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入山,不进厂,抱着手机玩转武夷山春茶季!
2017年的武夷春茶季,
是近5年来天气最好的一个茶季。
而讲到讲到武夷岩茶,
就要提到三个词
“天时、地利、人和”
2017年立春时间
天时,是节气农时的条件,
即温度、水分和光照等自然条件。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而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
掌握农事季节的经验总结,
为保证农事活动的顺利进行,掌握农时就十分有必要了。
做我们这行,跟茶打交道,就要不断深入挖掘古人的智慧。
相较于2016年的“无春年”,2017年的立春出现在大年初七。
从节气上来讲,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
古籍《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
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
就我们的理解,春意味着风和日暖,鸟语花香;
也意味着万物生长,农家播种。
所以在一年的最开始,从节气中,
我们就能隐隐感觉到今年的茶季将不同于往年。
四月份中上旬开始,雨水充足,温度回暖。
进入下旬,阳光明媚,气温理想,
为茶叶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温度。
中间穿插下的几场雨,保证了充足的水分。
纵观这20天的采摘季,可谓占足了“天时”。
上山看到的茶青,着实养眼,让人心生欢喜。
岩茶开采期主要由
茶树品种、山场位置、当年气候以及茶园管理等
因素决定。
从地域来看,
武夷岩茶的采摘顺序,
先从低海拔的洲茶开始,
进而到半岩,
再往后就是正岩产区的采摘
最后迎来高山茶的采摘高峰。
从茶树品种来看,
先从早芽种如105(黄观音)、八仙开始,
紧接着是金牡丹,百瑞香、矮脚乌龙等的采摘,
然后是水仙,北斗等名优品种的采制,
再往后就是茶中之贵——肉桂,老枞水仙了,
最后登场的是不知春,雀舌等晚芽品种的采摘。
进入四月,茶树开始萌芽,
武夷山人民就开始按耐不住,走进山中查看茶芽的生长状态;
家家户户开始清洗晾晒制茶工具。
大大小小的茶厂开始联络茶季中需要的车辆及人员,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对茶一丝不苟的执著与热爱,
不仅表现在做茶的那几日,
平时的默默付出,成就一整个茶季的
有条不紊,如火如荼。
岩茶产区分布于武夷正岩核心区的不同地方,
因不同山头,山谷,坑间等有着不同的土壤、气候,
所以即使是同一品种,也存在着不同的韵味。
下面就请跟随小茶的照片领略一下不同山场的风貌特点。
牛栏坑产区
这里的茶叶多植于半山悬崖上,
用一层层石头垒成,当我们穿行在牛栏坑,
可以见到崖壁、砌石之上早已布满青苔、藓草,岩石表面黝色苍苍。
茶丛生长其间,此地所产之茶,
香气饱满,齿颊生津,有一股幽幽的青草气息。
牛栏坑总体环境,幽谷森然,涧水常流,
柔风常抚,大风不往,朝阳夕晖,烈日不至,
是武夷岩茶的理想家园。
土国在产区
从天心寺舍利塔旁的一条小路攀援而上,
松林茂密,地上布满掉落的松果。
再往上走经过一段视野开阔的茶园,
可以看到远处的山峰如万马奔腾,昂首向东,气势如虹。
走到顶有一石门,上面写着“土国在”三字。
穿过石门,就是一片肆意生长的茶园,
掩映在半面高耸的崖壁之下,独享一片幽静的天地,好不快哉。
鬼洞产区
从图中可见,鬼洞实际上是一条细窄的峡谷。
两边岩壁耸立,遍布青苔和蕨类植物。
这里潮湿、阴翳,人迹罕至,土质肥沃。
从植物生长环境角度分析可知,
这里小地域气候丰富,是众多武夷山名丛的发源地之一,
鬼洞奇种最为有名。
倒水坑产区
这里苍石丹崖伫立坑谷两旁,
青藤垂蔓,野草丛生,
