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鹅阅读:美丽的初衷,漫长的追寻
作者:秦文君
这些天我常常念想自己的写作初衷,三十年过去了,我依然能清晰地忆起当年的心境——我喜欢会飞的虫,会飞的鸟,心里存着会飞的梦想。
我写作的过程就是追梦的旅途,1981年时我没有自己的书房,天天夜间趴在母亲卧室的小桌子上写作,面对的是一面挂着家人照片的墙,母亲在我身后安详地看书,当夜色更浓时便伴着伏案的我入眠。直到如今我夜间写作时依然会产生一种幻觉,耳畔仿佛响着母亲轻轻翻书的声音,我能感受到母亲爱的气息,爱和温暖让我的心格外静谧。
我和儿童文学在黑夜里相逢和相知,因为几乎每次写作我都选择在黑夜,有时傍晚就开始等待那黑丝绒一样的夜间,也许是因为习惯,也许只有找到身后有母亲的感觉,只有在书桌上那盏台灯温柔的小小的光束里,我才能真正地找回很多遗失的童年和少年的感觉,比如曾因为失去一个小秘密而难过,为朋友转学而惶惶然,因为陌生人的鄙夷眼光而绝望万分,年少时的我正是通过爱,才知道世界上自己不是孤身一人,我渴望强大,有魔力,让爱我的人因我自豪……那些记忆像黑白电影一样闪在眼前。我是从写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故事出发,然后好奇地探寻他人的童年和少年,并不倦地探知与之有关的未知的一切。
写呵,写呵,我写了500多万字,我祈求能磨练出神奇的笔,写出“会发光的书”——那时是指有意思又有内涵的作品,那些光无论是微光还是耀眼的光芒,但求闪着真情之光,智慧之光和人性之光。当然还得独特,有作者的体温和气息。
提到文章的独特,便想起前不久我担任了几个少年文学大赛的评委,起初我看那些孩子的文章觉得欣喜,他们写魔幻写科幻,写失败的感情写穿越,写得像一回事,虽然有不太符合这个年龄该具有的单纯情感,对现实的认知能力非常高,似乎看透了世俗,文章有少年老成的姿态与浮夸的风,甚至有“太做”的倾向,我都觉得接受,因为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催人早熟的世界——这一代少年爱自由,爱新知,爱自我,爱动物,爱消费,爱美食,爱网络,爱与网络配套的散漫的生活方式,他们智商高,脾气爆,不畏强权,不畏权威,但是畏艰难,恨吃苦,认为父母老师不可能了解自己,而网友可以,是过于老成与过于幼稚的结合体。大赛中女孩的文章很强势,她们相信运气和宿命,但又非常现实,觉得被男孩当成竞争对手是很正常的,文章也显示了这样的特性。
但是当我一篇一篇读下去,这才惊心地发现,真正的症结不在于此,如果看单篇,这些文章结构完整,文采也翩翩,但是看数十篇,数百篇,顿时味同嚼蜡,读起来大同小异,仿佛一个师傅教出来的,形成几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套路,在这样的套路下,作品便显得似乎没有问题又充满问题。如果文章没有了唯一性,没有了“真我”,那么也就失去了真的生命。
写作是需要傲气的,走自己的探索之路,建立作者热爱的风格标签,不是看什么吃香了或者写起来现成了,也在后面紧跟着来一篇,不论是无意中跟着的,还是有意跟着的,偷懒和功利心都不是写作的好路子。
三十年过去了,我最自豪的是仍然拥有最初走上儿童文学时的虔诚,小心地提醒自己作品要有更多灵活的写法,有创新的样式,朝阳一般的激情,有个性,内涵,风格,有奇特的想象力,还要能展现真性情,一定不能矫情,传达出的一个大大的“真”字,这让人喜欢纯真的感情,何尝不是最美丽的呢。因为有真我,书中才有灵感闪现,不仅能流畅地表达情感和思想,讲述故事,趣味和美,还很体现了属于作者的独特的趣味。“真我”既是写作技巧上的能力,更是自然柔和的人性流露,而非僵硬。
我觉得写作天分不会凭空而来,需要阅读来激发。我迷恋书斋生活,它使人有一种底气,有知识和智慧的积淀,迸发对生活独特的感悟力。对文字的热爱和对语感的领会,更是离不开精致的阅读。这三十年,我的一些写作方面的甜头都是得益于穿梭在书斋生活中。
儿童文学令我有仰望星空的感觉。从开始写作到现在的岁月,以及将来,我都不会满足于很容易的写作,除非不写,如果写,还是希望创造出自己喜欢意境,文体,叙事,人物,情调。不过坦率地说,我有时还是难以完美地把脑海里的图像描绘出来,文学创造是没有极限的。我会做有出息的作家,坚忍的默默前行,一路探寻文学创造构成的绮丽风景。
过去了30年,我未来的梦想和追寻仍然与文学相连,但愿通过修炼,能成为这样的作家:拥有神圣的情感,精湛的智性,神奇的叙述,才情以及自由的天性,赤子的忧郁,并把这一切融入作品,奉献给我亲爱的读者。
发现你的阅读!更多小牛顿科学馆、小牛顿视频咨询请关注天鹅阅读网,精彩继续!
