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跨专业靠努力也能考到教育学专业课290分专业第一
我有什么故事呢。我只是个不相信幸运的普通人,花了三年的时间从大专到苏州大学的本科,再到现在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准研究生。
倒序
3月24号,拟录取结果出来的那天,我还在宾馆里坐卧不安。一点点翻到教育技术那页,手抖得将手机摔在了地上,直到看到我的名字,我蹲在地上,又哭又笑,爬不起来。三年了,我终于走到这里了。这一刻,我真的很幸福。
1月16号,查初试结果那天,我还在喝成子的喜酒。从穿开裆裤到考大学,我两一直稳坐班级垫底的宝座。一人一碗面,蹲在家门口,对着狗挥斥方遒:“成绩不好,老子照样能用钱砸死你们,比你们都有钱。”现在成子也结婚了,我是最后的黄金单身汉了。看着成子抱着新娘和他爸妈在台上哭,我瑟瑟发抖,点击“成绩查询”,418,专业第一。我很辛苦的忍着没在酒席上叫起来,跳起来。腾地一声跑到台上抱着成子、新娘和成子爸妈一起哭,哭的比谁都认真,比谁都大声。
好不容易稳住情绪,我开始挨个打电话播报这个喜讯。感谢了遍我爸妈,感谢了遍研友,只可惜没有食堂的大妈们的电话,不然也要挨个讲一声“我的亲大妈啊!感谢您的饭菜啊!我考了第一啊!”。
打完电话觉得还是不尽兴,涵毅的老师电话打来了。老师默默地听我絮叨了半个多小时,恭喜我,为我高兴,最后来了一句“还有复试呢!你有准备么?”虽然小不情愿和小懈怠,现在想来确实当头棒喝。一起考上外的研友,初试第二名,复试被淘汰了。然后,我才明白那句话:真正的帮助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和当头棒喝。(虽然这句话是我自己编的切身体会~)
回想
2013年,我毕业了。其实,作为一名大专生,我并不自卑。我们是一所职业技术学院,隔了条马路就是所211大学。我和那些“名牌”学生一起走在马路上,一起坐公交,并不觉得和他们有区别。可是这些都只是我自己认为的。
学校将我们包裹的严严实实,不知社会的弱肉强食生存法则。找工作时,从简历投出去的那一刻,便就是一道门槛。心仪的公司招聘时赫然写着“学历要求:本科(211/985优先)”,一阵海投之后,信心随着时间消失殆尽。
2014年,在经历了几次换工作后,我仿佛看到了这一生的路可能就此毫无起色了。我做了个至少改变这三年命运的决定:自考本科。考上了苏大的本科后,我感觉不能就此停住,我还要继续往前走,终点不在这里。而终点到底在哪里,我找了一段时间才慢慢有了思路。想来也真的是机缘巧合,在发愁考哪所学校哪个专业的研究生时,一个朋友来找我吃饭,跟我说“像你这样,求稳比较好,像教育学、哲学考考应该都可以。”我就这样单纯的相信了,奔着我“美好的研究生生活”开始了第一年考研。现在谁要再跟我说:跨专业就去考教育学啊!好考啊!我能直接用我这两年看的近百本书砸死他(尤其要用中外教育史砸)。
2015年,考研第一年。听信了朋友的“忠谏”,歪打正着学起了教育学。论坛上找到个学姐,跟我差不多情况,自考本科然后考上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成人教育学。我清晰地记得那学姐对我说“你最好还是报个班吧,跨专业的很难自己搭建体系,先过了初试,复试的话上外这边很公平的,不会有院校歧视。”
我信心大增,就将目标定为上海外国语大学成人教育学。但对学姐说的报班仍然持保留意见,觉得自己努力点,何必浪费那个钱。苦逼的一年也算是轰轰烈烈的开始了。我像只无头苍蝇一样,毫无思绪、技巧、规律和方法。以前学习就不好,没有知识底子,也没有学习技巧,尝试各种快速记忆法、学习法,天天逼着自己从早上七点看到第二天凌晨两点。网上买各种老师的授课视频,一直看到七月中旬,开始出现轻度耳鸣,体力透支。那时我才开始考虑是不是真像学姐说的很难构建知识体系,因为看了视频看了书,再回想却什么也记不起来。真题上的知识点也说不上来是哪本书哪个章节以及相关的知识点。
八月份,政治英语专业课一起复习,我一天比一天焦虑。开始有意无意在网上搜机构的资料。那时候上海的学校都是311教育学综合,各种机构的报价也是一个比一个吓人。我记得当时看到最贵的有十几万包过包退,对我而言遥不可及。