石径边,半山上夹杂着一丛丛山惠、石蒲、兰花等植物,
阵阵花香扑面而来。
上午时分,一半躲在山影之下,一半沐浴阳光灿烂,
如太极阴阳调和。
万物生长自有规律,遵循而不破坏,自然能到达最佳状态。
(图中是为我们挑茶的师傅的背景)
流香涧产区
从大红袍母树往慧苑坑方向走,会经过一段细长的坑涧,
游走其间,会感觉到阵阵清凉。
石径两旁危崖夹涧而立,岩壁上流挂在一道道水痕,
顺势而下化成一滴滴岩溜,落入涧中,
发出叮叮咚咚的声响,十分悦耳动听。
溪流清澈见底,赏心悦目。
慧苑坑产区
慧苑坑是著名的三坑两涧中的一坑,
相较而言道路更为平缓,也是有名的岩骨花香漫游道。
这里名丛众多,最有名的就是慧苑坑老枞水仙。
行走期间,全坑松竹环翠,两旁岩体高耸,
岩底遍栽武夷茶,溪流清澈,
如此优良的环境,造就别具一格的岩茶风味。
水帘洞产区
沿着阶梯拾级而上,两旁植物青翠葱郁,
可以听见清脆的鸟鸣声,
至一空旷平底,鸽子起舞,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温馨而美妙。
再往里走,可以看到山体之上一层一层用石头垒砌而成的盆栽式茶园,
茶树生长茂密,与岩壁上的摩崖石刻交相辉映。
马头岩产区
登上这片依山伴水,杂草丛生的天然茶园可谓道路艰难,
小路已被蔓生的植物淹没,荆棘丛生。
生长于峭崖旁的茶树,
在接受早上太阳的沐浴之后便悄然隐逸于山阴之中。
和煦的东风轻抚着这片生态茶园,
温润的雨水滋润着这里的一草一木,
鸟儿守护着芽叶健康成长。
大自然给予这片茶树最好的生态环境,绝少被人打扰。
玉女峰产区
掩映在玉女峰道路旁的一条小路,
若不仔细很容易就会错过。
弯弯曲曲的小路牵引着我们前行,
不过几分钟的时间就到了一片开阔之地。
这里的水仙芽叶肥厚,多数都被虫子饱食过,
生态优良,制出的茶叶不知有没有虫子的味道?
大王峰产区
进入这片茶园需要借助竹筏及排工的帮忙,
四周浓密的树木将这片茶园紧紧包围,
不走进来是无法想象还有一片这样的茶园,
芽叶茂密,几十株老枞水仙生长其间,
采摘时候的午餐就是在这片水仙树下享用的,
微风吹来,阴凉舒适。
弥陀岩产区
这里海拔较低,坑涧不如正岩幽深,
但是环境和小气候也是出类拔萃的,
茶园整体较为开阔,光照充足,
土壤与正岩类似,酸性红黄壤为主,
也是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
夹杂期间的树木,保证了这里茶叶的品质。
以上这几个岩茶产地,是小茶在这个茶季走过的地方,
有几处还亲自参与了采摘,体验了一把其中的辛劳。
而武夷山正岩产区内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
且有“岩岩有茶,非岩不茶,茶茶不同”之说。
在以后的篇章里再继续跟大家介绍。
(属于这个季节的花朵)
说完了山场,小茶在来跟大家说说采摘。
采摘当天的气候对茶青品质的影响比较大,
如晴天多云的天气,等露水干后采摘的茶青品质
比阴雨天或露水未干的品质好。
所以2017年品慧北山的茶叶
都是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开始迎接它们新一轮的重生,
在这里要特地感谢上天给予我们的恩泽。
武夷岩茶的采摘标准俗称“开面采”,即一芽三四叶。
在采青时要尽量保持叶面和叶穗的完整,
如果残破,会造成叶脉不通,导致走水不畅,
从而影响发酵,进而影响茶叶的品质。
在采茶工人方面,我们挑选有着多年采茶经验的女工完成这项最初工作。
烈日之下,这些女工手缠胶带或戴着手套,
技巧与体力并行,十分辛苦。
只有真正参与其中,才能切身体会采茶之不易,
制茶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茶青采制下来后,要尽快运送至茶厂进行萎凋。
挑工身上的扁担,约一百多斤重,
路途远的,需要走一个小时左右才能将茶青运送至运输车辆处。
景区内的道路崎岖,抱着相机跟在他们身后,不一会儿就气喘吁吁。
对于他们的敬意从心底油然而生。
