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对外汉语教学入门》阅读笔记(后补)
第二节 偏误分析
一、偏误分析的步骤和及作用
Corder曾详细描述过偏误分析的5个步骤:语料选择→偏误分析→偏误分类→偏误解释→偏误评估→
二、偏误类别
(一)语际偏误(interlingual error):由母语负迁移引起的偏误,又称“干扰性偏误”或“对比性偏误”。
(二)语内偏误(intralingual error):第一语言内部的发展偏误,又称“发展性偏误”。发生在某一目的语的此类偏误,不但第二语言习得者会出现,第一语言习得者也会出现。
1、Dolay和Burt根据偏误的心理来源,确定了偏误的4种类型:
(1)类似干扰的偏误。
(2)第一语言中的偏误。
(3)模糊性偏误。
(4)特殊偏误。
一般认为,语际偏误在初级阶段比较多,语内偏误在中高级阶段比较多。
2、Richards提出发展性(语内)偏误相关的4个学习策略(此类偏误的4个原因)。
(1)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
(2)忽略规则的局限性(ignorance of rule restrictions)
(3)规则不完全(incomplete application of rules)
(4)形成错误概念(false concepts hypothesized)
(三)认知错误
认知错误(cognitive error):指因人的认知能力跟某种语言规则产生矛盾而出现的偏误,又称“普遍偏误”。
考虑“自然度”:二语习得可能涉及的三种因素:
①普遍因素,即涉及组织自然语言普遍方式的因素;
②学习第一语言特有的因素;
③第二语言特有的因素。
三、汉语二语习得中的偏误分析。
第三节 中介语及其变异
一、中介语
1、中介语(interlanguage):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构建的,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目的语的一种知识系统,它是逐步接近目的语的一种发展阶段。(Selinker在1972年提出)
2、Corder提到两种中介语连续体:
①重枸型连续体(restructuring continuum),学习者逐渐用目的语规则替代母语规则;
②重建型连续体(recreation continuum),学习者以习得母语方式逐渐创建出目的语系统。
3、Selinker提出中介语运作的5个程序:
①语言迁移;
②目的语规则过度概括;
③训练迁移(如某一规则通过教学进入学习者的语言系统);
④二语学习的策略;
⑤(与操母语者)二语交际的策略。
Widdowson把这些程序称为“简化”(simplification):即无法应付目的语的复杂系统只能在不同的时间里逐个验证:
4、中介语的特征:可塑性、动态性、系统性
二、中介语的变异
(一)情景变异:社交情景、语言情景
(二)自由变异:学习者初学新项目,不清楚其表达功能,随意使用而出现自由变异。中介语形成初期,大部分变异是自由变异。
三、中介语变异与而语习得研究。
(一)语言素材的积累
(二)中介语变异的描述:变项规则、扩散理论
四、对汉语二语习得的中介语研究
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等
第四节 二语习得的自然发展途径
一、第一语言习得的心灵主义
(一)主要观点
1、Chomsky认为,儿童对母语知识来源于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它是一套天生的内在的语言规则,支配着任何语言可能的据发行时。他认为一语习得模式如下所述:基本语言素材→习得机制(acquisition device)→语法。其中,基本语言素材的作用仅仅是激活习得机制,习得机制才是系的过程中的决定因素。习得机制又包含两部分:A、一套包含语言普遍特征的若干范畴和规则B、先天的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
2、E. H. Lennenerg 自然成熟说 (理论基础是生物学和神经心理学) 【关键期】
3、D. Mcnell:儿童是通过假设验证(hypothesis testing)的方式逐步积累起对母语的知识。
4、心灵主义的相关理论的概括:
①语言是人类独有的机制;
②语言是机制的一部分,但独立于智力发展的认知机制;
③洗的机制是天赋的内在语法规则,是母语习得的决定因素;
④这种习得机制随年龄增长而退化;
⑤洗的过程是由假设验证组成的,后者跟母语语法和通用语法相连。
(二)实验研究
两点成果:
1、多数孩童的早期语句独立于成人;
2、语言的发展具有持续增长性,可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
二、第二语言的发展过程
(一)横向研究(大致发展顺序sequence of development)
(二)纵向研究(具体发展顺序order of development)
三、第一语言等于第二语言的假说
四、汉语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
