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漫谈 | 理性讨论,哆啦A梦还能活多久
2017-06-01 巴塞电影 | 撰文 糯木
在热门电影与各类新番层出不穷的今天,哆啦A梦似乎成了这样一种存在: 作为一个系列动画,平时几乎鲜有人想起去点它;作为一个系列电影,又几乎没人会像期待《神奇女侠》一样等它:“再过3天哆啦A梦就要上映了约约约!”。反而更像一种养老状态:每年春季赴约,即使不铺张宣传,也都能有不错的票房,有一群稳定的粉丝,平时不会翘首以盼,但新片上映又都会自然地到影院支持。
《哆啦A梦》系列自1980年开始推出大长篇剧场版,每年三月在日本上映,到今年的《南极冰冰凉大冒险》已经是第37部了。哆啦A梦也已经接近50岁,虽然设定上这只猫来自22世纪,这么说应该只有-100岁,但不管怎么计算,他都是日本动漫史上一个难得做到历久弥新的代表角色。

那么,近半个世纪,这只猫依然没有被历史和市场抛弃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仅仅是像很多短评说的,为了情怀,就值5星吗?
要探讨这个问题,那就得坐上时光机,回到整个日本动漫发展的源头去看看了。
现代日本漫画是在战后开始崛起,以日本漫画之父手冢治虫为主导发展壮大,经过近20年的风格确立和技法成型,上世纪70年代,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也正是在1970年,哆啦A梦诞生了。

到了80年代,随着电视技术的普及,日本第一部电视连续动画片《铁臂阿童木》大受欢迎,随后涌现出大量优秀动画片,标志着日本正式开启动漫时代。《哆啦A梦》也从那时起不断开发TV动画剧集和长篇剧场版动画。
之后随着动漫产业的发展和壮大,现在动漫已经是日本的支柱产业之一,日本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动漫输出国,就拿中国大陆来说,目前引进的哆啦A梦剧场版电影已有五部,刚刚上映的《南极冰冰凉大冒险》首日票房高达3500+万,仅用一日就超过了去年的柯南剧场版总票房。
一定程度上说,《哆啦A梦》的发展史就是日本动漫发展史的一个小小缩影。这只猫能跟随日本动漫的大潮活跃至今,笔者总结了一下大致能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启发:
主题设定:适应时代
《哆啦A梦》所诞生的年代,正是日本科幻动漫的崛起时期,它作为一个科幻向动漫,实际卖点却是想象力。这无形中构成了哆啦A梦的最大优势:它以科技异想为土壤,却可以能科技之所不能。

在设定上,哆啦A梦是一只来自22世纪的机器猫,代表着未来世界高度发达的科学文明。一方面,这个设定赋予了他一个相当长期的时代性和话题性,不会像一般工业产物一样很快过期。
另一方面,抛开这只暖萌的蓝胖子所践行的勇敢、友爱等感性命题,他对大雄提供的最初价值,以及最吸引观众的独特性,其实是他那个可以变出任何道具的四次元口袋。试问有多少小朋友(甚至是成年人)不曾想过拥有一只哆啦A梦,不管遇到什么麻烦,都能从它口袋里掏出神奇道具一秒通关呢?这恰恰折射出现代工业社会中,人们对科技的依赖和神化。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每次大雄等人遇到困难,思考的时间都非常少,通常是大雄苦恼地往地上一坐,哆啦A梦便直接掏了道具,然后大雄原地复活又充满了干劲。我并不准备去批判这样的态度不可取,因为它正是人类与科技关系的缩影——人类制造出越来越多的高新用具甚至人工智能,不就是源于像大雄一样无法解决的某个问题么?
《哆啦A梦》之所以能老少通吃,在于它给当时的受众提供了这样一个庇所:无论你遇到什么烦恼,相信科技能解决一切问题。
但是来到50年后的今天,人们对科技的态度已经发生转变,呈现一种期望与恐惧并存的状态,最近热议的AlphaGo赛况、这几年诸如《机械姬》《西部世界》这类影视作品,都可看见种种关于人工智能的威胁论。
不巧,哆啦A梦也是一个人工智能,而在最新的剧场版《南极冰冰凉大冒险》中,已经紧跟时代地呈现了这种威胁论:故事中出现了真假哆啦A梦,假的哆啦A梦阴险腹黑,想致众人于死地。

