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5.29
今天 12 点多才睡醒,倒时差再次变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幻想。24 号从戛纳返程去尼斯,司机因为高速路上出事故改道,结果遇上拥堵,竟然用了两个多小时才抵达机场。为躲避拥堵,司机中途抄进一段蜿蜒崎岖的便道,我也终于没忍住晕车呕吐出来。到了中转站巴黎,晚上 11 点的飞机又延误到凌晨两点半起飞。25 号飞机在北京一落地,我赶快先还了这个月的房租。还款日刚好在落在外出的这段时间,在戛纳又收不到国内的短信验证消息,出行前的疏忽在这时引起了不小的混乱,差一点我就要无家可归。虽然已经收到管家通知门锁已经全部更换,拿了新钥匙回来打开门却还是好像肚子被重击了一拳:我的所有物品都已经被打包进几个编织袋躺在地上随时可以清空,而我对此毫不知情……
回程的这几天就像梦的尾声,被清晨的光刺破,在半睡半醒的脑中扭曲成光怪陆离的景象,仿佛一切都有了让人哭笑不得的象征意味。刚回国的两天里,醒着的时候总会在社交网络消磨时间,好像这样就能更紧地抓住电影节的尾巴。直到今天凌晨看完闭幕式红毯直播,奖项颁完,官推、豆瓣、Instagram 都刷不出更新,才听着自己依然激动的心跳声慢慢睡去。接下来,就该挣扎着从这段梦中醒来了。
梦是怎么开始的呢?我作为影迷的资历不深,电影也只是在并不遥远的过去从闲暇时间的消遣变成了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注册豆瓣之后,我才开始关注戛纳电影节。2013 年的我还分不清所谓的“评委会大奖”和“评审团奖”;2014 年的金棕榈《冬眠》我在北影节的校园展映中看到(并睡着...),还从校园 PT 站下载了其他感兴趣的获奖影片;2015 年,在院线看到《聂隐娘》、《山河故人》,到了年底开始像等待圣诞老人出现的小孩一样等待新片流出资源;2016 年下半年回北京开始现在的工作,和过去十多年的自己彻底分道扬镳;恰好赶上今年戛纳电影节 70 周年,我也第一次亲身来到现场。我觉得自己还是幸运的。
16 号抵达戛纳。飞机盘旋在尼斯上空的时候,看着窗外南法的晴天和地中海,尽管已经对戛纳电影节有所祛魅(部分原因是作为旁观者在国内看到的小圈子的狂欢和评论的反转),心中还是按捺不住期待起来。就算我再想执拗地说服自己,戛纳电影节不过是以“艺术”为名的另一个名利场,终于身在现场的同步感和参与感还是会让人嘴角情不自禁上扬。电影节十余天里,明星、艺术家、商人、记者、游客、网红、警察、保安、侍应生、流浪汉、乞丐如潮汐般在戛纳并不宽阔的街道上涌起又退去,一切都像电影一样不真实。
17 号到23 号,每天都在拿着 market badge 排队看片中度过。在电影节和电影市场一共看了 29 部电影,外加院线片《异形:契约》。总数和去之前的计划持平,其中 19 部 Competition 看了 11 部。尽管有一些电影为了照顾工作需要没有看成,或者因为场面火爆没有排进,这样的结果也可以说是不虚此行了。
来到电影节现场才对戛纳的等级制度有了直观的感受。虽然手持 market badge 不像媒体证那么复杂,每每排在长队中看着证上有 purple stripe 的买家不慌不忙地走进影厅,心里还是嫉妒。所以即便我的时间能够自由支配,在没有优先权的情况下想看到所有期待的影片还是需要靠一点运气。我的这点运气大概都用在了 It Comes at Night 在 17 号下午的第一场 market screening。排到最后才发觉入场应该需要 RSVP 预约,影厅快要坐满,但影院门口还留着一群人,队伍已经混乱。趁工作人员询问有没有持 buyer badge 的机会我才挤出人群,本以为要让我留下联系方式预约下一场,结果竟然坐进了最后的空位。当然了,不得不说看完出来还是有点失望的...
在戛纳看片的这一周应该是我在大银幕看电影最密集的一段经历了。相比于平时自己用笔记本看电影的观感,这段时间的感受确实更加丰富和立体,原因不止是第一次参加戛纳的新鲜感。在影院观影和自己在移动设备观影,主要的差别大概一在影院环境,二在观众氛围。比如看 L'amant double 刚好是在 Les Arcades 一个狭长的小厅,因为坐得靠后,整场的感受就像是在透过小孔偷窥一样。21 号看 The Killing of a Sacred Deer 的 market screening,空调温度又低,音响声音又大,后半程整个人蜷缩着几乎被钉到椅背上。但是 23 号在 60 周年大厅重看这部片的时候,因为有了心理准备,加上这场有观众在一些段落忍不住笑场,看下来就不如第一遍刺激。在 Theatre Croisette 放映的导演双周开幕片 Un beau soleil intérieur 应该是对公众开放的,双层的剧院座无虚席,到场的有不少法国影迷。观看时他们爆发的笑声也很容易感染到有时候并没有完全被触到笑点的我。在影院看到自己喜爱或厌恶的电影,同时其他观众的反应也印证了自己的感受,这样的正反馈十分强大。
写完这一篇,我的戛纳 2017 也就正式结束了,心里其实是有一点小小的空虚的。最想念的还是电影节期间一场接着一场看得昏天黑地,好像什么都不用关心。归根结底,只是关于电影本身。不管接下来有什么新的规划,希望明年还有机会能再来。今年在 Visages, villages 结尾流了太多泪,明年一定要能来戛纳看戈达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