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亲爱的孩子,学诗是为了让你的未来拥有神秘的灵性力量[楚楚]
![]() |
当我们越来越成熟的时候,不管做什么事,都会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
同样,当今诗歌在学校,在社会越来越盛行的时候,孩子们越来越多地开始读诗歌了。朋友圈也到处是晒孩子读诗的照片。我的孩子也是其中受益之一。读诗成为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读诗的过程是一种享受的过程,看着她陶醉的神情感觉很值。
开始坚持让她读诗源于姨父的指点。
我的姨父是一个博学的人,透悟人生道理,他说话妙语连珠,经常会说出经典的诗句。他说:“我小时候记的东西,当时有些不太懂,但是随着年龄的长大,以后会慢慢明白,而且会随口说出,运用自如的。所以小学从小多读些诗是有好处的。”
在姨父的建议下,我开始坚持让她周末学习诗歌,在学校老师也会教她来读,这样全面地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希望她更有诗书气质吧。
当时也想着“腹有诗书气自华”,读多了以后总会有用的。虽然才坚持半年,但是真的是有一些效果。时不时,孩子会轻易地有感情地朗读出两句她读过的诗,感受诗人的心境。
诗歌对孩子的正面影响才刚刚开始,我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好的精神层面的影响。
其实诗歌对一个人心灵的影响是非常非常巨大的。
最近在我看了叶嘉莹的故事,我才明白为让孩子读诗的最深层次的人生的意义。
叶嘉莹是蜚声中外的学者,教了70年书的她,培养出无数人才,如今90岁高龄仍站在讲台之上,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功不可没。著名红学家冯其庸称赞叶嘉莹讲解诗词“阐说精妙,启发无穷”,学生们说“老师不但写诗是天才,讲诗也是天才”;更有人无限仰慕地说:“她站在那里,就是对古典诗歌最好的注解。”
台湾诗人痖弦形容叶嘉莹“意暖而神寒”,是“空谷幽兰一般的人物”。这种气质的形成,和叶嘉莹从小所受的教育不无关系。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当她读到“朝闻道,夕死可矣”,幼小的心灵极受震撼:“道”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为了它竟可以舍弃生命?对于圣贤之书,叶嘉莹强调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
圣贤之书让她相信,宇宙之间自有一种属“灵”的东西存在,当人生困厄降临时,便多了应对的力量。读初中二年级时,北京被日本人占领,叶嘉莹整年吃不到白米白面,只能吃一种混合面。“酸酸臭臭的,又干又粗糙的渣滓,老舍《四世同堂》里,祁老先生的曾孙女宁愿饿死也不吃。”但是叶嘉莹没有怨言,拌上最咸的酱吃下去。
1941年,叶嘉莹才17岁,父亲远在后方,失去音讯,母亲忧思成疾去世,身为家中长女,她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幸而当时有伯父伯母的关照,她的学业并没有中断,还如愿考上了辅仁大学。精于古典文学的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分,并引导她走上诗词创作、研究的道路。
另一个对她产生一辈子影响的人,是她在辅仁大学的恩师顾随先生。叶嘉莹至今保存着老师当年写给她的信。老师希望叶嘉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有开发,能自建树”。信是用漂亮的繁体行草书写,叶嘉莹保存至今。读书时,她对顾先生的一字一句都舍不得错过,记下了厚厚的8本听课笔记,在颠沛流离中始终妥善保存。后来,她把笔记都交给了顾随的女儿顾之京,并一起整理成书。这是叶嘉莹认为自己这辈子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之一。
诗歌让她超脱苦难与痛苦
她是一位真正热爱诗词一生的人,并且把毕生心血都放进诗词的人,93岁的她气质卓越,文采斐然,被董卿亲切的称一声:“先生”。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者,她就是中国少有的诗词大家。
虽然已有93岁的高龄,但举手投足间皆文人的儒雅,看着她不禁让我们想起这样一句话: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她的一生,是诗词的一生,更是不幸的一生,少年丧母,晚年丧女,中年丧失感情和婚姻,似乎在整个生命历程里,全部都是生离死别,苦痛心酸。
但所有的不幸,在叶嘉莹先生的脸上,完全看不出半点痕迹,她始终都是风轻云淡,平静的令人难以想象。
刚开始教书时,生活清苦。冬天,叶嘉莹里面穿着大棉袄,外面穿一件布做的长衫。因为骑车,天长日久,衣服的后面磨破了,她就打着个大补丁去上课。“只要我讲课讲得好,学生对我一样尊敬。”她有这种信念,因为她记得《论语》中说过:“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士”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无恒产而有恒心”,即便一无所有,内心仍保有高洁的品德和操守。
她说:我的人生不幸,一生命运多舛,但从诗词里,我就能得到慰藉和力量,有了诗词,便有了一切。
她这样不计功名利禄的拼命工作,有人问她:到底诗歌有什么用?
她坚定地说:诗歌,可以使人心不死。
叶嘉莹写过:“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对她来说,“报国”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书育人。讲课时,不管学生是初中生还是研究者,她一定尽己所能,把古典诗词的好处讲出来。对她来说,这不仅是对不对得起学生的事,更是“对不对得起杜甫、辛弃疾”的事情。
台湾作家陈映真曾经回忆:“叶教授能在一整堂课中以珠玑般优美的语言、条理清晰的讲解,使学生在高度审美的语言境界中,忘我地随着她在中国古典诗词巍峨光辉的殿阙中,到处惊叹艺术和文学之美。”
她对学生说:“诗歌是有生命的,我的英文也许不够好,我的文法、发音或许不够准确,但我讲一首诗,会把我所体会到的其中的生命感情讲出来。”她发自内心的真诚超越了语言和国界,在异国他乡让无数人爱上了中国古典诗词。
有学生问过叶嘉莹:“叶先生您讲的诗词很好听,我也很爱听,可这对我们的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呢?”她这样回答:“你听了我的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诗人的所有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
是啊,她就是靠着诗歌滋养着内心,正是有了诗歌,才让她忘记伤痛,也忘了岁月和不幸。
一个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在认清这个世界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她。诗歌亦是如此!好的诗歌就是如此。
一个人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拥有诗歌做为强大的心灵支撑,何惧人生的任何风雨!!!
诗人史蒂文斯(Wallace fiction)在《关于最高虚构的札记》中写道:“或许真理完全维系于湖边的一次散步”。
美国的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认为,疾病是身体的诗歌,诗人们喜欢从多种角度解读同一样事物,而不是满足于有限的解释,人们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聆听心灵的声音、认识心灵、爱护心灵、关怀心灵。而关怀心灵是一门艺术,唯有诗歌的意象才能表述。
亲爱的孩子,我让你学诗和功名无关。学诗只会让你的人生更富足
我让你学诗,是为了让你有钢铁般坚强的意志,能直面生活的狂风暴雨,挫折困苦!!
我让你学诗,是为了让你有更强大的内心世界,能更坦然淡定面对人生的一切!!!
我让你学诗,是为了让你有更美好纯净的灵魂,能更宁静地享受人生旅途的一切美景!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