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民先生文章之美
喜歡讀民國以來學人寫的序言。其中佳處未必盡在其學。我寧願買櫝還珠。去欣賞其中文字之美。比如陳寅恪先生。他為同輩友人或門人弟子著述所作的序文多簡短。然而誦讀再三。真是感慨以系之。收在《寒柳堂集》里的《徐高阮重刊洛陽伽藍記序》和《朱延豐突厥通考序》。收在《金明館叢稿二編》里為陳援庵先生《明季滇黔佛教考》所作的序文。都言短意豐。獨具深美。

再比如錢鍾書先生。他的《談藝錄》自序我讀到能背了。“《談藝錄》一卷。雖賞析之作。而實憂患之書也。始屬稿湘西。甫就其半。養疴返滬。行篋以隨。人事叢脞。未遑附益。既而海水羣飛。淞濱魚爛。予侍親率眷。兵罅偸生。如危幕之燕巢。同枯槐之蟻聚。憂天將壓。避地無之。雖欲出門西向笑而不敢也。銷愁舒憤。述往思來。託無能之詞。遣有涯之日。”憂世傷生之意。若天風海雨。撲面而來。這幾篇序文都堪稱美文。然都以文言寫就。

最近讀張秀民先生的《中國印刷史》。很為老人家的《自序》傾倒。這是以語體文寫就。既凝練地總括印刷史的要點。更講述自己撰寫此書的艱難與愉悅。且做文鈔公好了。
“一九三七年蘆溝橋戰爭事起。感到國家危亡。平昔所從事的板本目錄。只是書皮之學。對國家興亡。並無實際用處。於是決心拋棄。改弦易轍。開始研究安南史。”
“訪泉州古剎開元寺。見宋福州板藏經殘頁不少。至福州與老同學包樹棠教授謁閩王祠。抄錄碑文。城內開元寺宋代曾刻《大藏》。已改為工廠。本擬往宋元明以來出版中心建陽麻沙。崇化書坊。以無游侶而止。”

“自黃宗羲康熙十二年破例登閣觀書。繼之者有徐乾學。萬斯同。全祖望。錢大昕。阮元。薛福成等。余住閣旁月餘。適為黃氏登閣後之三百年。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又登。雖不能繼美前修。也可說是平生快事。”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