当然作为一个儿童动画,它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探讨太深,而是简单地以“真的哆啦A梦会保护大雄,假的则会伤害大雄”为评判标准,很快辨别了真伪。这个简单粗暴的标准也正反映了人们对于AI威胁论的某种天真愿景。
《哆啦A梦》似乎又给新时代的人类提供了一个新的庇所:像哆啦A梦一样的AI才是好AI,好AI永远不会伤害人类。
这样的特质最终导致受众期待值的不同。看看隔壁柯南,同样是小学生,观众却要求他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惊喜,若是推理弱了可得被喷大烂片的;但这边厢的大雄却可以废柴到底,偶尔励志一下都让人觉得这孩子太闪光了,恨不得把十个静香嫁给他。

这就在于大雄之于观众更像一个自身的投射,哆啦A梦就像是一个庇所的存在:包容你一切的不作为,解决你一切的麻烦,还不会有任何不安的后遗症。
人们看柯南,也许是寻求一种智商卓越的快感;但看哆啦A梦,实际是寻求一种现世的庇护。你对一个庇护所会有多形而上的要求?你只会要求它永远温暖,永远无害。
《哆啦A梦》就凭借这只无所不能又忠心耿耿的机器猫设定,以不变应万变,辅佐一些贴合时代的新鲜元素,足以在现代动漫市场中稳踞一席之地。这些元素就不详谈了,比如在《哈利波特》火爆的那几年,它就推出了与魔幻题材相关的《魔界大冒险》。
技术手段:不断革新
当然,《哆啦A梦》最明显的革新还是体现在技术手段上。跟很多日本早期动漫一样,哆啦A梦最初也是采用传统的赛璐璐方法进行制作,所谓赛璐璐动画,就是画师先在一种名为“赛璐璐”的透明胶片上完成每一帧的手绘,拍摄时将其叠印到背景层之上,制作成动画。


90年代后,电脑作画兴起。随着原本的生产商富士公司停产了赛璐璐胶片,日本动画不得不转向数码制作,哆啦A梦就是从2002年开始,全面采用电脑作画,而2014年的《伴我同行》,则是该系列首部用3D+CG技术制作的动画。
可能你要说了,这种情况属于日本动画的被迫转型吧,哆啦A梦不想革新也得革新啊。非也,日本动画说是全部转移到了数码制作,但这种数码与欧美动画那种成熟的数码技术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由于日本动画的制作传统太过根深蒂固,当下的制作流程在技法上仍然是数码的外衣、手绘的内核:前期在纸上绘制原画,再导入软件进行后期。传统动画工业培养出来的一大批手绘人才,实际上仍然面临艰难的转型。更别说像吉卜力这样有性格的公司,虽然已经不再使用赛璐璐画卡,但依然尽量坚持这种传统的纯手绘风格,尽管费用高昂。

所以,哆啦A梦的3D技术尝试其实极具时代意识。比如《伴我同行》中有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未来城市长镜头,其完全不同于2D动画的景深范围和绚丽的景别变化,都是技术革新的胜利,这几分钟如果纯手绘,可能要画上万张原画也未必有这效果。


