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宁德] 醉爱漳湾美人迟暮时 芳华依旧后湾村


后湾,像是一位迟暮的美人。岁月磨去了她曾经的娇羞稚嫩,倒多了份阅尽世事沉淀下来的雅致。走进后湾,近观美人的鱼尾和纹斑。人们却不会嫌弃她,反倒是惊叹芳华换了种方式绽放。

沿着宁德师范学院的围墙,走到交叉口。后湾和鳌江的路牌就咫尺相对。想当初,鳌江那片地,还是后湾百姓们种土豆番薯的地方。

方塘一口,祖厅一座,悄然映入眼帘。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修建的李氏祖厅,门前有着旗杆石四对。祖厅在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了正俗、教化、权利和法庭等传统作用。但祖厅作为李氏家族的象征,现在成为李氏宗族缅怀祖先功德的所在。族人们在这里寄托一份精神,寻求一份慰藉,传承一份祖训。


沿着李氏宗祠后的小路而行,走在青砖碎瓦的小路看那土埂与木头搭成的房。有些房屋已被主人遗落在这里,风吹雨打,破旧不堪。房屋里散落的陈年旧物,依旧可以感受得到当年房屋主人在这里生活的画面。缺角的水缸盛着屋漏的雨水。房屋四周的杂草探头探脑向屋子张望。胆大者已经肆无忌惮把青绿蔓延在屋里的角角落落。或许有一天,这屋突然塌了,然后成为自然生灵的天堂。在农村,这样的老房子很多。

水泥铺成的路径,左右两旁多是老房。看着老房子,脑中遐想着当时这里的欢声笑语。走着想着,突然发现一块匾悬挂在房门上,“紫气东来”的字迹仍清晰可辨。我不禁猜想,这户估计是个书香门第。这么多座房子,怎么偏就它单单有块匾额高挂。也正是这块匾,让这座普通的老房子显得书香气起来。人腹有诗书气自华,房子大概也是一样。

后湾村自明至清出过清乾隆癸亥年举人李基垙及李宗敏、李基坤等二十余位秀才、太学生,也算是人才济济。只是现在人们多不记得村里早前秀才的事迹。问说村里的名人,都是不知。

从前与亲朋好友通信的邮箱已是锈迹斑斑,着了一件锈红色的衣裳。查海生说,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通讯行业的快速发展,书信已经慢慢留在时光的深处。《朗读者》的火爆,引领我们重温当初的感动。那时候,车马邮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继续漫无目的地走着,却总期盼着在下一个拐角遇见什么。黑色的遮光布如波浪悬挂在头顶,崭新的卫生宣传海报和古老的墙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搓麻将的声音从老人会里传入耳中。几个老人,一桌麻将,就是一下午,也许就是生命剩下的时光。总要有种方式,聊以度过余生。娱乐方式的缺乏,麻将成为老人们的生活。

老人会的隔壁则是后湾卫生院,村里人多来这里看病问诊。卫生院里有着李氏夫妻,都是卫生院里的医生。从李医生口中得知,他是上个世界70年代就给村里人看病,是当时村里的“赤脚医生”。这四十多年的光阴就在给病人号脉问诊中流逝了。看着这个村子里的人生老病死,看着这个村子婚丧嫁娶,看着这个村子里渐渐人去楼空。本该是伤感的事情,李医生一句“村子很漂亮,等下你可以四周逛逛”激起了我的期待。

房子会旧,人也会老,但希望常在。透过人家的窗,窥见的是正用功读书的小孩子。越来越多人赚了钱,搬离了村子。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孩子读书方便,也离开了这座村庄。留在村子里的,大多是恋着回忆的老人。虽然离开了这村子,但李氏族人的根总归在这里。树有根,能存活。人有根,才能走远。


后湾又名钱岩村,村子里的人口不多,也就1000来人。走在村子里,四处可见老人。或在路上慢慢踱步,或是搬把凳子坐在院门口晒着温暖的太阳,或是三三两两坐在一起搭话儿。路过一个庭院,门口是修剪得很别致的花草。只见一位老人家正专心致志地摆弄着他心爱的花。我走近他的身旁他竟然一点儿也不知晓。阳光洒落在老人的身上,安静祥和。我轻轻地走开,生怕破坏这份美好。

村里懂后湾历史的老人跟我讲,后湾这个村庄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宋朝时候,后湾的李氏先人从古田县杉洋迁移到六都,后来又由六都“后湾弄”迁到此处定居。所以这个村子就保留“后湾”两字叫做后湾村。所以现在这个村子里的人大多姓李。后湾是在1958年成立大队,在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古旧的墙上,依稀可见当年文化大革命留下的痕迹。

听闻后湾村落分散,呈太极的形状。有一座天主教堂,两条旧水渠。路上凭着小孩子的指引,顺着做礼拜的人流,看见了巍然耸立的天主教堂。天主教堂的恢弘气势在村里显得卓尔不群。很是宽阔敞亮的教堂里挤满了做礼拜的信徒。还有不少人正驱车赶来。人们虔诚祷告,表情庄严肃穆,更加增添了天主教的神圣感,让我心生恭敬。

雍正年间修建的宫庙还在。“威镇钱岩”四个大字霸气十足。但村子还未走完,两条旧水渠还没见着,夜幕就已降临。回来后查资料得知,后湾还有一个1995年修建的涵洞,长300米。钱岩山古称宁德德城关之“前案山”,有“青狮镇浪”、“金马腾鞍”、“洞天引胜”等十景。村内有制做月饼传统工艺,其手工艺传人有李其汉等。现民间有剧团乐队一支。


回想一路上,看见了好几棵老树,其中有五百年的香樟,三百年的榕树,也有百来年的孟仔树。树木郁郁葱葱,彰显着强大的生命力。树木相依相偎,仿佛爱得浓烈如胶似漆的情侣。倒也看见呈60度角倾斜的竹子,仿佛在鞠躬致敬。

后湾村的门牌还是1995年的,距今都有22年了,应该也不会再换新的挂上。城市在快速扩张,古村落在渐渐消失。走在宁德的每个古村落,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发掘少为人知的历史,用文化温暖城里城外的人。
宁小爱丨文字编撰
宁小爱丨图片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