第五节 输入与互动
一、自然情况下的输入和互动
(一)外国式语言的研究
1、两种特征
输入特征:①语言规则范围内的简化②不合语法的简化
互动性特征
2、3种类型:
①仅由互动调节组成(无形式简化);
②由互动调节和合语法的输出调节组成(没有不合法的简化);
③由互动调节以及合语法和不合语法的输入调节组成的。
3、操本族语言者调节语言的3种方法:
①退化,有意识地退回到具有他本人语言习得特性的发展阶段,以适应对方水平;
②相配,即估价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然后模仿其中的语言形式;
③意义澄清,即依据从学习者那儿获得的反馈进行简化和阐明,交际双方避免和克服交流失败。
(二)话语研究
二、课堂情境下的输入和互动
课堂互动是正规教学环境下影响二语习得的主要因素。
(一)教师语言
1、在语言课的语言类型:在所有语言层次上都会产生形式调节、调节在语法规则内发生、出现互动调节。
2、在含二语学习者的学科课程(如科学)中教师的语言类型:与上面相似。
(二)话语分析
1、课堂话语分析集中于“三阶段话语”——由教师发起(inniates)、学生反应(responds)、教师提供反馈(feedback)这样的交流组成,缩写为IRF。
2、语言课堂内的四类语言运用
①机械性的、无意义交流;
②理解性的,在上下文中使用,而并非传达真实意思;
③虚假交际,信息得到交换,但他不出现在课堂外;
④真实交际,由自然言语组成。
(三)自然语言环境和课堂语言环境的对比
中介语预料、减化的输入、动机取向
三、输入和互动在二语习得中的角色
(一)输入和互动对二语习得顺序的影响
1、提供套语以供记忆和分析
2、帮助学习者建立垂直结构
3、提供高频率的特殊语法形式示范
4、提供可理解性输入,保证输入比学习者现有的知识水平高一级
5、提供恰当的情感分为以保证输入变成吸收
(二)输入和互动对二语习得效率的影响
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输入和互动研究及实践
第六节 学习者个体差异
研究热点集中于:
①年龄、方式、能力、动机、个性等方面的区别是否导致二语习得顺序上的不同?
②这些因素是否只影响二语习得的速度和成功度?
一、学习者因素的确认与分类
二、个人因素:团体动力、对教师和课程的态度、个体学习技巧
三、一般因素:
1、年龄(临界期假说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认知解释cognitive explanations、情感解释affective explanations)
2、智力与语言能力倾向
3、认知方式(cognitive style):场依附/场独立
4、动机与态度
(1)Brown将动机分为:整体动机、情景动机、任务动机;
Garnder和Lambert:结合型、工具型
(2)态度的分类:对操二语的社区和人的态度、对正在进行的语言学习的态度、对一般语言和语言学习的态度。
5、个性:内向与外向、社交技能、压抑(inhibition)
四、好的语言学习者
1、对学习环境中的团体动力有反应,不会产生负面的焦虑和压抑;
2、寻找一切机会使用目的语;
3、寻求一切机会练习听和说,更关注意义而不是形式;
4、用学习技巧的学习辅助直接学习;
5、青少年或成人,而不是儿童,只是已经具有早期的语法发展;
6、有充分分析技能来感知、分类和贮存二语的特点并监控自己的错误;
7、对学习强有力的动机;
8、敢于尝试,敢于冒险;
9、能适应各种语言条件。
五、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
第七节 学习者的策略
一、学习策略
1、套语:那些不能分析而作为整体学习的语言单位,运用于特定的场景。
2、创造性话语:
(1)假设建构
三种方式:
①运用已经有的语言学知识;
②从输入的语料中归纳新的规则;
③上述两点的结合。
两个策略:
①简化:学习者对假设范围进行控制的尝试。
②推断:学习者依据语言输入形成假设的手段。当学习者注意到正确的语言输入时,可能会自行推断,修正原有规则。
Ellis:语内推断、语外推断
(2)假设检验
①接受性的
②生成性的
③源语言知识
④相互作用的方式
(3)自动化过程
二、生成策略
1、二语生成模式(与一语相同)
明确交际目标→决定说话者需要建构的语篇计划的类别→开始建构句子的计划→完成模式中的各个成分,包括对各个结构成分的建构计划
Littlewood:最小化策略和最大化策略
2、计划策略:语义简化、语言简化
3、纠错策略:监控
三、交际策略
1、交际策略:反映语言使用者的部分交际能力的心理计划,是潜在的有意识的活动,是对学习者没能执行的生成计划的弥补。它的使用是因为学习者缺乏或未能找到合适的语言资源来表达自己的意图。交际策略是初始计划失败后所采用的特别计划的一部分,学习者被迫改变初始计划。如果说学习策略是一种长期的问题解决,那么交际策略提供了一种短期的解答。
2、交际策略的类型
(1)缩减策略:①形式缩减策略②功能缩减策略
(2)成就策略:①补偿策略②回忆策略
3、实验性研究
影响交际策略的因素:
语言熟练程度、问题本身、学习环境
4、交际策略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一、偏误分析的步骤和及作用
