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恐怖,来自于人心深处、我们的现实人生
为了自己,我必须饶恕你。一个人,不能永远在胸中养着一条毒蛇;不能夜夜起身,在灵魂的院子里栽种荆棘。
——王尔德
01
以前对电影的品位是,喜欢看那些讲述人间温情的,看完之后能让人心里暖烘烘……讨厌批判、讨厌揭露,也讨厌身边人喋喋不休说着人间的冷与恶,固执的认定他们是造谣、是道听途说,或者是他们悲观才把世态看得那么炎凉,甚至曾企图用自己有限的经历、笨拙的口才去说服别人,想把他们拉入我这个“生活多美好”的阵营……现在想来,果然是够蠢够傻啊。
一个人看待世界的眼光,是从他们有生以来的经历和遭遇中得来的,别人的几句话或者一点点温柔,就能让它改变吗?那或许只存在于电影中吧。
最近看得几部电影,都不是那么美好,《告白》《辩护人》《窃听风暴》《沙漠之花》,这些电影颠覆了我对“恐怖片”的认知,真正的恐怖不是鬼魂和血腥,那种顶多吓哭小孩,让胆小的女生尖叫着扑到男朋友怀里,不过是一下子的视听冲击而已。真正的恐怖,来自于人心深处、我们的现实人生,那是一种无声的压抑,你无法尖叫,却不寒而栗,而且余韵悠长,只因为它们或许就在我们身边。
02
《辩护人》讲的是一个原本只顾低头赚钱,不管国家大事的律师宋佑硕,为了救自己经常光顾的小饭馆大婶的儿子被卷入了“釜读联”事件,为此他承受了被殴打,被监视,被人拿儿子威胁,放弃了可以一举成名的大案子,他的助手对他说:“你记住我这一句话,今天起是你把自己安稳的人生一脚踹了。”
曾经他为了赚钱,像夜店小弟一样到处发名片,被其他律师嘲笑没教养,给行业丢脸,但重要的是,他让妻儿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也有能力偿还自己多年前欠下的债。后来,他为了心中的正义,与法官、公职人员对峙,就算自己阵营的律师全不支持他,甚至满腹埋怨,他也没有放弃。
忍不住扪心自问,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想了又想,觉得自己一定是那种躲在背后不敢出声的人,首先,我没有那种勇敢可以承担起救人性命的重担,其次,我也没有那种魄力,为了正义弃安稳的生活、家人于不顾,或许我连别人的一声恐吓都承受不住呢。
现世安稳时自以为顶天立地,只因为没有给内心的懦弱出头的机会罢了。
而那些曾嘲笑宋佑硕像夜店小弟的人委实可笑,当别人不顾一切赚钱时,他们只会眼红说风凉话,当别人身陷囹圄,他们也只会高高挂起甚至落井下石。教养不曾有,鼓气更没有!
我们可以原谅自己是懦弱小民,毕竟勇敢的伟人少而又少,但起码也应该管住自己的脚,少在别人身上踩踏吧。
03
《告白》,千万不要因为这个名字,把它当成纯爱电影,它的内容要比爱情残酷的多。
森口悠子是一年B班的班导,而她的女儿爱美,被B班的两个男孩渡边修哉和下村直树杀害,因为他们都未满14岁受《少年法》保护,即便杀人也得不到应有的惩罚,所以森口悠子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报复。
渡边修哉,表面看来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被母亲抛弃的事实,给他造成了严重的心理扭曲,为了引起母亲的关注,他在母亲任教的大学网站发帖,用自制的处刑机器虐杀小动物并传到网络,参加全国科学展比赛获奖,而当这些方式都不起作用时,他想到了杀人,先是杀害班导的女儿,后又杀了喜欢自己的班长,最后甚至想在开学典礼上引爆炸弹。
他根本就不知道什么生命可贵,在他眼里,出名、被母亲关注才是最重要的事,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不惜一切代价。不要说他变态,因为压根没有人帮他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他只是在努力得到自己最想要的东西。
下村直树,胆小懦弱,成绩不佳,在学校常受欺负,但敢怒不敢言,所有情绪都宣泄到笔上,反复写着“去死去死去死”,所以当渡边修哉主动靠近他的时候,他就顺理成章的做了他的同谋,终于有人愿意跟他做朋友了,而他杀害爱美,只是为了证明,他不是一个失败品,他能做到渡边做不到的事。
04
斯蒂芬·金有一篇短篇小说叫《纳粹高徒》,讲述了一个十三岁的品学兼优的男孩托德,偶然间发现自家的邻居居然是纳粹战犯杜山德。由于本身对纳粹集中营的强烈兴趣,他威胁杜山德,如果不想被告发,就要定期给他讲述集中营的故事。