萎凋:其标准为青叶顶端弯曲,第二叶明显下垂且页面大部分失去光泽。
萎凋的过程要将茶叶薄薄地摊放于晒青布上或者竹筛上。
期间要轻轻翻动,使之萎凋均匀。
在此期间鲜叶失去部分水分,叶内的化学物质开始发生变化,
为下一步做青做好准备。
做青
是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的重要环节,
这个过程十分讲究,
它需要将茶青时而摇动、时而静放,动静结合,
不仅要控制好摇青的力度,更要掌握好各个环节衔接的时机,
而岩茶色香味的好与坏,都跟摇青的成败有着直接的关系。
这也是形成绿叶红镶边的重要过程。
手工摇青:是个耐心活,体力活,耗时大,技术要求高,
需要制茶师拥有多年的摇青经验和足够的体能,
否则很难达到要求。
机器做青
杀青:这个过程主要是使青叶在高温下受热,
以钝化酶的活性,蒸发部分水分,
固定已有的品质,防止青叶继续氧化和发酵,
进一步发展香气,为初揉成条创造条件。
DSC01202_副本.jpg
揉捻:破坏了部分叶细胞组织,使茶汁溢出,
使茶汤滋味变得更加浓厚,并能起到塑形的作用。
烘干:炒揉后的青叶要马上烘干,
这样可以起到继续杀青,破坏业内残留酶的活性,
同时蒸发水分,进一步挥发青气,
使条索更加紧实,促进茶叶香味的形成。
捡剔:由于武夷岩茶是“开面采”,
所以在毛茶的时候,留有许多茶梗,黄片及其他杂质,
需要人工或机器挑拣,以得到令人满意的成品毛茶。
捡剔女工多为上了年纪的阿姨、婆婆,有多年捡剔经验。
到这里,武夷岩茶的粗制过程基本结束。
接下来就是一轮又一轮的毛茶审评过程,
小茶也将继续为大家带来有关毛茶审评的详细解说,
尽请期待!
文:小茶庐 微信:guai0213
图:小茶庐
转载请标明出处,谢谢合作!
是近5年来天气最好的一个茶季。
而讲到讲到武夷岩茶,
就要提到三个词
“天时、地利、人和”
![]() |
2017年立春时间
天时,是节气农时的条件,
即温度、水分和光照等自然条件。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而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
掌握农事季节的经验总结,
为保证农事活动的顺利进行,掌握农时就十分有必要了。
做我们这行,跟茶打交道,就要不断深入挖掘古人的智慧。
相较于2016年的“无春年”,2017年的立春出现在大年初七。
从节气上来讲,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
古籍《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
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
就我们的理解,春意味着风和日暖,鸟语花香;
也意味着万物生长,农家播种。
所以在一年的最开始,从节气中,
我们就能隐隐感觉到今年的茶季将不同于往年。
![]() |
![]() |
四月份中上旬开始,雨水充足,温度回暖。
进入下旬,阳光明媚,气温理想,
为茶叶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温度。
中间穿插下的几场雨,保证了充足的水分。
纵观这20天的采摘季,可谓占足了“天时”。
上山看到的茶青,着实养眼,让人心生欢喜。
![]() |
岩茶开采期主要由
茶树品种、山场位置、当年气候以及茶园管理等
因素决定。
从地域来看,
武夷岩茶的采摘顺序,
先从低海拔的洲茶开始,
进而到半岩,
再往后就是正岩产区的采摘
最后迎来高山茶的采摘高峰。
从茶树品种来看,
先从早芽种如105(黄观音)、八仙开始,
紧接着是金牡丹,百瑞香、矮脚乌龙等的采摘,
然后是水仙,北斗等名优品种的采制,
再往后就是茶中之贵——肉桂,老枞水仙了,
最后登场的是不知春,雀舌等晚芽品种的采摘。
![]() |
![]() |
![]() |
进入四月,茶树开始萌芽,
