依靠其特殊地位来主导讨论。
考察行为的原因时,要依照多样性的原则来思考。不要陷入误区,认为某一特定行为只是由某一特殊原因造成。大部分复杂的行为都是由多重原因所决定的。各种各样的因素共同起作用才导致了某种行为的出现。有时多个因素联合在一起时会产生交互作用。也就是说,变量共同作用时的整体效应,会和其单独作用时获得的效应完全不同。
仅凭经验是无法告诉人们世界的真相的。
许多有控制的研究都证明,当人们头脑中已经预设了两个变量相互关联的想法时,他们甚至能够在两个变量根本毫无关系的数据中发现联系。不幸的是,这一发现在现实生活中也广泛存在,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还有一些心理学家则研究了另一个于此相关的现象,该现象被称为公平世界假设,它是指人们倾向于相信自己是生活在一个公平的世界里,在这里每个人都得到他们应得的东西。研究者发现了一些实验证据,证明了公平世界中存在一种“罪有应得”的信念:人们会鄙视那些偶然不幸的受害者。为偶然事件寻求解释的倾向导致了这一现象。人们很难相信一个完美无瑕的或者是道德修养高的人会因为偶然事件而惨遭不幸。固然我们想要相信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但是,偶然性是不偏不倚的,它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运行:好事坏事都以相同的概率发生在不同人身上。
为纯粹偶然的事件寻求解释的这种倾向,也导致我们对许多巧合事件的性质产生误解。
发生在我们个人生活中的罕见匹配往往对我们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尤其不愿将其归因为偶然。产生这种倾向的原因有很多,某些是动机性和情感性的,还有一些是概率推理的失败。我们通常不能意识到,罕见匹配只是巨大“概率事件”样本库中一个非常小的部分而已。对我们中的某些人来说,罕见匹配看起来好像经常发生,但是它真的经常发生吗?
在试图解释世界上发生的所有事,同时又拒绝承认偶然因素的作用,实际上会降低我们对现实世界的预测能力。在某个领域中,承认偶然因素的作用意味着研究者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的预测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预测中总是会犯一些错误。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