Corder曾详细描述过偏误分析的5个步骤:语料选择→偏误分析→偏误分类→偏误解释→偏误评估→
二、偏误类别
(一)语际偏误(interlingual error):由母语负迁移引起的偏误,又称“干扰性偏误”或“对比性偏误”。
(二)语内偏误(intralingual error):第一语言内部的发展偏误,又称“发展性偏误”。发生在某一目的语的此类偏误,不但第二语言习得者会出现,第一语言习得者也会出现。
1、Dolay和Burt根据偏误的心理来源,确定了偏误的4种类型:
(1)类似干扰的偏误。
(2)第一语言中的偏误。
(3)模糊性偏误。
(4)特殊偏误。
一般认为,语际偏误在初级阶段比较多,语内偏误在中高级阶段比较多。
2、Richards提出发展性(语内)偏误相关的4个学习策略(此类偏误的4个原因)。
(1)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
(2)忽略规则的局限性(ignorance of rule restrictions)
(3)规则不完全(incomplete application of rules)
(4)形成错误概念(false concepts hypothesized)
(三)认知错误
认知错误(cognitive error):指因人的认知能力跟某种语言规则产生矛盾而出现的偏误,又称“普遍偏误”。
考虑“自然度”:二语习得可能涉及的三种因素:
①普遍因素,即涉及组织自然语言普遍方式的因素;
②学习第一语言特有的因素;
③第二语言特有的因素。
三、汉语二语习得中的偏误分析。
第三节 中介语及其变异
一、中介语
1、中介语(interlanguage):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构建的,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目的语的一种知识系统,它是逐步接近目的语的一种发展阶段。(Selinker在1972年提出)
2、Corder提到两种中介语连续体:
①重枸型连续体(restructuring continuum),学习者逐渐用目的语规则替代母语规则;
②重建型连续体(recreation continuum),学习者以习得母语方式逐渐创建出目的语系统。
3、Selinker提出中介语运作的5个程序:
①语言迁移;
②目的语规则过度概括;
③训练迁移(如某一规则通过教学进入学习者的语言系统);
④二语学习的策略;
⑤(与操母语者)二语交际的策略。
Widdowson把这些程序称为“简化”(simplification):即无法应付目的语的复杂系统只能在不同的时间里逐个验证:
4、中介语的特征:可塑性、动态性、系统性
二、中介语的变异
(一)情景变异:社交情景、语言情景
(二)自由变异:学习者初学新项目,不清楚其表达功能,随意使用而出现自由变异。中介语形成初期,大部分变异是自由变异。
三、中介语变异与而语习得研究。
(一)语言素材的积累
(二)中介语变异的描述:变项规则、扩散理论
四、对汉语二语习得的中介语研究
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等
第四节 二语习得的自然发展途径
一、第一语言习得的心灵主义
(一)主要观点
1、Chomsky认为,儿童对母语知识来源于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它是一套天生的内在的语言规则,支配着任何语言可能的据发行时。他认为一语习得模式如下所述:基本语言素材→习得机制(acquisition device)→语法。其中,基本语言素材的作用仅仅是激活习得机制,习得机制才是系的过程中的决定因素。习得机制又包含两部分:A、一套包含语言普遍特征的若干范畴和规则B、先天的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
2、E. H. Lennenerg 自然成熟说 (理论基础是生物学和神经心理学) 【关键期】
3、D. Mcnell:儿童是通过假设验证(hypothesis testing)的方式逐步积累起对母语的知识。
4、心灵主义的相关理论的概括:
①语言是人类独有的机制;
②语言是机制的一部分,但独立于智力发展的认知机制;
③洗的机制是天赋的内在语法规则,是母语习得的决定因素;
④这种习得机制随年龄增长而退化;
⑤洗的过程是由假设验证组成的,后者跟母语语法和通用语法相连。
(二)实验研究
两点成果:
1、多数孩童的早期语句独立于成人;
2、语言的发展具有持续增长性,可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
二、第二语言的发展过程
(一)横向研究(大致发展顺序sequence of development)
(二)纵向研究(具体发展顺序order of development)
三、第一语言等于第二语言的假说
四、汉语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
第五节 输入与互动
一、自然情况下的输入和互动
(一)外国式语言的研究
1、两种特征
输入特征:①语言规则范围内的简化②不合语法的简化
