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代帝王世系 第一篇 五帝、夏、商、周
前言
中國曆史悠久,所謂五千年曆史,本此說法,乃自三皇五帝起。基于考古發現,西方學者所認同之中國曆史自殷商(即自公元前壹六〇〇年)起,中國曆史爲三千六百年有奇。但若僅僅以考古發現爲定論,猶太聖經、希臘曆史所謂有記錄以來曆史方爲多少?且不論有記錄之曆史,實基于無記錄之曆史,非其所生,認同其下文、否決其上文,以不知者爲不存,豈非武斷!中國五千年曆史,不可置疑。 某論「曆史發展不取決于個人」雲雲,甚無所謂也。南美蝶翅振,北美起飓風,由此及彼者,蝴蝶效應也;氫彈何以爆,原子彈與焉,由點及面者,連鎖反應也! 曆代君臣,于必然之勢,左右之、推抑之,于政治、軍事方面,即非必然作用,得爲關鍵作用;此說非否認曆代平民人物之曆史作用:曆代百姓,于漸進之勢,適應之、改良之,于文化、風俗方面,承上啓下、推波助流,爲曆史發展之充分作用。然善醫者如孫思貌,善茶者如陸羽,善山水者如郦道元,惜乎屈指可數;然推今之文化繁複如此,度古之仁人志士可勝道哉!于可見經傳者,必百不存壹,于今已不可窮考! 雖然,“君爲史綱”,論史必得論益號、廟號或年號,余以有限之力搏無限之史,參「東平蚩尤」(網名)初作,雜並列國,錄曆代帝王世系如下,起于黃帝、訖于宣統,凡十九代,以備觀焉。
凡例
①阿拉伯數字如1、2、3者置于圓圈者,順曆代君主次序也,其名右爲君主終年之歲,其下爲在位公元紀年時段;特例如明英宗變者不累述;其以豎線序父子、以橫線並兄弟。 ②周公制謚法,周前無益號君王,記以名;唐初益號始亂,無不以溢美之詞,則唐以前帝王記以益號,唐以至于元記以廟號;明起皇帝年號不改,記以年號。 ③朝代更叠,或禅讓、或革命,前者鮮有,就五帝而言「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有條件之禅讓,後者多且或托前者之名,無足道哉; ④君主世襲,或父承子繼、或兄終弟及,前者實基于宗法嫡長制,爲常法,後者見行于殷商、趙宋初或子嗣不興時。 ⑤曆代紛纭時,如東周、秦漢、兩漢、三國、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宋遼金之際,列國並列,以便比對。
五帝以德第一(约公元前25世纪―前21世纪)
按史遷,五帝爲黃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堯、舜也;三聖王爲夏禹、商湯、周文武。三王者其祖或爲五帝直系後裔,如殷(商)契、周後稷(棄),或爲五帝旁系賢臣,如夏禹。

夏以忠第二(约公元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
舜崩:「諸侯朝觐者不之丹硃(堯帝子)而之舜,獄訟者不之丹硃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硃而讴歌舜。」 禹崩:「以天下授益...益讓帝禹之子啓...禹子啓賢,天下屬意焉...諸侯皆去益而朝啓,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時代發展,至夏時人心不古,成功無法再複制,“有條件禅讓”終于無法持續,托名于賢良而父承子繼,終至于不可逆,禅讓制讓位于世襲制。 三聖王之首夏禹,開九州(冀、兖、青、徐、揚、荊、豫、梁和雍)、治山川、定九鼎(象九州)、崩于會稽(今浙江紹興);自太康失國、後羿(傳說射日)代夏,至後少康中興,方坐穩江山。傳17世至夏桀而亡。夏姒姓,或都今“二里头遗址”处,十七王。周封夏後“東樓公”于杞(人憂天),春秋戰國之際楚滅之,國除。

商(殷)以巫第三(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桀...召湯而囚之夏台...已而釋之。湯修德,諸侯皆歸湯,湯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鳴條..謂人曰:吾悔不遂殺湯於夏台,使至此。」「纣...囚西伯羑裏...西伯之臣闳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馬以獻纣,纣乃赦西伯...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權重。」何其相似,所謂“君以此始,必以此終”。 三聖王之次商湯,網開壹面,網絡豪傑如伊尹,伊尹以烹饪說之以進用,卒滅夏,移國祚于商。商人尚鬼,至于以天幹地支爲帝號,如商纣號帝辛者;重占蔔至于以甲骨占吉凶,後代所謂甲骨文者。商人多次遷都,至盤庚遷都于河北“朝歌”。 至商纣,“築鹿台、以酒爲池、懸肉爲林、制炮烙之刑...諸侯多叛纣而往歸西伯”,與其前夏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 與其後周厲“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周幽網”烽火戲諸侯”何其相似來哉!今所謂成功者各個不同(不可複制),失敗者幾乎個個相同。 商纣時“微子去之,箕子爲之奴,比幹谏而死”。武王伐纣,周有天下,封纣子武庚續殷祀,其與周公兄管叔、弟蔡叔謀作亂,被誅。周封纣王弟微子于宋,宋襄公曾以霸主自居于齊桓公後,戰國時宋滅于陳田氏齊闵王,見于《史記·宋微子世家》。封叔父箕子于朝鮮,過殷墟乃作《麥秀歌》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悔恨商朝亡國。比幹刨心早于商亡,後世至今奉爲“文財神”。
商子姓,自汤至纣传凡五十世。商王朝曾多次迁都。《竹书纪年》记载,商王仲丁自亳(河南商丘)迁于嚣、河亶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史记》记载祖乙迁邢)迁庇、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