武夷山人民就开始按耐不住,走进山中查看茶芽的生长状态;
家家户户开始清洗晾晒制茶工具。
大大小小的茶厂开始联络茶季中需要的车辆及人员,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对茶一丝不苟的执著与热爱,
不仅表现在做茶的那几日,
平时的默默付出,成就一整个茶季的
有条不紊,如火如荼。
岩茶产区分布于武夷正岩核心区的不同地方,
因不同山头,山谷,坑间等有着不同的土壤、气候,
所以即使是同一品种,也存在着不同的韵味。
下面就请跟随小茶的照片领略一下不同山场的风貌特点。
![]() |
![]() |
![]() |
![]() |
![]() |
牛栏坑产区
这里的茶叶多植于半山悬崖上,
用一层层石头垒成,当我们穿行在牛栏坑,
可以见到崖壁、砌石之上早已布满青苔、藓草,岩石表面黝色苍苍。
茶丛生长其间,此地所产之茶,
香气饱满,齿颊生津,有一股幽幽的青草气息。
牛栏坑总体环境,幽谷森然,涧水常流,
柔风常抚,大风不往,朝阳夕晖,烈日不至,
是武夷岩茶的理想家园。
![]() |
![]() |
土国在产区
从天心寺舍利塔旁的一条小路攀援而上,
松林茂密,地上布满掉落的松果。
再往上走经过一段视野开阔的茶园,
可以看到远处的山峰如万马奔腾,昂首向东,气势如虹。
走到顶有一石门,上面写着“土国在”三字。
穿过石门,就是一片肆意生长的茶园,
掩映在半面高耸的崖壁之下,独享一片幽静的天地,好不快哉。
![]() |
鬼洞产区
从图中可见,鬼洞实际上是一条细窄的峡谷。
两边岩壁耸立,遍布青苔和蕨类植物。
这里潮湿、阴翳,人迹罕至,土质肥沃。
从植物生长环境角度分析可知,
这里小地域气候丰富,是众多武夷山名丛的发源地之一,
鬼洞奇种最为有名。
![]() |
![]() |
![]() |
![]() |
倒水坑产区
这里苍石丹崖伫立坑谷两旁,
青藤垂蔓,野草丛生,
石径边,半山上夹杂着一丛丛山惠、石蒲、兰花等植物,
阵阵花香扑面而来。
上午时分,一半躲在山影之下,一半沐浴阳光灿烂,
如太极阴阳调和。
万物生长自有规律,遵循而不破坏,自然能到达最佳状态。
(图中是为我们挑茶的师傅的背景)
![]() |
![]() |
![]() |
流香涧产区
从大红袍母树往慧苑坑方向走,会经过一段细长的坑涧,
游走其间,会感觉到阵阵清凉。
石径两旁危崖夹涧而立,岩壁上流挂在一道道水痕,
顺势而下化成一滴滴岩溜,落入涧中,
发出叮叮咚咚的声响,十分悦耳动听。
溪流清澈见底,赏心悦目。
![]() |
![]() |
![]() |
![]() |
慧苑坑产区
慧苑坑是著名的三坑两涧中的一坑,
相较而言道路更为平缓,也是有名的岩骨花香漫游道。
这里名丛众多,最有名的就是慧苑坑老枞水仙。
行走期间,全坑松竹环翠,两旁岩体高耸,
岩底遍栽武夷茶,溪流清澈,
如此优良的环境,造就别具一格的岩茶风味。
![]() |
![]() |
水帘洞产区
沿着阶梯拾级而上,两旁植物青翠葱郁,
可以听见清脆的鸟鸣声,
至一空旷平底,鸽子起舞,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温馨而美妙。
再往里走,可以看到山体之上一层一层用石头垒砌而成的盆栽式茶园,
茶树生长茂密,与岩壁上的摩崖石刻交相辉映。
![]() |
![]() |
![]() |
马头岩产区
登上这片依山伴水,杂草丛生的天然茶园可谓道路艰难,
小路已被蔓生的植物淹没,荆棘丛生。
生长于峭崖旁的茶树,
在接受早上太阳的沐浴之后便悄然隐逸于山阴之中。
和煦的东风轻抚着这片生态茶园,
温润的雨水滋润着这里的一草一木,
鸟儿守护着芽叶健康成长。
大自然给予这片茶树最好的生态环境,绝少被人打扰。
![]() |
![]() |
![]() |
![]() |
![]() |
玉女峰产区
掩映在玉女峰道路旁的一条小路,
若不仔细很容易就会错过。
弯弯曲曲的小路牵引着我们前行,
不过几分钟的时间就到了一片开阔之地。
这里的水仙芽叶肥厚,多数都被虫子饱食过,
生态优良,制出的茶叶不知有没有虫子的味道?