互动性特征
2、3种类型:
①仅由互动调节组成(无形式简化);
②由互动调节和合语法的输出调节组成(没有不合法的简化);
③由互动调节以及合语法和不合语法的输入调节组成的。
3、操本族语言者调节语言的3种方法:
①退化,有意识地退回到具有他本人语言习得特性的发展阶段,以适应对方水平;
②相配,即估价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然后模仿其中的语言形式;
③意义澄清,即依据从学习者那儿获得的反馈进行简化和阐明,交际双方避免和克服交流失败。
(二)话语研究
二、课堂情境下的输入和互动
课堂互动是正规教学环境下影响二语习得的主要因素。
(一)教师语言
1、在语言课的语言类型:在所有语言层次上都会产生形式调节、调节在语法规则内发生、出现互动调节。
2、在含二语学习者的学科课程(如科学)中教师的语言类型:与上面相似。
(二)话语分析
1、课堂话语分析集中于“三阶段话语”——由教师发起(inniates)、学生反应(responds)、教师提供反馈(feedback)这样的交流组成,缩写为IRF。
2、语言课堂内的四类语言运用
①机械性的、无意义交流;
②理解性的,在上下文中使用,而并非传达真实意思;
③虚假交际,信息得到交换,但他不出现在课堂外;
④真实交际,由自然言语组成。
(三)自然语言环境和课堂语言环境的对比
中介语预料、减化的输入、动机取向
三、输入和互动在二语习得中的角色
(一)输入和互动对二语习得顺序的影响
1、提供套语以供记忆和分析
2、帮助学习者建立垂直结构
3、提供高频率的特殊语法形式示范
4、提供可理解性输入,保证输入比学习者现有的知识水平高一级
5、提供恰当的情感分为以保证输入变成吸收
(二)输入和互动对二语习得效率的影响
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输入和互动研究及实践
第六节 学习者个体差异
研究热点集中于:
①年龄、方式、能力、动机、个性等方面的区别是否导致二语习得顺序上的不同?
②这些因素是否只影响二语习得的速度和成功度?
一、学习者因素的确认与分类
二、个人因素:团体动力、对教师和课程的态度、个体学习技巧
三、一般因素:
1、年龄(临界期假说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认知解释cognitive explanations、情感解释affective explanations)
2、智力与语言能力倾向
3、认知方式(cognitive style):场依附/场独立
4、动机与态度
(1)Brown将动机分为:整体动机、情景动机、任务动机;
Garnder和Lambert:结合型、工具型
(2)态度的分类:对操二语的社区和人的态度、对正在进行的语言学习的态度、对一般语言和语言学习的态度。
5、个性:内向与外向、社交技能、压抑(inhibition)
四、好的语言学习者
1、对学习环境中的团体动力有反应,不会产生负面的焦虑和压抑;
2、寻找一切机会使用目的语;
3、寻求一切机会练习听和说,更关注意义而不是形式;
4、用学习技巧的学习辅助直接学习;
5、青少年或成人,而不是儿童,只是已经具有早期的语法发展;
6、有充分分析技能来感知、分类和贮存二语的特点并监控自己的错误;
7、对学习强有力的动机;
8、敢于尝试,敢于冒险;
9、能适应各种语言条件。
五、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
第七节 学习者的策略
一、学习策略
1、套语:那些不能分析而作为整体学习的语言单位,运用于特定的场景。
2、创造性话语:
(1)假设建构
三种方式:
①运用已经有的语言学知识;
②从输入的语料中归纳新的规则;
③上述两点的结合。
两个策略:
①简化:学习者对假设范围进行控制的尝试。
②推断:学习者依据语言输入形成假设的手段。当学习者注意到正确的语言输入时,可能会自行推断,修正原有规则。
Ellis:语内推断、语外推断
(2)假设检验
①接受性的
②生成性的
③源语言知识
④相互作用的方式
(3)自动化过程
二、生成策略
1、二语生成模式(与一语相同)
明确交际目标→决定说话者需要建构的语篇计划的类别→开始建构句子的计划→完成模式中的各个成分,包括对各个结构成分的建构计划
Littlewood:最小化策略和最大化策略
2、计划策略:语义简化、语言简化
3、纠错策略:监控
三、交际策略
1、交际策略:反映语言使用者的部分交际能力的心理计划,是潜在的有意识的活动,是对学习者没能执行的生成计划的弥补。它的使用是因为学习者缺乏或未能找到合适的语言资源来表达自己的意图。交际策略是初始计划失败后所采用的特别计划的一部分,学习者被迫改变初始计划。如果说学习策略是一种长期的问题解决,那么交际策略提供了一种短期的解答。
2、交际策略的类型
(1)缩减策略:①形式缩减策略②功能缩减策略
(2)成就策略:①补偿策略②回忆策略
3、实验性研究
影响交际策略的因素:
语言熟练程度、问题本身、学习环境
4、交际策略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28 22: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