本文来源于天鹅阅读网,版权及最终解释权归天鹅阅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
欢迎访问“小牛顿科学馆(全新升级版)”专页
这些天我常常念想自己的写作初衷,三十年过去了,我依然能清晰地忆起当年的心境——我喜欢会飞的虫,会飞的鸟,心里存着会飞的梦想。
我写作的过程就是追梦的旅途,1981年时我没有自己的书房,天天夜间趴在母亲卧室的小桌子上写作,面对的是一面挂着家人照片的墙,母亲在我身后安详地看书,当夜色更浓时便伴着伏案的我入眠。直到如今我夜间写作时依然会产生一种幻觉,耳畔仿佛响着母亲轻轻翻书的声音,我能感受到母亲爱的气息,爱和温暖让我的心格外静谧。
我和儿童文学在黑夜里相逢和相知,因为几乎每次写作我都选择在黑夜,有时傍晚就开始等待那黑丝绒一样的夜间,也许是因为习惯,也许只有找到身后有母亲的感觉,只有在书桌上那盏台灯温柔的小小的光束里,我才能真正地找回很多遗失的童年和少年的感觉,比如曾因为失去一个小秘密而难过,为朋友转学而惶惶然,因为陌生人的鄙夷眼光而绝望万分,年少时的我正是通过爱,才知道世界上自己不是孤身一人,我渴望强大,有魔力,让爱我的人因我自豪……那些记忆像黑白电影一样闪在眼前。我是从写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故事出发,然后好奇地探寻他人的童年和少年,并不倦地探知与之有关的未知的一切。
写呵,写呵,我写了500多万字,我祈求能磨练出神奇的笔,写出“会发光的书”——那时是指有意思又有内涵的作品,那些光无论是微光还是耀眼的光芒,但求闪着真情之光,智慧之光和人性之光。当然还得独特,有作者的体温和气息。
提到文章的独特,便想起前不久我担任了几个少年文学大赛的评委,起初我看那些孩子的文章觉得欣喜,他们写魔幻写科幻,写失败的感情写穿越,写得像一回事,虽然有不太符合这个年龄该具有的单纯情感,对现实的认知能力非常高,似乎看透了世俗,文章有少年老成的姿态与浮夸的风,甚至有“太做”的倾向,我都觉得接受,因为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催人早熟的世界——这一代少年爱自由,爱新知,爱自我,爱动物,爱消费,爱美食,爱网络,爱与网络配套的散漫的生活方式,他们智商高,脾气爆,不畏强权,不畏权威,但是畏艰难,恨吃苦,认为父母老师不可能了解自己,而网友可以,是过于老成与过于幼稚的结合体。大赛中女孩的文章很强势,她们相信运气和宿命,但又非常现实,觉得被男孩当成竞争对手是很正常的,文章也显示了这样的特性。
但是当我一篇一篇读下去,这才惊心地发现,真正的症结不在于此,如果看单篇,这些文章结构完整,文采也翩翩,但是看数十篇,数百篇,顿时味同嚼蜡,读起来大同小异,仿佛一个师傅教出来的,形成几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套路,在这样的套路下,作品便显得似乎没有问题又充满问题。如果文章没有了唯一性,没有了“真我”,那么也就失去了真的生命。
写作是需要傲气的,走自己的探索之路,建立作者热爱的风格标签,不是看什么吃香了或者写起来现成了,也在后面紧跟着来一篇,不论是无意中跟着的,还是有意跟着的,偷懒和功利心都不是写作的好路子。
三十年过去了,我最自豪的是仍然拥有最初走上儿童文学时的虔诚,小心地提醒自己作品要有更多灵活的写法,有创新的样式,朝阳一般的激情,有个性,内涵,风格,有奇特的想象力,还要能展现真性情,一定不能矫情,传达出的一个大大的“真”字,这让人喜欢纯真的感情,何尝不是最美丽的呢。因为有真我,书中才有灵感闪现,不仅能流畅地表达情感和思想,讲述故事,趣味和美,还很体现了属于作者的独特的趣味。“真我”既是写作技巧上的能力,更是自然柔和的人性流露,而非僵硬。
我觉得写作天分不会凭空而来,需要阅读来激发。我迷恋书斋生活,它使人有一种底气,有知识和智慧的积淀,迸发对生活独特的感悟力。对文字的热爱和对语感的领会,更是离不开精致的阅读。这三十年,我的一些写作方面的甜头都是得益于穿梭在书斋生活中。
儿童文学令我有仰望星空的感觉。从开始写作到现在的岁月,以及将来,我都不会满足于很容易的写作,除非不写,如果写,还是希望创造出自己喜欢意境,文体,叙事,人物,情调。不过坦率地说,我有时还是难以完美地把脑海里的图像描绘出来,文学创造是没有极限的。我会做有出息的作家,坚忍的默默前行,一路探寻文学创造构成的绮丽风景。
过去了30年,我未来的梦想和追寻仍然与文学相连,但愿通过修炼,能成为这样的作家:拥有神圣的情感,精湛的智性,神奇的叙述,才情以及自由的天性,赤子的忧郁,并把这一切融入作品,奉献给我亲爱的读者。
发现你的阅读!更多小牛顿科学馆、小牛顿视频咨询请关注天鹅阅读网,精彩继续!
本文来源于天鹅阅读网,版权及最终解释权归天鹅阅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
欢迎访问“小牛顿科学馆(全新升级版)”专页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