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行记二
二 西安城,大雁塔,城墙上跑马
4月30号清晨5点40分,我们抵达了西安站。
天还暗着,只是东方现出了隐隐的鱼肚白,启明星很亮,在东方的天空熠熠生辉。西安站里已经很热闹,灯火通明。我们检完票一出站,猝不及防地就看到了西安的城墙。在晦暗的黎明夜色中,城墙显得厚重高大,仿佛近在咫尺,沉甸甸的历史感迎面扑来。
旅馆定了尚勤路上的汉庭酒店,算不得上等,倒也宽敞干净。离火车站也近,步行距离大概是十二三分钟,沿着尚勤路走到尚勤门,再沿着城墙就能走到火车站了。西安火车站在西安城以北,算是西安城的背面。北城正门为安远门,两侧各开数道门,名:尚勤,尚俭,尚德,尚武,均为建国后所开。
下图是尚勤门。


西安的第一天,计划是在城内转悠。到旅馆登记入住放了行李之后,去火车站附近吃了个早饭,沐着晨光熹微就在西安城里闲逛了起来。果真是“九宫格据,棋盘路网”,道路横平竖直,气势极大。之前问西安路人门牌号码时,他们完全对不上来,原来这里问路和指路,都说某某路某某路口。
四月末的西安城,天朗气清,杨絮漫飞。
偶然路过了一个革命公园。看着像是个老公园,走进一看,原来是为了纪念北洋军阀混战期间发生的西安围城中死难的军民而修建的。公园的碑文上记载,当时西安被匪首刘镇华围攻了八个月之久,国民党将领杨虎城、李虎臣带领全城军民坚守西安,时称“二虎守长安”。在此期间,西安城内死难者五万余人,占当时城内人口的四分之一。
公园中的革命亭里,楹联上还有当年杨虎城题写的对联:“生也千古,死也千古;功满三秦,怨满三秦“,旁边的悼亡碑林尚未满百年,石碑上也已有些漫漶,仿佛还残留着近代的硝烟。
又经过了人民剧场,看起来也是有些年数:施金绘彩,朱彤柱子,还挂着祝贺话剧《白鹿原》演出成功的横幅,才想到白鹿原的确是在西安东郊的一片土地。白鹿原,是那么美丽又神奇的名字,后汉书里说,“新丰县西有白鹿原,周平王时白鹿出”。在去钟楼的路上,还见到莲湖公园的指路牌。父亲说,这是西安城里最早兴建的公园,因并不顺路,没有前往。

钟楼和鼓楼(钟楼门票:钟楼鼓楼联票50元,单独35元。未参观)几乎是所有的古城里都有的,是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报时的建筑。钟鼓楼有两种,一种建于宫廷内,一种建于城市中心地带,多为两层建筑。宫廷中的钟鼓楼始于隋代,止于明代。它除报时外,还作为朝会时节制礼仪之用。
西安的这个钟楼建于明代洪武年间,重檐三滴水式四角攒尖顶,是我国现能看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钟楼。坐落在西安城的中轴线的中心,是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的交汇点,从火车站快速步行需要半小时的时间。

走至离钟楼还有一段距离,遥遥看到的时候其实是有一点小失望的,因为城中的新楼围着古老的钟楼。在遍地现代化的高楼里,古老的钟楼显得并不起眼,反而有点逼仄。然而近距离看到矗立在城中央的钟楼时,还是觉得很有震撼力。钟楼四周的路都留出了空隙,车水马龙绕之而行,在蓝天的映衬下,维持住了它自古以来的气象。后来夜晚在西安城内散步的时候又去了一次钟楼,夜晚灯火通明,天边恰有一钩明月,景致格外让人触动。

在钟楼附近坐车,前往大雁塔。这是我们在西安的第一个正儿八经的大景点。(门票:大慈恩寺:50元,登塔费:30元。均参观)
大雁塔算是西安的标志之一,在西安城外的大慈恩寺内。大慈恩寺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现在西安城南,是中国佛教唯识宗(又称法相宗、俱舍宗、慈恩宗)的祖庭,唐长安三大译场之一,迄今已历1350余年。先有寺庙,而后建佛塔,玄奘法师是大慈恩寺的第一任住持。
唐永微三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天竺带回的佛像、舍利和贝叶经,在长安大慈恩寺的西塔院里建造了一座五层砖塔,这是玄奘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大雁塔后来经过四次修建,成为如今的七层塔身,是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如今的大雁塔,是明朝万历年间大修后的模样,在唐代塔体基本造型的基础上,明代在外表完整地砌上了60厘米厚的砖包层,成为现今所见的砖面土心的结构。