周以禮第四(前1046年―前221年)
傳說周文王「其囚羑裏,蓋益易之八卦爲六十四卦。」與孔子退而治五經、韓非囚而作說難孤憤篇,史遷稱焉。然文王可謂隱忍之至,以「他奇怪物」賂纣王得出,實與按以儒家,以不正之道求正義,君子不爲也,然史家取春秋大義,爲賢者諱之。 謚法曰:經天緯地曰文,文王得焉;克定戡亂曰武,武王稱焉。武王兩合諸侯,先會于孟津者諸侯八百,實爲試探衆心,後會牧野(朝歌郊野)者以伐纣,蓄力而發以致人。滅殷,移祚于周,周姬姓。
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周人時刻警惕,其措施爲:武王制封建,遷社稷于宗周以近遠東,建成周于洛陽以控關東,遍封同姓與天下諸侯雜處,此爲政治改革;周召建禮樂,序王諸侯卿大夫士五等級,賜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制宗法以定各級嫡長繼承法,此爲文化改革。如此,天下井然。周人尚禮,良有以也。 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召公輔政,實爲“第壹次共和執政”。周公賢能,創禮樂制度、坐成周洛陽以控關東之地,勢力範圍天下太半。然所謂主少國疑,以召公之賢尚且懷疑,纣子武庚與管蔡作亂無可奇怪。成王發金滕之書,知前者周公願代武王死之事,君臣乃釋疑。 其後,成王桐葉封弟虞叔于晉,實踐“君無戲言”,康王征伐鬼方,並爲“成康之治”;昭王南征,楚人進膠船王溺;穆王八駿,西至昆侖山,與西王母會,在位五十五年,周之在位者之最;至于厲王禁人謗己,實行“中國首次文字獄”,國人道路以目、終致暴動失國。或曰厲王實爲“積重難返局面”改革家,重用專長人、不用舊臣世族,以至于遭人議論,與商鞅變秦法,不樂意有人先雲不便後雲甚好,其情同、其勢異:厲王時舊勢力強于王權,商鞅時孝公權強于世族,故然。周厲王益曰厲,與隋炀帝益曰炀,情況類似。 厲王後宣王中興,局面維持不久,後繼幽王實爲昏君,無故烽燧招諸侯勤王再三,後內鬼申侯勾結外族犬戎,再招諸侯不至,以慘重教訓上演曆史“狼來了”。後至平王遷都,西周結束。西周關中鎬京,十二王,凡二百七十六年。

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鎬京殘破,平王東遷至成周洛邑(洛陽),授秦抵禦“戎寇”之事,後「周室衰微,諸侯疆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王之事不聞,惟聞諸侯如何,其卑微若此。東周都宗周洛陽,二十五王,凡五百五十一年。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春秋五霸(或五伯)者,齊桓、晉文、楚莊、吳阖闾、越勾踐也。齊桓公以“五侯九伯,若實征之”之號,用管仲、鮑叔之謀,九合諸侯壹匡天下,開尊王攘夷、夾輔周室風氣之先。晉文隨之,重耳人生大半于羁旅,曆遭世故人眼,齊桓公養之不用、曹公羞之以窺癖、楚王期之退避、秦穆公送歸續所謂“秦晉之好”,然其後勵精圖治,雖退避三舍而後敗楚國于城濮,名揚天下、天下賓服。楚莊王“不鳴則已壹鳴、驚人不飛則已壹飛沖天”,問鼎中原、所向披靡。吳王阖闾,楚伍子婿輔之、齊孫武將軍,西滅楚、北拒齊,名震天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用範蠡文種計,隱忍逆襲,卒並吳地。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春秋無義戰」,戰國唯利,更無義戰。

戰國七雄者,秦、楚、燕、齊、趙、魏、韓也,並宋、魯、衛、中山、越,凡強國十二。首先“必先正名也”,趙魏韓三家分晉、田代齊姜,周王室認可。其次爲變法圖強,魏用吳起強軍、韓用申害強王權、趙用胡服騎射、秦用商鞅變法、齊用孫膑抗魏、燕用樂毅複仇。再者,兼並弱國,魏以武卒山河險固,韓滅鄭遷都新鄭,趙東滅中山、北抵代地,秦南取漢中、 西舉巴蜀,齊滅宋,楚東滅吳越、北並魯地。 最後,秦並六國。秦“奮六世之余烈”,以連橫、遠交近攻破六國之合縱,日侵月削,諸侯恐懼,六國並軍扣關以拒秦而不遂,以秦兵尚首功成虎狼之師也。 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崩,秦國攻入雒邑,西周公降,周朝滅亡。前249年,秦相邦呂不韋滅東周公,周不祀。周凡三十七主,享國八百六十七年。 秦驅虎狼之師,所向披靡。公元前231年,韓王安請降,韓國亡。公元前229年,王翦、桓率虜趙王遷,趙國亡。公元前225年,王贲降魏王假,魏國亡。公元前222年,王贲俘燕王,燕國亡。公元前222年,王翦虜楚王負盧,楚國亡。公元前221年,齊王建圖僥幸不成,餓死,齊國亡。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廢衛君爲庶人,周之列國,衛最後亡。
© 本文版权归 allanscya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