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和他约会了吗?
不管是陌生人还是过年聚会上的亲戚们,好吧,他们都是一种人,不熟的人。刚开始问问在哪个学校读书,读得什么专业,一般直接回答英语语言文学(文学方向),他们都困惑。后来直接说美国语文。有一次,有个律师听完我这个专业,直接说你这个不赚钱啊,学着有啥用。当时,手里要是有个肉饼,宁愿自己一口不吃,直接摔他脸上。
你说啥?文学有啥用?这个话题要是讲起来可就几天几夜都说不完。我就问问你给课时费吗?你愿意给,我不一定愿意挣。当然了,你要是给得高,我可以考虑考虑。(千万不要用钱来考验人性,因为它完全经不起考验)
脑补之后给了人家一个微笑脸,不太在乎地回了一句,为了自己开心嘛。与其是说给他听,也是说给自己听。不知道这个回答有没有像一个铁饼一样击中他的心,可以确定的是他的笑容凝滞了。估计在我刚离开座位之后,他还要酸我一把,说什么小姑娘还是太年轻,还不知道钱的重要性吧啦吧啦。
这种问题还真不是第一次见,那次在知乎上看到这问题,差点想咆哮过去“你是没上过语文课吗?能不能不当树下等着捡肉的老狐狸,自己思考一下不会浪费脑细胞。” 深呼吸,一,二,三,下面我们进入一个一片祥和的世界。
闲着的下午,小风把阳台上刚晾上去的被单吹来吹去,闲着坐到书桌旁,翻着一本书,自己亲身给自己和书营造了一个世界,一个空间。外面街道的贩卖声,客厅里父母聊天声,小区里孩子的吵闹声好像照片中不该入镜的边框慢慢被虚化掉了。有趣的是,这个空间里不仅有你,还有一个人,作者。不管这个作者来自哪个国家,出生在什么时代,是戎马一生还是落魄穷苦,文学都能给人这样的不期而遇。当你打开书,书上浮动的文字不断敲打着你的心门,此时你走在了去见他的路上。你们没有约好在哪个咖啡馆,没有约好时间。不见不散的约定是你刚打开书时的决心。有的人走几步就见到了,而你又拐过了几个街角,才模模糊糊地看见了背影。还不确定是他,只能疯狂跑了几步,上前看个清楚。从热烈期盼的相遇到失望的等待,最后转角遇到爱。像期待偶像剧完美结局一样期盼这次相遇。当过太多次读者,反而更好奇作者来见我时会不会怦怦心跳,想着,可能他不会激动,是盼望,盼望能有个人把书中的小径像迷宫一样探索;是希望,希望有人默读每一个词时都像他写时那样用力,同时,他又胆怯自己的哪个地方不够得体,没能如读者的意。和不同的作者见面,每次都是羞怯的,有时是真诚的,有时是固执的。有时兴致高涨,不愿意分别;有时寥寥几句,只是和他看着马路发了会呆;有时话不投机,直接扭头走人,双方省去了不必要的客套。在充满惊喜与未知的相见中,见了很多人,逛了很多地方,走了很多不同的路,遇见了很多未知的自己,好像活过了很多次。文字在千千万万个你我心中引发的共鸣像一种电波一样来回击中每个人的心,与“此时此地“的当下感不同,它激发的是”那时那地那人“的共情,没有了共情,大概这个社会会让恶意肆意妄为,语言成为中伤别人的武器。
单单是想着每次见面都有一个不一样的你,和不同的人赴约,就很有趣。希望下次遇见你,你跟我说你要忙着赴约,你放心,我有助攻手的必备修养,回你一句,“快些去,晚饭等你”。
你说啥?文学有啥用?这个话题要是讲起来可就几天几夜都说不完。我就问问你给课时费吗?你愿意给,我不一定愿意挣。当然了,你要是给得高,我可以考虑考虑。(千万不要用钱来考验人性,因为它完全经不起考验)
脑补之后给了人家一个微笑脸,不太在乎地回了一句,为了自己开心嘛。与其是说给他听,也是说给自己听。不知道这个回答有没有像一个铁饼一样击中他的心,可以确定的是他的笑容凝滞了。估计在我刚离开座位之后,他还要酸我一把,说什么小姑娘还是太年轻,还不知道钱的重要性吧啦吧啦。
这种问题还真不是第一次见,那次在知乎上看到这问题,差点想咆哮过去“你是没上过语文课吗?能不能不当树下等着捡肉的老狐狸,自己思考一下不会浪费脑细胞。” 深呼吸,一,二,三,下面我们进入一个一片祥和的世界。
闲着的下午,小风把阳台上刚晾上去的被单吹来吹去,闲着坐到书桌旁,翻着一本书,自己亲身给自己和书营造了一个世界,一个空间。外面街道的贩卖声,客厅里父母聊天声,小区里孩子的吵闹声好像照片中不该入镜的边框慢慢被虚化掉了。有趣的是,这个空间里不仅有你,还有一个人,作者。不管这个作者来自哪个国家,出生在什么时代,是戎马一生还是落魄穷苦,文学都能给人这样的不期而遇。当你打开书,书上浮动的文字不断敲打着你的心门,此时你走在了去见他的路上。你们没有约好在哪个咖啡馆,没有约好时间。不见不散的约定是你刚打开书时的决心。有的人走几步就见到了,而你又拐过了几个街角,才模模糊糊地看见了背影。还不确定是他,只能疯狂跑了几步,上前看个清楚。从热烈期盼的相遇到失望的等待,最后转角遇到爱。像期待偶像剧完美结局一样期盼这次相遇。当过太多次读者,反而更好奇作者来见我时会不会怦怦心跳,想着,可能他不会激动,是盼望,盼望能有个人把书中的小径像迷宫一样探索;是希望,希望有人默读每一个词时都像他写时那样用力,同时,他又胆怯自己的哪个地方不够得体,没能如读者的意。和不同的作者见面,每次都是羞怯的,有时是真诚的,有时是固执的。有时兴致高涨,不愿意分别;有时寥寥几句,只是和他看着马路发了会呆;有时话不投机,直接扭头走人,双方省去了不必要的客套。在充满惊喜与未知的相见中,见了很多人,逛了很多地方,走了很多不同的路,遇见了很多未知的自己,好像活过了很多次。文字在千千万万个你我心中引发的共鸣像一种电波一样来回击中每个人的心,与“此时此地“的当下感不同,它激发的是”那时那地那人“的共情,没有了共情,大概这个社会会让恶意肆意妄为,语言成为中伤别人的武器。
单单是想着每次见面都有一个不一样的你,和不同的人赴约,就很有趣。希望下次遇见你,你跟我说你要忙着赴约,你放心,我有助攻手的必备修养,回你一句,“快些去,晚饭等你”。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