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情怀的人做不到有始有终吗 ——罗永浩和咪蒙人设的崩塌处
罗永浩16年6月28号的《44 岁的罗永浩站在被告席上......》和咪蒙17年3月26号的 《懵逼了!我的儿子失学了…》的这两篇文章对于这两人来说实在不是什么个人营销史上的佳作,相反地,社会公知和知识女性的人设在文章推送到粉丝读者微信上的一瞬间,轰然崩塌。这一刻,他们成了自己终日摇旗呐喊所反对的那批人,嘴脸丑陋的大公司,以及哭哭啼啼的小女人。 卖人设绝对不是什么错,当今社会只要你站出来振臂一呼总是能代表一些人,13亿中国人民太遥远,几十万的点击量绝对能让你成为网络世界最炽手可热的网红,资本变现也是随之而来自然而然的事情。超不出道德的底线,价值观的极端在背离大多数主流声音的同时总会招募那些狂热的拥护。罗永浩和咪蒙都是在公关深耕多年的人,罗永浩的演讲和咪蒙的文字,其中蕴含的技巧和某种能够调动人心的力量,是他们能成为为一类人发声喉舌的资本,这完全是多年的功力与技巧的运乎成熟,价值观在这种战争中从来不是主要的,见血封喉的笔和群战四方的舌才是最有利的武器。大多数玩弄文字的人没有这样的功力,甘拜下风是理所当然的。这其中包括我,我不认同罗永浩的愤青式公知和咪蒙的精致利己的女权,完完全全不认同,可这并没有妨碍某些时候我在读完他们的文章的时候心里出现的半分钟认同感,而这半分钟的认同感或许就是那十万+其中的一个赞,是写作者日益增长的人气和资本,这就是文字的功力;甚至于那些对他们口诛笔伐的其他工号新媒体们真的是全凭着良心站到他们对立面的吗,我想未必,也只不过是蹭着事件的热度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罢了,谁不想从风口里的猪变成另一个风口呢?所以,这场游戏与良心无关,只不过是一场华丽丽的公关与营销,是看不见鲜血的战场上的一场技巧的搏杀,胜者为王,自古如是。 写到这里,如果我的功底也足够深厚的话,应该已经让你接受罗永浩和咪蒙的成功是营销与技巧的成功,与任何更高层次的讨论都无关的认识,这是我文章继续讨论的基础。如果这里的我没有成功让你信服,抱歉浪费你的时间,下面的我也做不到这点。不过如果你觉得我说的还有那么一些道理,好的,我们接着往下走。 终于,到了关于为什么这两篇文章是罗永浩和咪蒙个人营销的失败的讨论上。 首先,罗永浩和咪蒙两人高超的技巧服务于他们一开始为自己选择的人设上,当然,选择一个拥有合适争议度的人设也是两人高超技巧的一种体现,这里暂且不提 。罗永浩为自己选的人设是什么?是一个敢于去直接挑战强权的公知,这种挑战更超乎他的前辈们,更毅然决然甚至带着巨大的暴力。一个知名教师的崛起之路也更能让人热血沸腾。罗永浩一开始就把自己放到了强权的对立面,毫无余地。从西门子,方舟子到链家,无不如是。挑战任何你所质疑的是他所传播的理念,也是他的追随者们所深信的。开始,这一切都很红火,知道罗永浩开始影响力的变现,罗永浩个人的影响力绝对可以保证锤子手机的销量,不管产品的质量怎么样。可是和所有的手机产品一样,锤子手机宣传了自己的一些优点,科技上的一些创新,可悲的是,作为半路出家的锤子,从性能上是达不到它所宣称的。这也没问题,毕竟,买锤子的要的是那份情怀,而并不苛求它的性能。可是,罗永浩将他的追随者洗脑的太厉害,那些没有问题的产品我尚且要去挑战一番,何况是锤子手机?将罗永浩告上法庭的李姓消费者真的是单纯因为性能,还是为了向偶像学习和致敬呢?不幸的是,这场致敬终究不是场皆大欢喜的喜剧。私下用钱买断,法庭上毫无章法逻辑的狡辩,一片从头到尾为自己开脱的推文,他的偶像终究不是他所宣称的那样骨子里的斗士,甚至于这张大义凛然的都没有披好,被自己太过急切的贪婪所划的遍体鳞伤。公知的人设崩了,忠实用户的心凉了,罗永浩的技巧没有维持到最后一刻。营销的假装不可怕,假装被戳破才是一场灾难,何况这个抹了自己脖子的人还是自己。 有罗永浩的公关失败案例在前,而且是在不久之前,咪蒙的自掘坟墓显得有些不可思议。二十多年的媒体经验不会没有教给咪蒙逻辑不通这一行文乃至营销大忌。当一个写出至贱人和口口声声劝着别人家孩子休学创业的精致优雅利己又带着些许残忍刻薄的中产独立女性变为一个因为孩子上不了学就哭哭啼啼怨天怨地的小女人的时候,咪蒙应该清楚这对自己形象的打击有多大。可是,自己真实的懦弱,那个一直只躲在文字背后才敢发声的灵魂,以及对孩子的爱和急切的心情,终究还是破了咪蒙二十多年的功力。和罗永浩的失败不同,咪蒙是心甘情愿的。每个人都有技巧掩盖不了的死穴,区别在于你有没有遇上。咪蒙遇上了,她放弃了之前自己坚持的人设,发出最卑微的求助,她失去了很多粉丝,可是却写出了她唯一给了我感动的文章。写完这篇文章的咪蒙又回到了自己原来内心强大的人设轨道上,谁也不知道她的下一次真情流露是在何时,或许马上,或许永远不会。而这样的人设的崩塌又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是被粉丝再一次原谅,还是失去所有,一败涂地,这都是咪蒙自己的事情,可是我们知道,假装总是要失去些什么,再优秀的公关也不可能让你得到所有,其中轻重唯有当事人去权衡和体会。 你看,不管是完完全全的改变或是某一方面的修饰,总不会是一无所失的,公关更多时候是一种技巧,它给你一些,又总要拿走一些。去看看那些成功的公关案例吧,他们真的什么都没有付出,什么都没有失去吗?公关是一种方法,你想要用它来干什么还是取决于你自己。那些公关的基本原则,与其说是硬性的底线,倒不如说是前人们用自己的经验给你的提醒罢了。技巧能让你赢得了一时,也能让你赢得了一世,可是各中滋味,总要自己去体会。有时候,良知或许不会被掩盖,可有时候,它也可能永远不会出现,至少,不被你们所看见。 最后,请问,看到最后的你们,写下这篇文章的,究竟是我的技巧,还是本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