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历女
盘点一下自己想去的地方,很多心之向往的目的地已经打卡,但还有一项安徽庐江,久久没有落实。耳畔又响起我妈的唠叨:不要一个人出去旅游!要么跟你爸妈,要么跟你老公。自己不许去。头大。
我都三十多啦,结婚两年。然而可能从大学毕业到现在这几年,没怎么在家,在她老人家的头脑里,我是被时光偷走了,她认知中的我,还是那个不许夜不归宿的在校女生。殊不知我只身一人闯荡北京,又是租房又是求职,不比“一个人旅行”难度系数大多啦。我不是不愿和父母或先生一起旅行,但这个目的地毕竟太私人了。
又想到一件事情,还是从微博上基友的转载看到的。一个爱着汉初张良的妹子,和男友一起旅游,走的都是历史记载张良游历过的地方,男友觉得这些地方一点都不好玩,完全不是旅游该走的地方,不解且恼怒。我们深深感慨,这就是夏虫不可语冰啊。这些地方何苦要和现实中的伴侣一起玩呢?可以和网上认识的同好基友,也可以自己一个人。她的历史男神是张良,而我的,是周瑜。
所以,说说“历女”这个概念,以及我这些年认识的“历女”吧。说起来,“历女”这个词也是从基友转载的帖子那里看到的。所谓历女,是指那些活在历史中的年轻宅女,形式上有些像中文语境中的女文青,不同的是,后者迷恋的对象是文学,而前者则独钟历史。她们酷爱历史,不仅狂热地阅读各种历史文本(历史类书籍、电影和电视剧),而且身体力行,不惜为自己营造虚拟的历史氛围,并深度浸淫其中,不愿自拔。(《日本,“历女”流行》)
以上文字,说的是日本历女;在我的认知里,我所接触的同好们则简单得多,没有那么多宅或不宅的限定,现实生活中都是普通人,只是,可能对还活在世界上的帅哥偶像敏锐度不高,却将心里的大部分热情贡献给了故去千百年的人。历女们低调,过了年少中二期后,无论网络社交媒体还是现实中,已经鲜少谈及自己的喜好。当然,还是可以在她们的社交媒体中看到她们关注的东西,往往更多是相关知识、资料的分享。也有各种萌点槽点,万一一些严重违反历史事实却大行其道的观点,也会触到怒点,让一个平素沉默安静的ID突然大爆发。
我是初中的时候电视上重播94央视版《三国演义》,突然就被里面那个并不帅的演义向周瑜戳中了少女心,除了科普过历史中的那个人以外,那会儿家里刚有电脑,就去搜索,摸到了一个个讨论三国的论坛,从此在网络上结识了一大票人。现在,这些人已飘零无踪,但写过的帖子、连载过的小说,很多还在流传。
我所认识的历女,或许会走过这样一段心路历程:
第一步,比较初级,粉上人物。因异性人物本身的魅力,代入了一种“红颜倾慕英雄”的感情。或因英年夙成,或因形貌俊逸,或因建功立业,或因风流逸事,或因诗书流芳。能够留下传记的古人,无外乎这些。他们也容易成为历代文艺作品的取材。早有人整理过一份关于周瑜的历代诗词,相信其他古人偶像的也会有粉丝整理出的那份。此时粉丝们写出的文,做出的画,所构造的文艺形象,颇有仰慕旁观的意味,对当时的历史典型环境关注并不多,更多将注意力放在偶像本人的个人魅力上。其中有一位当代作家闫红,写过一篇《周郎顾》,可称代表。她不是历女,但这篇文章知名度较高,这样的视角就是很典型的遥望仰慕视角。始于颜值,陷于才华。
第二步,粉上他的伙伴,以及所属团体。具体到三国这个情境中。你会发现一个爱周瑜的人,会爱屋及乌爱上孙策,孙权,陆逊,甘宁,吕蒙等人。在这个圈子里,流行过“古风填词”的玩法。作曲能力有限的情况下,用现成的曲子,填上自己原创的歌词,再找声线好的妹子唱出来。有一位叫瑜小乔的填词人,虽然填了魏蜀吴三个国家人物的歌词,但对吴国更有偏爱,倾注了很多热情在一首专门歌唱三国吴国的歌曲《吴歌·焰之华章》中。到这个时候,会有一些小小的分化。有的同好们坚持正直,严肃对待历史。有些则开始跟风“腐”了起来,根据史书中的只言片语,组成各路CP。策瑜CP恐怕三国同好们没有人不知道吧。然而,大量的只萌CP、不萌历史的粉乱入,一时间,只是因为一些美好初衷而自愿脑补二人美好感情的人,感受到了一种难以形容的疏离感。同人文,自然是有高下之分的,就像审美,品位,不管服不服,确实不是所有人都能萌到一起。于是,历女不可能一直停滞在沉浸同人文同人梗的自我YY里;这些,只是爱好的调剂,拿来打趣的。