登塔的时候,在大雁塔的基座上看到数座石门,门楣门框上都雕有线刻佛像和砖雕对联。年代太过久远,石刻早已漫漶,但还是能够感受到往昔的精美。底层有石碑两座:西龛是由右向左书写,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文、时任中书令的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东龛是由左向右书写,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被称为“二圣三绝碑”。褚遂良的字真美啊,又圆润又飘逸,是属于唐代的风华绝代。
据说唐代举进士之后,还会来此题名庆贺,史称雁塔题名。记得书上看到过白居易27岁一举中第,曾在这里写下过“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只可惜现在已经看不到当年的那些题名了。
大雁塔高约六十五米,从塔内下来累出了一身大汗。回头看土黄色的外塔面和沉稳的塔身,觉得真是古朴美观极了。想到当年的玄奘真是不易,孤身一人潜行出长安,一路西行,历经千辛万苦,抵达天竺。在那里研究大乘教义逾五载,以梵语与天竺僧辩论而无敌手,学满而归,将平生所学在这大雁塔中尽数译成中文,使大乘佛教在中土流传开来。
小时喜爱读西游记,总觉得孙悟空厉害得很,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而唐僧只是个胆小怕事遇事只会阿弥陀佛的家伙。而现在,却佩服玄奘佩服得要命,妖怪徒弟保驾护航是假,横亘在面前的九九八十一难却是真的。
2016年黄晓明拍了部名叫《大唐玄奘》 的电影,据说票房惨淡。我西安行结束后,有一天在央视六套看了这部片子。演技说不上出众,情节也说不上精彩,可我却看得有点想哭。我想,可能满天神佛的庇佑也是真的,不然,这前路艰险怎么能如此顺利地活着回来,并且满载而归。这是有信仰的人才能够走出的路。道阻且长,可是他走得那么远、那么高、那么坚定。


大慈恩寺内还有牡丹亭。谷雨三朝看牡丹,今年的谷雨节气是四月二十日,我们去的时候已是四月底,牡丹谢得差不多了。暮春时节,转眼群花卸去,满目浓荫,好在仍有几朵在枝头盛开着。牡丹是适合唐王朝的花,雍容华贵,富丽典雅,和唐朝海纳百川的气魄极为相宜。“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等,没有哪个朝代,能如此集中地写出如此磅礴的诗句。只有唐朝人,才能那么从容和自信地歌颂这盛世之花: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西安古城墙(登城墙+碑林联票100元,可以分两天去玩。单买城墙54元、碑林75元)
下午四时左右,春末夏初的暑气渐渐散去,空气开始流动起来。午睡结束,出门到城墙顶上去散步。沿着城墙根走的时候,觉得这城墙像是压顶一般的厚重,真是固若金汤,难怪近代军阀攻城,西安还守住了八个月之久,古代的人住在这样的城里一定很有安全感。早就听说城墙上宽处可容跑马,可真登上去一看,还是震惊于这城墙的宽阔。后来逛兴庆宫公园的时候,听当地的老奶奶说,这城墙的开放还是近些年的时,早前城墙上种满了一种叫黍的庄稼,可以用作马匹的饲料。



西安的城墙是明城墙, 城墙上立了很多介绍的牌子,介绍城墙的建制。城墙上外侧筑有雉堞,又称垛墙,共5984个,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内侧矮墙称为女墙,无垛口,以防兵士往来行走时跌下。“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指的就是这内侧的矮墙。城墙上每隔数丈就设有马面,是城墙向外凸出的部分,又称为敌楼。


另外西安城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分别有正楼、箭楼、闸楼三重城门。闸楼在最外,其作用是升降吊桥,箭楼在中,正面和两侧设有方形窗口,供射箭用。正楼在最里,是城的正门。箭楼与正楼之间用围墙连接,叫瓮城,是屯兵的地方。瓮城中还有通向城头的马道,缓上无台阶,便于战马上下。全城还建有马道11处。城墙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台。除西南角是圆形,可能是保持唐皇城转角原状外,其它都是方形。角台上修有较敌台更为高大的角楼,表明了这里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这是箭楼。

箭楼和城墙间的瓮城。

城墙转角处的角楼。

根据介绍,我们看到了明崇祯九年用于守城安防的钟,清朝的喇嘛庙广仁寺和金瓦殿那金碧辉煌的屋顶。天色渐暗,夜风习习。风里有苦楝树浓郁的香气。城墙上的灯笼都亮起来了,这属于古代幽幽的明光,仅照亮面前方寸之地,照得这古城墙愈发古老。我觉得这样的设计真是好,这灯笼的光和城墙太相配了。




我们在这溶溶香气的夜风里走着,在灯笼和远处城市现代的光里走着,在这古老的城墙的砖面上走着。走走停停,看看城墙上立着的介绍牌子,竟然不知不觉走了有三个小时。越是往南门走,西安城就越热闹,我看到拐角处的小酒吧,还有楼里喝酒的游客。



这真是太过愉快的一次散步,也是最为特别的一次散步。
© 本文版权归 Grinfindel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