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分享】互联网时代下农场的盈利窍门,您知道吗?
时下,互联网+现代农业俨然成为一种时髦,无论是从国家政策一号文件、农村经济改革、扶贫,还是从市场评估10万亿规模发展前景。越来越多的资本和创业者积极投身其中。然而,当追逐着时代浪潮的脚步背后,必然也会有一部分冒进的创业者提前死在了行业黎明的岸边。产业链条的升级、盈利主体的重组正一步步悄无声息的改变着行业的规则。
然而,无论农业如何现代化,都必须解决农产品最基本的问题,比如如何削弱对环境的依赖、增加产品利润、降低生产到采后的损耗、农企经营风险的抵抗等。也正是这些因素,造成了大量未做详细规模的农企跳进了“火坑”,要么就是不断的增加投入,仿佛一个无底洞,要么就是短期平衡盈亏赶紧抽身。似乎发现这其中的水太深,越来越不好做。

那么,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市场波动的未知,无法有效预测资金的收益,企业经营得不到保障。所谓,打铁还得自身硬,农业创业一定是一片蓝海,农业的现代化之路大势所趋,这是毋庸置疑的国家意志。只不过,创业一定要慎重,一定要善于经营与市场运作。那么有没有哪些能力是农场经营与市场运作必备的呢?这里整理七条供大家参考。

第一,资产管理能力。农场经营离不开土地、设施、品牌、技术、种植和养殖。如何通过评估目前的现值,发掘资产的增长空间,同时,拥有将资产变现的能力。无疑是每一个农业老板思考的重点。

第二,生产管理能力。农业与其他行业最大的区别就是在生产环节,因为农作物不是机械,不是死的,而是生物,是活生生的存在。所以,如何通过锻造计划排产能力、过程管控能力以及获得外部资源的支持,从而保障农产品持续的供应、品质的保障以及成本的管控成为企业经营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第三,人员管理能力。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人员管理也是领导能力的综合体现。而农业作为一个相对人力资源短缺的行业更是要做到能用、用好、用对。相信很多农企也这样认为,人均产值就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于是乎,一人多职,能用则用便成为普遍现象。然而,如果没有岗位职责的建设以及岗位操作流程的规范,强压式的结果往往造成的结果不是人均产值的提高而是各种乱象的事与愿违。

第四,商品化能力。商品化作为农产品品牌塑造和提升附加值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农场的盈利和可持续发展。那么,如何更好的对商品化作设计,从商品化的模式到包装设计、分级设计再到配送设计等等都必须作为规划,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提高商品转化率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让更多的渠道采购商和消费者为之青睐。

第五,营销能力。有了好的产品、好的包装,接下来就要思考如果营销的事了。而农产品作为及其依赖环境和时间的特殊产品对营销的需求更是非常迫切。如何能做到持续的曝光、让品牌的知名度在农业圈内得到提升,让各大渠道采购商获得认可并增加各大渠道的铺货率。俨然已经成为很多成功农场的共识,也只有通过营销手段才能增加规模销量,同时也降低了盈亏平衡点。

第六,获利能力。我们知道农场的经营风险都非常大,这是农业先天的障碍。所以,这里说的获利能力,不仅仅是指农场单位面积的收入和成本的关系。而且强调,一个好的农场除了拥有较强的盈利能力之外,同时也一定会尽量缩短的产品与服务的交付周期,提升资金周转率,赚钱多,同时花得也多,而且都会花到点子上,持续源源不断的为企业带来盈利,从而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

第七,服务创新能力。要想在农业内生存下去、脱颖而出,提升农场整体竞争力,关键是取决于其自身的服务创新的能力。这里不仅仅包含了农场自身环境、所提供产品以及服务的独特性,也包含了自身团队、技术资源的独特性。核心优势作为农场构建其商业模式和持续盈利的根本,是每一位农企老板从初期创业到中后期经营都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