在前几个阶段中,很多人会执着于考据与论辩。他们当中会有专业修习历史或古典文学的,也有大量非专业的,但是在网络论辩的世界里,众生平等。掌握的材料越多,论辩的逻辑越训练有素,便会赢得越多的尊重。对那些边边角角史料的发掘,解释,推演,往往成为一种乐趣。高中时代,面对着网上那些“大大”的帖子,我自愧弗如,只能下点最基本的功夫,比如将《资治通鉴》里所有和周瑜有关的文字整理出来。就是这样特别基础的事情,也会在史书的缝隙中找到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比如在讲到孙策周瑜两个人结下“总角之好”的友谊时,胡三省写下这样一条注释:英雄相遇于草泽,一见之倾,靡然为之服役,此岂声音笑貌所能为哉!——第一次看到这句话,在印得有些浅的仿宋体注释里,不由得心驰神往,恍然忘神。
但和所有网络争论一样,不愉快是难以避免的。而网络中简单粗暴归纳的“黑”与“粉”以及“吹”的二元对立结构,往往容易将初入网络的人们拉向思维的误区当中。因此,冷静地看网络论辩,保持独立思考尤为重要。或者这些论辩干脆什么都不看,也不会损失太多。我在最初混论坛的时候,很喜欢一个一个地看帖子,以及后面的回复。但是这类帖子会有一定的局限,因为只关注这个人,或者这个人的周边,视野难免会变窄。所以,愿意更主动去思考、研究的“历女”,不会再满足于只看这个人、只读这一段。自然而然的,会继续读书,广览群书地读,深挖肯钻地读。横向的,政治经济,军事权谋,习俗风物;纵向的,前面的历史,后面的历史。此间将有无数墙头崛起,无数新坑挖开。随着知识边界不断扩大,最初粉的那个人物,逐渐会完成一段历史使命般,成为了初心。也有的,人生的注意力不断转移,三次元或者其他二次元的事情占据了精神世界。
这个圈子中的人,或者这个圈子已经是一种很微弱的联系,她们自己并不在意是不是真的有什么“圈子”。随着时光流逝,升学、迁徙、就业、结婚等等,那份对历史人物的热爱,会埋藏在心底。但还有很多人愿意在匆忙的尘世生活中,为这份说不清边界的兴趣,留个地方。有的人,已经把兴趣及其延伸,演化为可见的成果。当年认识的一位喜欢孙策的朋友,如今是中国装束复原小组的成员,出了著作,也做了几轮演讲。或将他们作为一种诗意的象征,比如写了一套《诗词三国》的谢明湄,这些历史人物,成为了文学研究的对象。还有喜欢异国历史的朋友,在研读亚历山大大帝的时候,神奇地感受到他和孙策之间惊人的相似点。
当历女们有了经济独立的能力,就可以去自己向往的地方游玩了。这些目的地,对一般游客的旅游价值并不是重点,对历女来说,却是朝圣一般的所在。尽管从旅游管理和营销这个层面上说,这些地方往往坑爹,毫无代入感的景点布置,充满槽点的典故解说,让人没有任何购买欲的周边产品开发,但绝不妨碍来自祖国各地的历史向游客来到这里,发思古之幽情,寻萌点之脑洞。本来“怀古游“就是我国文艺青年的旅游传统,有段子说宋词题材之一就是“青年怀古自助游”嘛,就连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东坡也没有走到真正的古战场上去,豪情壮志依然不减。无需在意这些细节,心中有爱就好。
我不是严格的历史爱好者,我爱好什么,自己也说不上。可能我爱的,就是关于逝去时代的一切想象,从文字中也好,从文物遗迹中也罢。所以就很想从根上去捋,稀里糊涂看完了《山海经》,想脑补很多,想写很多,想倾吐很多,又不知从何说起。那些论坛、社区、群组烟消云散以后,找不到人去讨论(胡说八道)的感觉;以及自己早已没有中学大学时代那样精力充沛,想象力还在,中二病还在的感觉。更少向现实倾诉,更多向心灵自省。历女们沉默着,但蝴蝶煽动翅膀,也会引起一场龙卷风。那些年少时代激动不已的瞬间,确实影响了我的前半生。从志趣,到择业,它依然在托举着我,让我在日常生活里,再保持一点点好奇。
