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兮?“晚”兮?
昨天在国图古籍馆,看到明末某刻本《漱玉集》里把声声慢中“怎敌他晚来风急”刻作“怎敌他曉来风急”,遂想起某宋刻本也把“春曉”刻作“春晚”,以及更知名的“惠崇春江晚景”和“惠崇春江曉景”之争,感觉十分有趣:何以两个形似字在不同诗词中都被弄混?是在手抄时更易抄错,还是印刷时更易印错?而印刷又分雕版和活字,哪个更易出错?于是晚上便动手查些资料,试图探求出个结果,也想借着兴趣多了解些印刷史。
一查发现,活字印刷是把做好的字印按韵目分类收在一起,用时挑出使用。如此便不太可能挑错以致搞混“曉”“晚”。倒是雕版印刷,要先把每页字各刻一版,若是一般人刻,因为字要反过来,反倒会因别扭而更小心,比写字还更不易出错。但若是技艺娴熟的刻字工,刻反字与写正字一样熟练,倒可能一不留神刻错了。这样的话,除非是字音字形都相近的字,否则活字印刷都会比雕版印刷错误率更小一点。
而活字印刷与文人手抄相比,似乎又是后者更易出错。因为手写时多半会更随性一点,写得一快,字一草,就更容易写错。而字印上的字都是方方正正的,可见工匠刻字时还是要更慢一点、稳当一点,出错的几率想来也便小一点。
所以搞混“曉”“晚”这类错误,初步推断,便是在文人手抄时最易发生,雕版次之,而活字最不易发生。刻本中的错误,大抵是因为沿循了错误的抄本所致。至于具体到声声慢中这处混淆到底起源自何时何处何人,恐怕要再费百倍功夫才可能一探究竟了。
是为一开端。以上论述或有不当之处,待来日对印刷史、校勘学了解更多之后,自会有所更正,非今日所能毕其功于一役也。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