这个行为的初心很简单,只是一个孩子出于好奇心想听故事,但故事越听越多,世态的演变渐渐失去托德的控制,他的成绩开始下滑、做恶梦,内心的邪恶一点点被激发,演变到后来去杀人,直到几年后杜山德因为身份被识破而服安眠药自杀,托德作为同谋的事实败露……
但在世态的整个演变过程中,托德的父母几乎从来没有注意到自己孩子的异常,只要成绩优异,外在表现良好,他们就以为没什么需要担心的。
这与《告白》里下村直树的母亲很像,即便听到直树亲自讲述了杀害爱美的过程,他依然坚信自己的孩子是善良的,只是被坏同学利用罢了,对森口老师没有任何愧疚之心,更多是对自己孩子遭遇的同情。
还有接替森口老师的维特老师,单纯、热心,想跟学生们打成一片,却对自己的学生一点都不了解,以为他们都年少纯良,只要自己表现的风趣、亲切一点就能得到爱戴。
成年人习惯把年纪小和善良、单纯挂钩,可实际上年纪小可以挂钩的词汇或许只有“无知”吧。
因为无知,目力所及不过是自己身边的小世界,但世界虽小,任何情绪却都不比成人少,里面充斥着嫉妒,怨恨,欲望,贪婪,孤独等等,又因为世界小,在孩子的心里,任何一种负面情绪发作起来,都要比成人剧烈百倍千倍,因为成人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和修养去化解,潜意识里的邪恶可以被意识控制,但孩子们却做不到。
05
我相信人在刚刚成形的时候,是没有意识的,但我们睁开眼睛之后所看到、听到、遭受的一切,后来都会成为灵魂的一部分。
从前的我,盼望自己能一直活在单纯美好的世界,对所有负面的东西有本能的排斥,只想保护好自己单纯的心境,而如今年近三十(虽然股子里还把自己当小女孩),我不得不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世界的认知也在改变。
世界无法简单,人性也避免不了复杂,不谙世事的单纯保护的只是我自己,在别人眼里那不可靠,也不值得信任。只有知世故、知邪恶、知人性之后的单纯和善良才更有温暖人、影响人的力量。
对于人性的恶,或许我们该做的不是无视,而是了解,然后征服。
作者简介:柒月暖阳,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穿越季节轮回,在无声中不颓废,不失色,花开成景,花落成诗,新书《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热卖中。微博@柒月暖阳,个人公众号:柒月暖阳。
——王尔德
01
以前对电影的品位是,喜欢看那些讲述人间温情的,看完之后能让人心里暖烘烘……讨厌批判、讨厌揭露,也讨厌身边人喋喋不休说着人间的冷与恶,固执的认定他们是造谣、是道听途说,或者是他们悲观才把世态看得那么炎凉,甚至曾企图用自己有限的经历、笨拙的口才去说服别人,想把他们拉入我这个“生活多美好”的阵营……现在想来,果然是够蠢够傻啊。
一个人看待世界的眼光,是从他们有生以来的经历和遭遇中得来的,别人的几句话或者一点点温柔,就能让它改变吗?那或许只存在于电影中吧。
最近看得几部电影,都不是那么美好,《告白》《辩护人》《窃听风暴》《沙漠之花》,这些电影颠覆了我对“恐怖片”的认知,真正的恐怖不是鬼魂和血腥,那种顶多吓哭小孩,让胆小的女生尖叫着扑到男朋友怀里,不过是一下子的视听冲击而已。真正的恐怖,来自于人心深处、我们的现实人生,那是一种无声的压抑,你无法尖叫,却不寒而栗,而且余韵悠长,只因为它们或许就在我们身边。
02
《辩护人》讲的是一个原本只顾低头赚钱,不管国家大事的律师宋佑硕,为了救自己经常光顾的小饭馆大婶的儿子被卷入了“釜读联”事件,为此他承受了被殴打,被监视,被人拿儿子威胁,放弃了可以一举成名的大案子,他的助手对他说:“你记住我这一句话,今天起是你把自己安稳的人生一脚踹了。”
曾经他为了赚钱,像夜店小弟一样到处发名片,被其他律师嘲笑没教养,给行业丢脸,但重要的是,他让妻儿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也有能力偿还自己多年前欠下的债。后来,他为了心中的正义,与法官、公职人员对峙,就算自己阵营的律师全不支持他,甚至满腹埋怨,他也没有放弃。
忍不住扪心自问,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想了又想,觉得自己一定是那种躲在背后不敢出声的人,首先,我没有那种勇敢可以承担起救人性命的重担,其次,我也没有那种魄力,为了正义弃安稳的生活、家人于不顾,或许我连别人的一声恐吓都承受不住呢。
现世安稳时自以为顶天立地,只因为没有给内心的懦弱出头的机会罢了。
而那些曾嘲笑宋佑硕像夜店小弟的人委实可笑,当别人不顾一切赚钱时,他们只会眼红说风凉话,当别人身陷囹圄,他们也只会高高挂起甚至落井下石。教养不曾有,鼓气更没有!
