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5.15《普通读者——蒙田》
今日事小记: 上班(小儿脑瘫诊疗手册,小儿发热),午:日语NHK,晚:晚餐 一 前两天去参加关于儿童保健的全国会议,其中两个最特别的专家,都来自台湾。我很喜欢台湾,接触过几个台湾的朋友,他们真诚、有礼、热情,还很幽默。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这两个台湾的专家,在这样一个学术会议上,更多从人文的角度分享了他们在小儿保健事业中的所努力的方向。在一定的时间内呈现了一个特别的、让人难以忘怀的演讲。从他们的演讲中,也看到了大陆和台湾的差距。在我看来,发展并不是单指GDP,从更深的角度,是人文。当然只有解决了温饱,有了富裕,人才可能会去奉献,正所谓,同情心是在保全自身的情况下才有的奢侈。他们讲脑瘫患儿家庭支持的重要性,其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康复了一个儿童,就是康复了一个家庭”。另一个专家提出了整个社会体系的构建对于脑瘫患儿的重要性。社会却应如此。可是,当环顾病区的家庭,有那么多教育水平之低下,他们只能勉励生存,又谈何教育、生活。听了两位专家的演讲,好像让我看到了一丝微光,模模糊糊,那会不会是我未来的方向。 二 最近看《普通读者》,《蒙田》这一篇很喜欢,作者说出了我说不出的心里话。 1、思想的幻影,往往不等我们把它抓住,一从心头出现,就又从窗口溜掉,要不然它那一线游移不定的光芒倏然一闪,就又慢慢沉落,复归于黑暗的深渊。 2、他不训人,也不说教,他不断表明他只是跟别人一样的人。把自己描写下来,告诉别人,说出真实情况。 3、我们内在的生命,常常和我们外在的生活格格不入。 4、一个人要费一辈子的工夫才能把自己灵魂的真相弄个水落石出。 5、一个人一旦认识了自己,便能独立自主;他再不会沉闷无聊,只觉得人生短促,而他一生都沉浸在一种意味深长又温和适度的幸福之中。只有他这样的人才能过着真正的生活,其他人不过做了一辈子世俗的奴隶,让生命像梦幻似的从身边溜掉。人一旦顺从世俗,别人做什么,自己就跟着去做,萎靡怠惰之气就悄悄侵入灵魂中的一切细微神经和官能。他也就变得只剩下虚假的外表和空洞的内心,变得迟钝、麻木、冷漠无情了。 6、再聪明的人也常常处在愚蠢的边缘。 7、只有充满诗意的散文才是最好的散文。 8、只有一种品质或者说原则是要紧的——自己不要订出什么法则条条。 9、习俗不过是专为胆子小的人所设想出来的一种方便之计,因为他们不敢让自己的灵魂自由飞腾。 10、活动与变化是人生的精髓。僵化就是死亡;苟同于人也是死亡。那就让我们把脑子里想的东西都说出来,不怕一说再说,不怕自己否定自己,不怕说傻话,一任想象自由奔放、汪洋恣肆,不必担心世人做什么、想什么、说什么。因为,除了生命——当然,还有正常状态——其他一切都无关紧要。 11、做人既不可怪癖,也不可一味高雅,以免脱离自己的同伴。随和的人是有福的,他们能跟街坊邻居轻轻松松聊一聊自己的娱乐、自己的楼房、自己如何与人吵架,还能认认真真、高高兴兴听木匠和园丁谈话。 12、读书,不是为求知或者谋生,而是为了把交流扩大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 13、快乐若无人分享,即失去兴味。 14、凡是自己高兴做的事,一定对自己有益。 三 把生活当成素材,想要描绘那些需要康复的家庭,却不知从何下手。真的,画面感的文字,是件了不起的本领。努力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