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读书札记
![]() |
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 |
陈来先生的新作,思路清晰,没有大而无当的理论,语言平实而说理透彻,很少有西方理论影响下的剖析中国鼓点的削足适履的感觉。文献功底一流,对于古籍文献的条分缕析以及解释比较合理。作者在思考为什么东亚会出现轴心时代思想意识形态的爆发,先知先圣的出现,不是历史的突然,而是历史的积累,通过理论化、体系化,然后形成了理论体系。
作者在引言中文明起源的历史特性、古代宗教、人文思潮,春秋的思想世界等四个大的维度,对于此书的主要探讨问题进行了提纲挈领的探讨。
全书分为十章:卜筮、星象、天道、鬼神、祭祀、经典、礼治、德政、德行、君子十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卜筮:在商人重鬼、周人尚文的大环境下,展现了自殷商之周初的对于卜筮的态度的变迁。
星象:星象方面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探索到了行星的运行轨迹。对于此种进步,古人将星象的变换与人事能够像联系 起来,不同于交感巫术以人为连接的中心,这种将天人关系的广泛联系,是星宇地,天与人的对应关系,人道也就是星辰的运行的大道。
占星术的出现乃是人们对于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作为古代宗教视为最具神圣性的覆盖着的,他将天象在自然变幻的具体现象中找到对于社会人事的具体联系。而占星术,星象学的发展是比巫术更为高级,需要复杂的运算以及记录符号。
天道:一环套一环,从天上的星辰以及相关的天象学、占星术,进一步探讨天道,实现天地运行与人事变换的辩证联系。天道的三种解释:1.宗教的命运式的理解,2,继承周书中的道德之天的讲法3.对于天道自然主义的理解 天道的法则效力是普遍适用于社会人事的。
由周初的宇宙命运论,逐渐大展成为对一种秩序和命运的思想发展。
而因为这些论证引述而出现的阴阳与气的观念,这是与天道的论述时涉及的。春秋初期出现的阴阳观念,并且为星相学所接纳。把人和天地之气看成是一连续性的同质系统。同时提到了同和和的两者的异同。
史官的理性,价值中立的人事理性主义,注重在历史理性。
鬼神:在有了这些比较宏大的理论框架?大的思想背景后转而从一些具体的细节来展现。鬼神观念年的变化,在商周的变化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鬼神观念逐步地掺入了道德的因素。鬼神从原来的家族亲属属性逐步发展到造神。对于自然神以及因为有重大贡献的人而尊奉为神,强烈的地官意识,在神话与历史中,两者的杂糅难辨。
祭祀:从原来的家族血缘的祭祀,因为鬼神观念的变化,而对于祭祀的过程中巫祝的地位的下降,乃是政治理性化和文化理性化的结果。神本思想的衰落与人本思想的高扬。祭祀更多的只是一种形式,是一种仪式,更多的是保德安民。务实的地官意识抗衡了神秘的天官传统。吉凶由人,先民后神,德字当先。媚于神,和于民,。春秋时期的祭祀仪式已经不仅仅是单向的崇拜行为,而是人与神的互动,人要取得神的信赖与赐福,除了献祭的物品,更有其他猪种人文因素的制约。民为神主的思想,更多的发展到了“义”,包括人道主义的在内的道德原则。中原华族各国的在历史中实践理性不断积累,民从神福。西周的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册思想推展外化到祭祀文化中。在整个过程中,鬼神信仰的亲族神的血缘性和神秘性逐渐被突破,而增加其伦理性。社会的整合的思想资源扩大,实现了后来的人的连接的扩大化,共同的思想意识实现了不朽的观念的演化,从最初了归骨于宗庙,到后来的对一个人的道德、事功言论的任何一方面有建树,传至久远,这就是不朽。将原来宗教祭祀中不朽的观念转换为一个完全人本主义的不朽的观念,这是创造性的诠释与转换。