![]() |
![]() |
![]() |
![]() |
大王峰产区
进入这片茶园需要借助竹筏及排工的帮忙,
四周浓密的树木将这片茶园紧紧包围,
不走进来是无法想象还有一片这样的茶园,
芽叶茂密,几十株老枞水仙生长其间,
采摘时候的午餐就是在这片水仙树下享用的,
微风吹来,阴凉舒适。
![]() |
![]() |
弥陀岩产区
这里海拔较低,坑涧不如正岩幽深,
但是环境和小气候也是出类拔萃的,
茶园整体较为开阔,光照充足,
土壤与正岩类似,酸性红黄壤为主,
也是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
夹杂期间的树木,保证了这里茶叶的品质。
以上这几个岩茶产地,是小茶在这个茶季走过的地方,
有几处还亲自参与了采摘,体验了一把其中的辛劳。
而武夷山正岩产区内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
且有“岩岩有茶,非岩不茶,茶茶不同”之说。
在以后的篇章里再继续跟大家介绍。
![]() |
(属于这个季节的花朵)
说完了山场,小茶在来跟大家说说采摘。
采摘当天的气候对茶青品质的影响比较大,
如晴天多云的天气,等露水干后采摘的茶青品质
比阴雨天或露水未干的品质好。
所以2017年品慧北山的茶叶
都是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开始迎接它们新一轮的重生,
在这里要特地感谢上天给予我们的恩泽。
![]() |
![]() |
武夷岩茶的采摘标准俗称“开面采”,即一芽三四叶。
在采青时要尽量保持叶面和叶穗的完整,
如果残破,会造成叶脉不通,导致走水不畅,
从而影响发酵,进而影响茶叶的品质。
![]() |
![]() |
![]() |
![]() |
![]() |
在采茶工人方面,我们挑选有着多年采茶经验的女工完成这项最初工作。
烈日之下,这些女工手缠胶带或戴着手套,
技巧与体力并行,十分辛苦。
只有真正参与其中,才能切身体会采茶之不易,
制茶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 |
![]() |
![]() |
茶青采制下来后,要尽快运送至茶厂进行萎凋。
挑工身上的扁担,约一百多斤重,
路途远的,需要走一个小时左右才能将茶青运送至运输车辆处。
景区内的道路崎岖,抱着相机跟在他们身后,不一会儿就气喘吁吁。
对于他们的敬意从心底油然而生。
![]() |
![]() |
萎凋:其标准为青叶顶端弯曲,第二叶明显下垂且页面大部分失去光泽。
萎凋的过程要将茶叶薄薄地摊放于晒青布上或者竹筛上。
期间要轻轻翻动,使之萎凋均匀。
在此期间鲜叶失去部分水分,叶内的化学物质开始发生变化,
为下一步做青做好准备。
做青
是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的重要环节,
这个过程十分讲究,
它需要将茶青时而摇动、时而静放,动静结合,
不仅要控制好摇青的力度,更要掌握好各个环节衔接的时机,
而岩茶色香味的好与坏,都跟摇青的成败有着直接的关系。
这也是形成绿叶红镶边的重要过程。
![]() |
![]() |
![]() |
手工摇青:是个耐心活,体力活,耗时大,技术要求高,
需要制茶师拥有多年的摇青经验和足够的体能,
否则很难达到要求。
![]() |
![]() |
![]() |
![]() |
![]() |
机器做青
![]() |
![]() |
杀青:这个过程主要是使青叶在高温下受热,
以钝化酶的活性,蒸发部分水分,
固定已有的品质,防止青叶继续氧化和发酵,
进一步发展香气,为初揉成条创造条件。
DSC01202_副本.jpg
揉捻:破坏了部分叶细胞组织,使茶汁溢出,
使茶汤滋味变得更加浓厚,并能起到塑形的作用。
![]() |
![]() |
![]() |
烘干:炒揉后的青叶要马上烘干,
这样可以起到继续杀青,破坏业内残留酶的活性,
同时蒸发水分,进一步挥发青气,
使条索更加紧实,促进茶叶香味的形成。
![]() |
![]() |
捡剔:由于武夷岩茶是“开面采”,
所以在毛茶的时候,留有许多茶梗,黄片及其他杂质,
需要人工或机器挑拣,以得到令人满意的成品毛茶。
捡剔女工多为上了年纪的阿姨、婆婆,有多年捡剔经验。
![]() |
到这里,武夷岩茶的粗制过程基本结束。
接下来就是一轮又一轮的毛茶审评过程,
小茶也将继续为大家带来有关毛茶审评的详细解说,
尽请期待!
文:小茶庐 微信:guai0213
图:小茶庐
转载请标明出处,谢谢合作!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