我们可以原谅自己是懦弱小民,毕竟勇敢的伟人少而又少,但起码也应该管住自己的脚,少在别人身上踩踏吧。
03
《告白》,千万不要因为这个名字,把它当成纯爱电影,它的内容要比爱情残酷的多。
森口悠子是一年B班的班导,而她的女儿爱美,被B班的两个男孩渡边修哉和下村直树杀害,因为他们都未满14岁受《少年法》保护,即便杀人也得不到应有的惩罚,所以森口悠子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报复。
渡边修哉,表面看来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被母亲抛弃的事实,给他造成了严重的心理扭曲,为了引起母亲的关注,他在母亲任教的大学网站发帖,用自制的处刑机器虐杀小动物并传到网络,参加全国科学展比赛获奖,而当这些方式都不起作用时,他想到了杀人,先是杀害班导的女儿,后又杀了喜欢自己的班长,最后甚至想在开学典礼上引爆炸弹。
他根本就不知道什么生命可贵,在他眼里,出名、被母亲关注才是最重要的事,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不惜一切代价。不要说他变态,因为压根没有人帮他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他只是在努力得到自己最想要的东西。
下村直树,胆小懦弱,成绩不佳,在学校常受欺负,但敢怒不敢言,所有情绪都宣泄到笔上,反复写着“去死去死去死”,所以当渡边修哉主动靠近他的时候,他就顺理成章的做了他的同谋,终于有人愿意跟他做朋友了,而他杀害爱美,只是为了证明,他不是一个失败品,他能做到渡边做不到的事。
04
斯蒂芬·金有一篇短篇小说叫《纳粹高徒》,讲述了一个十三岁的品学兼优的男孩托德,偶然间发现自家的邻居居然是纳粹战犯杜山德。由于本身对纳粹集中营的强烈兴趣,他威胁杜山德,如果不想被告发,就要定期给他讲述集中营的故事。
这个行为的初心很简单,只是一个孩子出于好奇心想听故事,但故事越听越多,世态的演变渐渐失去托德的控制,他的成绩开始下滑、做恶梦,内心的邪恶一点点被激发,演变到后来去杀人,直到几年后杜山德因为身份被识破而服安眠药自杀,托德作为同谋的事实败露……
但在世态的整个演变过程中,托德的父母几乎从来没有注意到自己孩子的异常,只要成绩优异,外在表现良好,他们就以为没什么需要担心的。
这与《告白》里下村直树的母亲很像,即便听到直树亲自讲述了杀害爱美的过程,他依然坚信自己的孩子是善良的,只是被坏同学利用罢了,对森口老师没有任何愧疚之心,更多是对自己孩子遭遇的同情。
还有接替森口老师的维特老师,单纯、热心,想跟学生们打成一片,却对自己的学生一点都不了解,以为他们都年少纯良,只要自己表现的风趣、亲切一点就能得到爱戴。
成年人习惯把年纪小和善良、单纯挂钩,可实际上年纪小可以挂钩的词汇或许只有“无知”吧。
因为无知,目力所及不过是自己身边的小世界,但世界虽小,任何情绪却都不比成人少,里面充斥着嫉妒,怨恨,欲望,贪婪,孤独等等,又因为世界小,在孩子的心里,任何一种负面情绪发作起来,都要比成人剧烈百倍千倍,因为成人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和修养去化解,潜意识里的邪恶可以被意识控制,但孩子们却做不到。
05
我相信人在刚刚成形的时候,是没有意识的,但我们睁开眼睛之后所看到、听到、遭受的一切,后来都会成为灵魂的一部分。
从前的我,盼望自己能一直活在单纯美好的世界,对所有负面的东西有本能的排斥,只想保护好自己单纯的心境,而如今年近三十(虽然股子里还把自己当小女孩),我不得不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世界的认知也在改变。
世界无法简单,人性也避免不了复杂,不谙世事的单纯保护的只是我自己,在别人眼里那不可靠,也不值得信任。只有知世故、知邪恶、知人性之后的单纯和善良才更有温暖人、影响人的力量。
对于人性的恶,或许我们该做的不是无视,而是了解,然后征服。
作者简介:柒月暖阳,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穿越季节轮回,在无声中不颓废,不失色,花开成景,花落成诗,新书《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热卖中。微博@柒月暖阳,个人公众号:柒月暖阳。
柒月暖阳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西安很好,但西安的旅游一言难尽 (37人喜欢)
- 在重庆待了5天,逃了 (25人喜欢)
- 在个旧,我帮陌生人卖了半天鞋 (15人喜欢)
- 去了蒙自,忽然觉得我的36岁,过的太幸福了 (83人喜欢)
- 路过的姐妹可以暂停一下,恭喜我有了自己的房子吗 (44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