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还要听肖邦?

200多年前的肖邦写出的音乐,尤其是钢琴艺术,从浪漫主义角度几乎代表了人类对于钢琴艺术创作所能达到的最高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齐默尔曼曾说过,考察肖邦的艺术,他似乎没有一条很明晰的一脉相承,他从天而降,音乐风格独特而异乎寻常的成熟,惊艳了整个19世纪中叶的欧洲大陆。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肖邦钢琴艺术,像《夜曲》、《叙事曲》、《波罗乃兹》、《谐謔曲》、《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练习曲》、《幻想曲》等个个都是璀璨辉煌,集音诗画于一体的完美艺术。我常常想到即使人类灭亡了,肖邦的音乐是可以用来向外星人说明人类先前的文明程度的。

新近听lisitsa被她的琴音惊艳到了,不仅仅是因为她是女钢琴家,而且是“网红”。她以一阙神曲“拉二”迅速在YouTbe走红,随后紧锣密鼓的签约出唱片。她擅长李斯特、肖邦、拉赫等浪漫派。个人尤其喜欢她演绎肖邦的大波兰舞曲(polonaise)有着电光火石般的雷厉风行性格,技术上无可挑剔,情感的把握与氛围的创造令人惊叹,如此富有力量感让人不敢相信是出自女钢琴家之手,这一点让人不由得想起1960年代的阿姐(martha argerich阿根廷女pianist)
夜曲(nocturne)是不得不说的,也没哪个钢琴家可以绕过肖邦的夜曲,它们是试金石。lisitsa的夜曲不是鲁宾斯坦(arhur rubinstein)的那种“甜蜜蜜”,极具私秘感的客厅情话,相反她的夜曲像是酒店大厅的背景,演奏者、倾听者、琴声三者虽不一定互为倾诉,但侧耳倾听往往为之动容。所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哪能不产生“回首往事如烟”的感慨?我喜欢这种演绎,太私秘的演绎虽然妙但也会腻烦,反倒但不如这种若即若离的距离感衍生的无限孤独寂寞冷。
也许,对于这种孤独寂寞冷的感觉,当年肖邦在灯红酒绿的巴黎已经尝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