我都三十多啦,结婚两年。然而可能从大学毕业到现在这几年,没怎么在家,在她老人家的头脑里,我是被时光偷走了,她认知中的我,还是那个不许夜不归宿的在校女生。殊不知我只身一人闯荡北京,又是租房又是求职,不比“一个人旅行”难度系数大多啦。我不是不愿和父母或先生一起旅行,但这个目的地毕竟太私人了。
又想到一件事情,还是从微博上基友的转载看到的。一个爱着汉初张良的妹子,和男友一起旅游,走的都是历史记载张良游历过的地方,男友觉得这些地方一点都不好玩,完全不是旅游该走的地方,不解且恼怒。我们深深感慨,这就是夏虫不可语冰啊。这些地方何苦要和现实中的伴侣一起玩呢?可以和网上认识的同好基友,也可以自己一个人。她的历史男神是张良,而我的,是周瑜。
![]() |
三国志游戏中的周瑜头像 |
所以,说说“历女”这个概念,以及我这些年认识的“历女”吧。说起来,“历女”这个词也是从基友转载的帖子那里看到的。所谓历女,是指那些活在历史中的年轻宅女,形式上有些像中文语境中的女文青,不同的是,后者迷恋的对象是文学,而前者则独钟历史。她们酷爱历史,不仅狂热地阅读各种历史文本(历史类书籍、电影和电视剧),而且身体力行,不惜为自己营造虚拟的历史氛围,并深度浸淫其中,不愿自拔。(《日本,“历女”流行》)
以上文字,说的是日本历女;在我的认知里,我所接触的同好们则简单得多,没有那么多宅或不宅的限定,现实生活中都是普通人,只是,可能对还活在世界上的帅哥偶像敏锐度不高,却将心里的大部分热情贡献给了故去千百年的人。历女们低调,过了年少中二期后,无论网络社交媒体还是现实中,已经鲜少谈及自己的喜好。当然,还是可以在她们的社交媒体中看到她们关注的东西,往往更多是相关知识、资料的分享。也有各种萌点槽点,万一一些严重违反历史事实却大行其道的观点,也会触到怒点,让一个平素沉默安静的ID突然大爆发。
我是初中的时候电视上重播94央视版《三国演义》,突然就被里面那个并不帅的演义向周瑜戳中了少女心,除了科普过历史中的那个人以外,那会儿家里刚有电脑,就去搜索,摸到了一个个讨论三国的论坛,从此在网络上结识了一大票人。现在,这些人已飘零无踪,但写过的帖子、连载过的小说,很多还在流传。
我所认识的历女,或许会走过这样一段心路历程:
第一步,比较初级,粉上人物。因异性人物本身的魅力,代入了一种“红颜倾慕英雄”的感情。或因英年夙成,或因形貌俊逸,或因建功立业,或因风流逸事,或因诗书流芳。能够留下传记的古人,无外乎这些。他们也容易成为历代文艺作品的取材。早有人整理过一份关于周瑜的历代诗词,相信其他古人偶像的也会有粉丝整理出的那份。此时粉丝们写出的文,做出的画,所构造的文艺形象,颇有仰慕旁观的意味,对当时的历史典型环境关注并不多,更多将注意力放在偶像本人的个人魅力上。其中有一位当代作家闫红,写过一篇《周郎顾》,可称代表。她不是历女,但这篇文章知名度较高,这样的视角就是很典型的遥望仰慕视角。始于颜值,陷于才华。
![]() |
三国志11游戏中赤壁之战事件 |
第二步,粉上他的伙伴,以及所属团体。具体到三国这个情境中。你会发现一个爱周瑜的人,会爱屋及乌爱上孙策,孙权,陆逊,甘宁,吕蒙等人。在这个圈子里,流行过“古风填词”的玩法。作曲能力有限的情况下,用现成的曲子,填上自己原创的歌词,再找声线好的妹子唱出来。有一位叫瑜小乔的填词人,虽然填了魏蜀吴三个国家人物的歌词,但对吴国更有偏爱,倾注了很多热情在一首专门歌唱三国吴国的歌曲《吴歌·焰之华章》中。到这个时候,会有一些小小的分化。有的同好们坚持正直,严肃对待历史。有些则开始跟风“腐”了起来,根据史书中的只言片语,组成各路CP。策瑜CP恐怕三国同好们没有人不知道吧。然而,大量的只萌CP、不萌历史的粉乱入,一时间,只是因为一些美好初衷而自愿脑补二人美好感情的人,感受到了一种难以形容的疏离感。同人文,自然是有高下之分的,就像审美,品位,不管服不服,确实不是所有人都能萌到一起。于是,历女不可能一直停滞在沉浸同人文同人梗的自我YY里;这些,只是爱好的调剂,拿来打趣的。
