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光照 我们应坚信本民族的音乐文化自信

我们要有民族音乐自信,再怎么演奏民族神韵不能丢、这是骨子里对各位艺术家的要求,老外有他们的协奏曲,当然我们有我们的中国韵味,这个西方人恐怕是学不来的,祖祖辈辈的老艺术家为我们后代子孙创作出了那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这就是我们的音乐财富。
当然了,许多技巧我们的陶笛也都是可以相互借鉴,如竹笛的吹奏技巧,花舍、打音、滑音、历音、剁音等,但在具体的吹奏作品时我们应从作品角度出发,更多的去关注作品的创作背景、表达的情感,在纵观整个作品的基础上再灵活慎重的选择合适的技巧去展现作品的意境,技巧毕竟属于装饰性的东西,但有许多人偏偏把它看得太重了,似乎没有技巧就不能突出他的演奏水平和高度,个人主观的观点只能在客观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到了最后你猜发现其实靠技巧来显示水平绝对是一件可笑的事,因为根本没有站在创作者的角度来客观化的审视摆在你面前的作品。
陶笛本身就是一个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泥土文明,火与土的完美融合锻造出了来自大地的泥土芳香——陶笛,希望更多人在研究陶笛时将陶笛的本色韵味放首位,而不是过分的重视技巧,任何时候技巧这东西属于装饰,当然了只有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再慎重的加入装饰性技巧将陶笛的韵味与曲子的韵味完美的结合起来,这更是我们漫漫人生路上所要探索的,甚至是终身的时间。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对当下所有中国人而言,最早认识“羌”字,几乎都是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开始的;对汉、唐之后所有中国人而言,“笛”就是“羌笛”、“胡笛”,它是胡人、也就是西域羌人的发明创造,并非华夏族原有的乐器。

但1984年~2001年,30多支截取仙鹤(丹顶鹤)尺骨(翅骨)制成的骨笛,相继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破土而出——而贾湖遗址,却是距今7800年~9000年的、华夏族先民聚居的史前聚落遗址!
贾湖骨笛横空出世,无疑为我们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但贾湖骨笛能够改写的,远非整部中国音乐史那么单纯简单。更为重要的是,贾湖骨笛作为罕见的史前神器、作为中华民族必须翻越的从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座珠穆朗玛峰,其对此后闻名于世的中国礼、乐制度,土生土长的中国道家、道教,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文明的重要影响,恐怕语言文字也就只能略述一二了!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积累、沉淀了丰厚璀璨的音乐文化。各种形式的音乐以鲜活的形态承载民族情感,传承民族精神,凝聚成为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之精华。
中华文化拥有上千年的古老文明,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这其中就有流传古今的音乐作品,而目前很多大专院校及专业文艺团队西洋化的现象很浓,搞编制、搞创收,一时西洋乐的编制搞得浓墨重彩,而对本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的却根本不到位,另外呢出版社、音像制品、电影配乐中使用的中国器乐做配乐的更是少得可怜,民族乐器被边缘化的现象十分严重,而许多专业的管弦乐队也是捉襟见肘,一度的商业化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味道。现在报纸上各种音乐厅建设的新闻屡见不鲜,但真正留给民族音乐的又有多少空间呢?不管民乐团怎么组合怎么合并,最终一定要让民乐发出自己的声音!
到目前为止,低音是我们的一个弱项,音乐寻求的当然是声音。况且,民族管乐的概念也不完全都是纯粹的民族乐器概念,而且它也不一定要是中国乐器。它不排斥西洋乐器。
本身音乐就是一个无国度的融合,它的主体结构其实还是中国的,它表现的精神是完全中国人的,我觉得这就够了。用中胡就是因为它能够拉出马头琴的风韵,所以我觉得更能接近地域特色一点。
可以像日本那样,把传统音乐保存起来放进博物馆,不要去改变它,就让它们以吹打、丝竹、五架头的形式存在;也可以发明新的乐器,融进民族乐团;也可以选择民乐团与管弦乐团融合。
而一切的一切都是要以不断地出现好作品为发展动力的。我希望不加任何政治干预,让其自由发展,如果大乐团的形式不符合声音、审美规律,那么渐渐就不会有作曲家去写了,让它自生自灭。
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发展的还是比较好的,越来越多的大型民乐团作品产生,其中佳作不断。
有乐器可以取代。香港中乐团就不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他们用低音革胡和倍低革胡。
但是用大提贝司又如何,不用又如何?形式不是重点,能否使乐团产生好的效果才是关键。
民乐为什么要改革呢?中国音乐本来就不以合奏为擅长,也从来不懂得什么和声配器,为什么要照着古典音乐的模式改成四不像呢?
最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不能老老实实地承认,不论民乐、中乐、国乐、华乐还是中国传统音乐,这些概念统统应该归属于“世界音乐”(World Music),正如这个世界上的其余上千种形形色色各有特点的世界音乐一样?民乐永远无法与古典音乐分庭抗礼,但本来也用不着,民乐的那些迷人之处任何音乐都无法替代。从事民乐的人什么时候可以普遍承认这一点,什么时候就能少些令人头痛的改革与创新纠结,但不管怎么改革,应立足中华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加以改革,如果改革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还不如不改革,保持它的传统韵味性,这将是我们一辈子的宝贵财富,根本没必要非要向西方乐团编制那样,洋不洋中不中则更加俗气,完全不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