研友们最多也只是报了个政治的大班课,其他就是加各种QQ群蹭资料和消息共享。九月份,开始背311基础综合的知识点,理科背景的我那段时间想砍了那些书,再砍了自己。
早上背的知识点晚上就忘了,更别提一个星期前背的知识点了。一个研友说她一个学姐给她推荐了一个涵毅的QQ群,那是我第一次听到涵毅,蹭进去之后就每天蹲守老师在群里给大家的讲解。我也尝试着私聊姜雪老师,跟她说明我的情况和最大的问题:不知道怎么背书。姜雪老师跟我讲了些方法,但她说这需要系列的课程指导,再免费指导下去机构内部也不允许。我犹豫再三,还是没报姜雪老师推荐的课程。我想自己再坚持一下拼一下,应该没多大问题。
依然是2月16号,2015的2月16号,我在肯德基查到了分数:317,比国家分数线低了3分。低沉了一个多月,每天工作结束就躺床上发呆,想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身边的人都考上偏偏要留下我呢,以后该怎么办呢。
4月,我仍然在工作,也开始了第二年的考研,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报了涵毅的课程。老师很详细的登记了我的情况,给我寄了资料,差不多一个星期要跟我沟通一次学习进度和计划。二战最考验的是心态,我不会再去问我是不是不行,这次能不能考上这些问题,我明白只有自己努力了这些问题才会有答案。于是就跟着老师的节奏一点点往前走。有了第一年的经验,少走很多弯路,有了老师的指导,省了很多时间。尤其是暑假的集训,虽然没机会有北京面授,但看了录制的视频能在更高层面上理解知识,这对考自主命题的院校很有帮助。尤其到最后涵毅老师自己出的模拟题,基本保持最后一个月每周一套,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对缓解临考前的焦虑特有帮助,因为心思全都花在赶紧研究模拟题上啦,没有精力去焦虑。还能模拟考试,对我而言作用是大大的!
不得不说,这两年考下来才明白,考研路上需要战胜的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迷茫、孤独、怀疑、自卑、胆怯、懒惰、侥幸.....所有人之弱点在这一过程中都会暴露无遗。一个个问题去解决,一点点往上爬,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倒序
3月24号,拟录取结果出来的那天,我还在宾馆里坐卧不安。一点点翻到教育技术那页,手抖得将手机摔在了地上,直到看到我的名字,我蹲在地上,又哭又笑,爬不起来。三年了,我终于走到这里了。这一刻,我真的很幸福。
1月16号,查初试结果那天,我还在喝成子的喜酒。从穿开裆裤到考大学,我两一直稳坐班级垫底的宝座。一人一碗面,蹲在家门口,对着狗挥斥方遒:“成绩不好,老子照样能用钱砸死你们,比你们都有钱。”现在成子也结婚了,我是最后的黄金单身汉了。看着成子抱着新娘和他爸妈在台上哭,我瑟瑟发抖,点击“成绩查询”,418,专业第一。我很辛苦的忍着没在酒席上叫起来,跳起来。腾地一声跑到台上抱着成子、新娘和成子爸妈一起哭,哭的比谁都认真,比谁都大声。
好不容易稳住情绪,我开始挨个打电话播报这个喜讯。感谢了遍我爸妈,感谢了遍研友,只可惜没有食堂的大妈们的电话,不然也要挨个讲一声“我的亲大妈啊!感谢您的饭菜啊!我考了第一啊!”。
打完电话觉得还是不尽兴,涵毅的老师电话打来了。老师默默地听我絮叨了半个多小时,恭喜我,为我高兴,最后来了一句“还有复试呢!你有准备么?”虽然小不情愿和小懈怠,现在想来确实当头棒喝。一起考上外的研友,初试第二名,复试被淘汰了。然后,我才明白那句话:真正的帮助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和当头棒喝。(虽然这句话是我自己编的切身体会~)
回想
2013年,我毕业了。其实,作为一名大专生,我并不自卑。我们是一所职业技术学院,隔了条马路就是所211大学。我和那些“名牌”学生一起走在马路上,一起坐公交,并不觉得和他们有区别。可是这些都只是我自己认为的。
学校将我们包裹的严严实实,不知社会的弱肉强食生存法则。找工作时,从简历投出去的那一刻,便就是一道门槛。心仪的公司招聘时赫然写着“学历要求:本科(211/985优先)”,一阵海投之后,信心随着时间消失殆尽。