通过祭祀赋予曾有功德的死者以神性以自然神的属性,是神在中国古代产生的主要方式。祖先神与功能神的的杂糅。
天问的性质,实际上已经不是神话,而是有神话色彩的古史。作为祭祀的巫祝舞辞,传说与历史掺杂的作品,是史诗。
祭祀:
祭祀不再是一个单向的崇拜行为,而是被理解为人神的互动。不单单是极品以及祭祀仪式本身,更多的受到其他的人文因素的制约。
经典:古代经验以及智者的语录等等的经典化过程,这一事实的形成,是对共同行为道德行为准则的迫切需求。向着思想的规范性诠释需要方向的诠释。通过朝聘制度与礼乐制度和礼仪文化以及知识阶层的不断引证中逐步实现。如谚曰、故志,训典。在人文取向为主的文化中,经典的成立不依赖神性的因素,人们从实践的历史理性中寻求真理和实践的指导。实践的理性分为两种1,道德价值的信念2.存亡成败的智慧。理性进步。
诗书的经典化,经典的神圣权威性不是先验地决定,而是在共同体文化中历史的实现,是人与人在历史的关系中建立起来,在文化交往、礼仪实践中实现。经典的性质并非取决于经典本身,而取决于他在一个共同体中实际被使用、被对待的角色和作用。(如道教中的天然观念,道家文化思想对于民众的思想影响)
礼治:礼乐文化的一般状态以及后期的礼乐文化危机
建在在宗法封建制的基础上的礼治,随着后期的血缘关系宗法关系的瓦解破坏,礼治的角色业实现了变化,从原来的与政治关系、宗法关系的紧密联系发展到了其他的方面。以下反上以及内外的同性与异姓的权力关系的变化以及上下不同权力关系的变化,政治社会的危机,使公族与庶民的关系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对于礼的关注已经从形式转向了合理性的,虽然礼的形式还是要遵循,但是贤大夫们更加关心的是礼作为合理性原则的实践和表现。自西周以来的礼文化从“仪”转向义。(尽管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礼作为政治秩序的原则的意义得到了空前的加强。礼从原来的仪,越来越被政治化、原则化、价值化、伦理化。
德政:
安民、宽政、治道。和同之辩的政治意义正是体现了在君主制度的大背景下前儒家对于君臣关系的一种理想。
春秋时代,最引起关注的,是君臣关系。
和于同的辩证关系,君臣关系并不是命令-服从的关系,臣对于君,是在和的立场上出发,力求补救的作用,而不是一味地苟同于过俊德意志。
德行:仁者以人之灾如己之灾,故以助人为乐,而幸人之灾为不仁。
道德等文化的规范,作为仪式伦理逐渐向心智伦理,是一个内在化的过程,从原来的禁忌逐渐超脱出来,而逐渐转换为动机。
古代的德性体系:性情之德,道德之德,伦理之德,理智之德
德性体系的变化反映社会文化的变迁。
全书主要引用《国语》《左传》。
德目:属于德的范畴的特质。
君子:
童书业?童叔业?
春秋时代志士仁人的思想及行为,共同构建了一种文化与道德遗产,影响一个民族文化的,不仅是有识者提出来的伦理思想和德行体系,更有时间这些价值理想,身体力行地体现这些德行的贤人君子。
《尚书》、《诗经》以及西周已降的志士仁人的思想言行,也成为孔子和早期儒家思想的来源。
全书的纲领:孔子之前,中国文化已经历经二千年以上的积累,孔子亦由中国文化所孕育,孔子发扬光大了中国文化。
该书很多的观点以及写法,深受徐复观先生的影响,对于中国文化精神的梳理以及归纳溯源,都是比较中肯的。通过由远至近,由浅至深的条分缕析,将浩远的星空、神秘的卜筮,祭祀,拉近到道德理性、德政思想,礼治理念,从天官传统向地官传统的转换,从自然主义向人文主义,人本主义的转换。
© 本文版权归 shandanhe958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