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三境,读书为梯(新瓶好看,旧酒好喝,此之谓也=。=)
师者三境,读书为梯
上海市金山中学 戴文开
《礼记·学记》有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于作为一名从教十年的高中语文教师的我而言,虽然在教学上比较精进而略有所得,不过“困”与“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愈发明显,且恐于有积而不散之势。何能“自反”、“自强”?怕不是纯粹主观心念上的一次振作就能实现的,不过我相信大略还应该有一座登上教育高峰的阶梯,寻到它,踏上去,使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可以得偿所愿。
由此,我想起了王国维于《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评价——“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世人虽不刻意于“成大事业、大学问”,然而这“三境界”,到底是可以触类旁通的。对于站在三尺讲台前的师者而言,即可以读书为梯,指引自己在教书育人方面拾级而上,来实现教育境界的逐层提升。
身正为范,师爱为心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通过阅读实现的第一层境界是“努力完善师德素养”。人常言“身正为范”,恪守作为教师的一份本真善良,心怀学生,是成就学生、成就教育的重要基础。这种善良并不单指做一个好人,对于教师而言,这既要化为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丰沛热情与精进钻研的精神,努力把“教师”从一种普通的职业定位上升到事业奉献的高度;又要化为对于学生在做人上与学习上的关爱指导,使其真切地感受到如哲学大师冯友兰在《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中评价蔡元培校长时所说的那种“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这一切说来是容易的,做起来却必定不会如此爽快利落,甚至会有很多难题摆在面前,但是,我们是要往这个方向毫不迟疑地努力的,不能只是个旁观成败的看客。在我读过的许多书里,都印证了这一点:比如由美国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案例汇编而成的《教学不孤独》一书,以及雷夫·艾斯奎斯所著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中,不难发现西方的教师们同样不遗余力地以“爱”为核心,生发了教育激情及各种教学智慧,引导状况百出的学生们在做人和学习上步入正轨,且使之继续进步;又如于漪老师在自传《岁月如歌》中写到,即使是在群魔乱舞的“文革”时期回想当初自己给患肺结核病的学生买药,给骨折又无钱的学生付医药费,给没钱的近视学生配眼镜等等以至于家境拮据,她依然没有后悔——“这样做图的什么?我从未张扬过,也从未想到要得到什么,只不过人心都是肉做的,看到这些孩子那么困难,我心里难过,故而想方设法帮助。”这虽不是在课堂上授课,但我相信这实实在在给那些受助的学生们上了关爱这一课,在人情淡漠的冰窟里投进了一束温暖的光芒。近代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种爱的教育在于漪老师身上得到了真实的体现。相信作为教师的我们努力提升了师德素养,使教育有了“爱”,无论是教学还是平日生活,都会带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感动与激励。
学高为师,专业成脊
在“师德素养”之上,我以为通过阅读应着力实现的第二层境界是“加强教学专业化的研究”。众所周知,除了教育教学的一些共性之外,事实上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特殊性,故而要进行专业化的研究,才能使教学有鲜明特色,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比方说,许多学科(尤其是理科),由于教师授课的内容相对而言具有同一性和固定性,所以“教什么”这个问题就不足为惧,重点即是研究“怎么教”了;而语文学科则有其特殊性:即不具有教学具体内容上的同一性和固定性,一切是相对宽泛和模糊的,所以首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教什么”,如果无法确定适合且有用的教学内容,那么即使在“怎么教”上如何如何地大做文章,结果也可能并不乐观——或许你的教学方舟在出发伊始已经偏出了最佳的航道。王荣生博士在《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序言《语文教学的内容与目标的完成》一文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种情况的存在:“对着新标准,苦想教什么;捧着新教材,不知教什么;举着新理念,还教老一套;搬些新方法,自己也搞不懂在教什么。这些现象,在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中,恐怕大家都有耳闻或者目睹,对此我们应该老实地承认并严肃地面对。”读到这番话语,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心中有些“诚惶诚恐”,作为一名青年语文教师,由于自己的教学经验还处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虽然一直很努力地备课,尽力去设计好教案,或是通过不断听课向其他教师学习、求教,却必定还是在一些时候不自知地掉进了这个“无形的漩涡”……但幸好从这本书中得来了一些专业化的指引,使我大抵能够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内容,是为一喜。又如,魏勇在《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一书中谈到一篇《文科老师应该读什么书》,让我反思把语文这一滴水融归于文学汪洋之中,以文学的至精至微来哺育语文教学的灵魂,才是语文课上渐渐缺失“语文味”的师者应该做好的。再如,作为近年来兴起的传统文化特色教育——国学课,也要求语文教师自身进行专业化研究。对于中华书局出版的这套《中华文化基础教材》,首先要做到自己“致广大而尽精微”,才能采撷其中菁华以授予学生,使其不仅做个“知之者”,还能成为“乐之者”甚至“好之者”。
效能为要,实践立身
实现登上师者教育境界的最高层,我觉得应通过阅读“重视教育效能感的提升”。什么是教育效能感?在徐崇文主编的《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读本》一书中援引了辛涛发表于1996年第二期《应用心理学》上《论教师的教育效能感》一文中的定义——“教师的教育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说得再通俗些,李哗、刘华山发表于2000年第一期《教育研究与实验》上的《教师效能感及其对教学行为的影响》一文中提到,“‘教师效能感’(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是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信念。’目前的研究表明,教师效能感是学生学业成绩提高的一个重要的预测变量。而教师效能感很可能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来影响学生的。”我认为,教学效能感不仅展现了“以情传情”、“以情动人”的感性一面,而且还有理性的一面,即需要教师于教法等种种方面打磨与改进,以求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改善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这样看来,之前所提到的“师德素养”、“教学专业化”都可算作“教育效能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了。文中又说“教学效能感是教师的一种自我知觉,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和教学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这种自我知觉是在不断地实践与反思中获得发展的”,这就足以说明教学实践与反思才是关键所在,故而还有一些书中的具体思考与做法,值得细细思量:小到李炳亭、褚清源主编的《问道课堂》中对于“导学案设计与使用”的点拨,细到赵国忠所著的《透视名师课堂管理——名师课堂管理的66个经典细节》中对于各种课堂教学有效性案例的分析,大到多年前李炳亭所著《杜郎口“旋风”》中对于颠覆性的教学模式的展示与评价……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指向“教育效能感”的提升问题,为实现教学有效性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建议。
以上关于我读过的部分教育书籍内容的梳理,便是我在十年的教学之路上逐渐清晰的自我要求,虽然不好说自己已浑然于哪一层境界,可手中的书本却从未放下过。常生龙在《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的后记中写道:“就这样,十年下来,我阅读了500多本书,为每一本书都写下了读后感,这些读书随想累积起来已超过200万字。”与其相比,我真是“读之甚少”,也知之甚少,不免愧怍。可是,我知道自己的教学之路还长,今后定会加倍精进,像他一样用心去阅读,且有收获。诚如《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一文中所言,“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我想,自己定会“捧书为生”,而实现“自反”、“自强”——捧起书本,再当一回渴望求知的学生;捧起书本,为了更好地指引我的学生们;捧起书本,成为一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效度为要的真正的师者。

-
夏予若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1 15:31:03
戴文开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烦忧去见了南京的暮春——写给一个刚走上三尺讲台不久的姑娘
- 一次远行——写给婷婷
- 以师者之心延续爱的教育 (1人喜欢)
- 书信育人:在文字间架起成长的桥梁
- 缘思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