在前几个阶段中,很多人会执着于考据与论辩。他们当中会有专业修习历史或古典文学的,也有大量非专业的,但是在网络论辩的世界里,众生平等。掌握的材料越多,论辩的逻辑越训练有素,便会赢得越多的尊重。对那些边边角角史料的发掘,解释,推演,往往成为一种乐趣。高中时代,面对着网上那些“大大”的帖子,我自愧弗如,只能下点最基本的功夫,比如将《资治通鉴》里所有和周瑜有关的文字整理出来。就是这样特别基础的事情,也会在史书的缝隙中找到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比如在讲到孙策周瑜两个人结下“总角之好”的友谊时,胡三省写下这样一条注释:英雄相遇于草泽,一见之倾,靡然为之服役,此岂声音笑貌所能为哉!——第一次看到这句话,在印得有些浅的仿宋体注释里,不由得心驰神往,恍然忘神。
但和所有网络争论一样,不愉快是难以避免的。而网络中简单粗暴归纳的“黑”与“粉”以及“吹”的二元对立结构,往往容易将初入网络的人们拉向思维的误区当中。因此,冷静地看网络论辩,保持独立思考尤为重要。或者这些论辩干脆什么都不看,也不会损失太多。我在最初混论坛的时候,很喜欢一个一个地看帖子,以及后面的回复。但是这类帖子会有一定的局限,因为只关注这个人,或者这个人的周边,视野难免会变窄。所以,愿意更主动去思考、研究的“历女”,不会再满足于只看这个人、只读这一段。自然而然的,会继续读书,广览群书地读,深挖肯钻地读。横向的,政治经济,军事权谋,习俗风物;纵向的,前面的历史,后面的历史。此间将有无数墙头崛起,无数新坑挖开。随着知识边界不断扩大,最初粉的那个人物,逐渐会完成一段历史使命般,成为了初心。也有的,人生的注意力不断转移,三次元或者其他二次元的事情占据了精神世界。
这个圈子中的人,或者这个圈子已经是一种很微弱的联系,她们自己并不在意是不是真的有什么“圈子”。随着时光流逝,升学、迁徙、就业、结婚等等,那份对历史人物的热爱,会埋藏在心底。但还有很多人愿意在匆忙的尘世生活中,为这份说不清边界的兴趣,留个地方。有的人,已经把兴趣及其延伸,演化为可见的成果。当年认识的一位喜欢孙策的朋友,如今是中国装束复原小组的成员,出了著作,也做了几轮演讲。或将他们作为一种诗意的象征,比如写了一套《诗词三国》的谢明湄,这些历史人物,成为了文学研究的对象。还有喜欢异国历史的朋友,在研读亚历山大大帝的时候,神奇地感受到他和孙策之间惊人的相似点。
当历女们有了经济独立的能力,就可以去自己向往的地方游玩了。这些目的地,对一般游客的旅游价值并不是重点,对历女来说,却是朝圣一般的所在。尽管从旅游管理和营销这个层面上说,这些地方往往坑爹,毫无代入感的景点布置,充满槽点的典故解说,让人没有任何购买欲的周边产品开发,但绝不妨碍来自祖国各地的历史向游客来到这里,发思古之幽情,寻萌点之脑洞。本来“怀古游“就是我国文艺青年的旅游传统,有段子说宋词题材之一就是“青年怀古自助游”嘛,就连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东坡也没有走到真正的古战场上去,豪情壮志依然不减。无需在意这些细节,心中有爱就好。
![]() |
安徽庐江周瑜墓,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
我不是严格的历史爱好者,我爱好什么,自己也说不上。可能我爱的,就是关于逝去时代的一切想象,从文字中也好,从文物遗迹中也罢。所以就很想从根上去捋,稀里糊涂看完了《山海经》,想脑补很多,想写很多,想倾吐很多,又不知从何说起。那些论坛、社区、群组烟消云散以后,找不到人去讨论(胡说八道)的感觉;以及自己早已没有中学大学时代那样精力充沛,想象力还在,中二病还在的感觉。更少向现实倾诉,更多向心灵自省。历女们沉默着,但蝴蝶煽动翅膀,也会引起一场龙卷风。那些年少时代激动不已的瞬间,确实影响了我的前半生。从志趣,到择业,它依然在托举着我,让我在日常生活里,再保持一点点好奇。
![]() |
摄于镇江北固山公园外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