2014年,在经历了几次换工作后,我仿佛看到了这一生的路可能就此毫无起色了。我做了个至少改变这三年命运的决定:自考本科。考上了苏大的本科后,我感觉不能就此停住,我还要继续往前走,终点不在这里。而终点到底在哪里,我找了一段时间才慢慢有了思路。想来也真的是机缘巧合,在发愁考哪所学校哪个专业的研究生时,一个朋友来找我吃饭,跟我说“像你这样,求稳比较好,像教育学、哲学考考应该都可以。”我就这样单纯的相信了,奔着我“美好的研究生生活”开始了第一年考研。现在谁要再跟我说:跨专业就去考教育学啊!好考啊!我能直接用我这两年看的近百本书砸死他(尤其要用中外教育史砸)。
2015年,考研第一年。听信了朋友的“忠谏”,歪打正着学起了教育学。论坛上找到个学姐,跟我差不多情况,自考本科然后考上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成人教育学。我清晰地记得那学姐对我说“你最好还是报个班吧,跨专业的很难自己搭建体系,先过了初试,复试的话上外这边很公平的,不会有院校歧视。”
我信心大增,就将目标定为上海外国语大学成人教育学。但对学姐说的报班仍然持保留意见,觉得自己努力点,何必浪费那个钱。苦逼的一年也算是轰轰烈烈的开始了。我像只无头苍蝇一样,毫无思绪、技巧、规律和方法。以前学习就不好,没有知识底子,也没有学习技巧,尝试各种快速记忆法、学习法,天天逼着自己从早上七点看到第二天凌晨两点。网上买各种老师的授课视频,一直看到七月中旬,开始出现轻度耳鸣,体力透支。那时我才开始考虑是不是真像学姐说的很难构建知识体系,因为看了视频看了书,再回想却什么也记不起来。真题上的知识点也说不上来是哪本书哪个章节以及相关的知识点。
八月份,政治英语专业课一起复习,我一天比一天焦虑。开始有意无意在网上搜机构的资料。那时候上海的学校都是311教育学综合,各种机构的报价也是一个比一个吓人。我记得当时看到最贵的有十几万包过包退,对我而言遥不可及。
研友们最多也只是报了个政治的大班课,其他就是加各种QQ群蹭资料和消息共享。九月份,开始背311基础综合的知识点,理科背景的我那段时间想砍了那些书,再砍了自己。
早上背的知识点晚上就忘了,更别提一个星期前背的知识点了。一个研友说她一个学姐给她推荐了一个涵毅的QQ群,那是我第一次听到涵毅,蹭进去之后就每天蹲守老师在群里给大家的讲解。我也尝试着私聊姜雪老师,跟她说明我的情况和最大的问题:不知道怎么背书。姜雪老师跟我讲了些方法,但她说这需要系列的课程指导,再免费指导下去机构内部也不允许。我犹豫再三,还是没报姜雪老师推荐的课程。我想自己再坚持一下拼一下,应该没多大问题。
依然是2月16号,2015的2月16号,我在肯德基查到了分数:317,比国家分数线低了3分。低沉了一个多月,每天工作结束就躺床上发呆,想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身边的人都考上偏偏要留下我呢,以后该怎么办呢。
4月,我仍然在工作,也开始了第二年的考研,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报了涵毅的课程。老师很详细的登记了我的情况,给我寄了资料,差不多一个星期要跟我沟通一次学习进度和计划。二战最考验的是心态,我不会再去问我是不是不行,这次能不能考上这些问题,我明白只有自己努力了这些问题才会有答案。于是就跟着老师的节奏一点点往前走。有了第一年的经验,少走很多弯路,有了老师的指导,省了很多时间。尤其是暑假的集训,虽然没机会有北京面授,但看了录制的视频能在更高层面上理解知识,这对考自主命题的院校很有帮助。尤其到最后涵毅老师自己出的模拟题,基本保持最后一个月每周一套,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对缓解临考前的焦虑特有帮助,因为心思全都花在赶紧研究模拟题上啦,没有精力去焦虑。还能模拟考试,对我而言作用是大大的!
不得不说,这两年考下来才明白,考研路上需要战胜的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迷茫、孤独、怀疑、自卑、胆怯、懒惰、侥幸.....所有人之弱点在这一过程中都会暴露无遗。一个个问题去解决,一点点往上爬,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