此外,为了精益求精,团队还一改传统,先收录声优配音,再根据声优的不同发音、语气为角色配上相应的口型和神态,力求生动逼真。这些都是超越传统的革新。
音乐创作:用心对待
既然谈到了声优,就不得不说到哆啦A梦的音乐了。很多人脑海中可能还停留在大杉久美子演唱的那首经典主题曲《哆啦A梦之歌》,但其实它每一部剧场版都根据剧情推出了不同的主题曲,甚至还请过佐藤直纪操刀原声大碟。
第一次看到这个消息的我是惊呆的,写出大气恢弘如《浪客剑心》《异邦人:无皇刃谭》的大师给哆啦A梦配乐,这只猫怕是要上天吧。实际上《伴我同行》这张OST确实细腻感人,电子乐部分又充满未来感,与动画主题相得益彰。
新片《南极冰冰凉大冒险》的OST尚未发布,不过冰冻巨人出场的两次BGM都非常抓耳,新世纪曲风伴着空灵的人声吟唱,让人同时想到了姬神和ORIGA,而从冰雾中缓步走出的巨人形象,又有点《天空之城》的感觉。以一部低龄动画来评估它,确实是小看了,至少在国内这些低龄动画中,我没见过谁有这么下功夫的配乐。
周边产品:持续热度
哆啦A梦的IP运作至今依然叫座,还要归功于其完整的商业开发体系。其实日本业已形成一条完整的动漫产业链:漫画制作→动画制作→动画播出→衍生品开发。就日本动漫产业的现状,前三项基本不赚钱,最创收的还是在衍生品开发。
《哆啦A梦》系列就深谙此道,他们漫画公司、商业公司各司其职,完成创作和推广工作,这样协调的模式已持续运作近30年之久。
比如,早在1986年,哆啦A梦就有了TV游戏,90年代后几乎每年连发数款ACT或RPG游戏,消费品周边就更是无孔不入的架势:手办、毛绒玩具、T恤、箱包、甚至面膜,哪儿哪儿都能看见哆啦A梦的身影,屠版程度可能蜡笔小新都要望其项背。
这种成功的营销模式让这个IP持续有热度,即使是国内00后10后的小朋友,不曾在电视台看过哆啦A梦的动画片,也依然能认出橱窗里那只蓝胖子是谁。

很难讲哆啦A梦的成功是否可以复制,但这只猫活了半世纪依然活蹦乱跳,是有它的一套道理,绝不是简单的“情怀”二字。
我不想妄谈情怀,因为现在的情怀太过廉价,随便一个上了点年代的东西,包装一下又是一套情怀。
但哆啦A梦难得的是,它从来不以“时隔xx年重聚”这种噱头来煽动所谓情怀,它没有要唤醒任何人的童年,它的姿态就是一直都在,你看或不看,它都在注视着你,这部作品就像在践行主人公哆啦A梦的使命一般,真正做到陪你长大,再陪你变老。
算起来这系列的动画到现在已经有2000多集,原作者藤子•F•不二雄先生曾经试图画过哆啦A梦的离开,但读者不答应,就又把哆啦A梦画了回来,一直画到自己1996年去世。不二雄先生去世后,工作室并没有中断这部作品,而是十年如一日地继续把它做了下来。
曾经读过一句挺鸡汤的话:爱一种不会出现奇迹的生活,要勇气;爱一种难以得到回报的事业,要天真。并不是说这是一件没有回报的事,但数十年依靠旧作和新编坚持产出,这种事没有爱真的发不了电。
在涩谷哆啦A梦的工作室里,有一个小橱柜,里面存放着每一位给哆啦A梦动漫系列做过贡献的工作人员或游客的照片,提醒着哆啦A梦今天的成绩是无数人共同创造的,并带着这些信念走下去。我觉得很燃。
所以,单用“情怀”来评判这部动画,哆啦A梦听了都想打人。情怀是掉落在过去的东西,它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系列的活力,要像哆啦A梦这只老猫一样活下去,活得好,是“情怀”背后很多人看不到的坚持和诚意。

不说了,适逢六一儿童节,路过电影院,看到海报上这只蓝胖子诚挚的微笑,心底泛起一丝久违的天真,然后默默掏出了钱包,这是真的。
我希望这只老猫一直活下去,铁打的真心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