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
查看话题 >妈妈是个美人
小时候最可怕的事是和妈妈一起出门,和妈妈一起出门最可怕的事是碰见妈妈的熟人。
其实碰见熟人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和熟人分别之后的训话。你为什么不和阿姨打招呼,你为什么没和阿姨说再见,我告诉过你多少次见到阿姨应该问好和道别,我不希望你是个没礼貌的孩子。几乎每一次都会因为路上偶遇的阿姨挨骂,有时候因为挨骂流眼泪,有时候挨骂并且没有给买已许诺的好东西而流眼泪。所以每次出门,见到某个停下来准备和妈妈聊几句的阿姨,我都眉头一紧,然后别别扭扭挤出几个字,阿姨好,阿姨再见,心里却希望“希望我们再也不见”。
哎呦,小朋友真乖,懂事又听话。听到这里,我低下了高贵的头,根根头发都带着鄙视,听不出这被逼无奈应付的语气吗?
可是小时候,不知道是不懂反抗,还是不敢反抗,所以都得遵守妈妈的规定。不按时吃饭不行,看电视离得太近不行,乱发脾气不行,对长辈无礼不行,不守规矩不行。总之,是妈妈认为不行的言行,我统统都“不行”,甚至不敢偷偷地“行”。规矩真多啊,生硬的条条框框像模子,束缚我也鼓励我,按照妈妈的要求长成妈妈让我长成的大人。那时候我发誓,我要离开家,早日离开家,远远离开家,逃离妈妈那些魔咒的追踪。
爸爸很想为孩子讨些权利,他会心平气和对妈妈说,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是不是管的太多,太严厉了,会不会不利于孩子成长,让孩子成为一个言听计从,没有主见的庸人。妈妈说,我没有管到的地方,你可以补充,但不要坏了我的规矩,孩子从小就应该守规矩。
所以我就是这样悲催的长大,每一分钟都是煎熬。哪怕是小孩子,我也不能轻易放弃,不是因为输赢而坚持到底,要不就再来一次、两次,很多次;我的东西不能到处乱丢,不能自己找不到自己的东西,否则没有人会帮我一起找;我要把房间收拾干净,也包括收拾房间用过的盆、抹布、清洁用品也要一起收拾好。自己有的好吃的、好玩的,要和凑过来的小朋友一起分享,不然以后也不会再买了。以至于很长时间我不停想确认,我是亲生的吗,我怎么不相信我是亲生的,谁家亲生的是我这样长大的。
等我大了一些,借着青春期叛逆的嚣张气焰,我开始对妈妈展开反击。自以为是,无知无畏和歪理谬误,让我浑身的刺上都是质疑和挑战。每个妈妈都有那么一阵子难以招架的无力感,她并不是精于言辞之人,她并不慌张。我为什么非要和那些我不认识的阿姨问好和再见,为了你脸上的面子吗?这是做人最基本的礼貌与尊重,礼貌待人不是为我,礼貌待人是为了你自己获得相同的尊重。我为什么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是我个人的权利!你还没有长到可以为自己行为负责的年龄,所以别跟我谈什么你的权利。长辈为什么都对,长辈是真理吗,真理永远没错吗?!长辈不一定都对,但是对长辈无礼一定有错。我发誓,我要告诉世界上所有人,我将来的人生要自己掌控,我的信条和目标就是做自己让我妈干着急,走自己的路让我妈说去吧,只有上帝才能改变我但我妈不行。
就像小树苗再怎么肆意妄为的生长,终究敌不过园林师傅的剪刀,于是那些张牙舞爪的枝丫,割的越早越不见伤疤。每一剪子下去,都是爱和期盼,早日健康长为参天大树。
初次的问好和最后的道别,持之以恒的耐心,处理并掌控自己的情绪,愿意分享,遵守规矩,爱护自己,都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都是我从小开始就被强迫要做的事。如果你十五岁不能养成,那么你五十岁依然需要培养。于是,妈妈让它们在我成长的途中习惯成自然。她甚至“不择手段”,把自己当成一种威胁,摆在我身旁,时刻让我永远对那些人生和生活的规矩充满敬畏。
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老师和家长,我们如何教育孩子,我们想让孩子们长成为什么样的人,由不得我们细想,孩子们都将涌入社会。没有人会强迫你做你不想做的事,但社会会。社会不像妈妈或者老师那样温柔待你,指出你的错误,原谅你,并给你多一次的机会。社会有社会的法则,这法则里有严苛的奖惩,直到你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否则你总会吃点苦头。你可以选择特立独行,你有强大的心里承受力和坚定的自我是非观,但社会仍不会让你随心所欲,你终不能摆脱社会。
妈妈所做的一切,无非就是缓冲我落入社会的冲击。
《杀死一只知更鸟》斯库特的爸爸阿克迪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律师,他被看成家庭教育的典范。我妈妈,没有太多文化,普通人。他们所处的社会不同,成长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对子女的教育也不同。我不能苛求我妈妈像斯库特爸爸那样,有“我愿意成为你为了坚定自己观点,人生中第一个顶撞的人”的宽容。她只能做这么多,为我或者为她自己做这么多,她做得很努力,一边在表面言辞激烈严厉地要求我,一边暗地里不安地希望我的理解和原谅。她以母亲的身份,在不停纠结自己对孩子做的到底太多还是不足的矛盾和焦虑中攀过人生最难的大山,她从年轻走向暮年,走得马不停蹄,气喘吁吁,直至力竭。这世界上的教育并能轻易评判好坏优劣,这世界上的教育,不管是知识、身体、心理、道德的教育,都是在为孩子步入社会,独立生活做准备,只有充分或者不充分。
于是我长大了妈妈老了,还是妈妈老了于是我长大了,她发现她能给我的道理只有那么多了。还好,我没有多优秀,但终归能轻松独立笑对生活,成为社会的零件,顺利的运转。当我终于怀揣少年时期待离家的愤懑和渴望,跟妈妈说,我要离家,离开你的啰嗦和管教,开创自己的新世界。妈妈不舍,仍然点头,好像她一直以来都在为允许我离开,去开拓自己生活的这一次点头不断做着努力和准备,现在时间成熟了。她不能守望我一辈子,但那些她教会我的言行和举止,是她永远守望我的心,安心而安稳的享受生活。
其实碰见熟人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和熟人分别之后的训话。你为什么不和阿姨打招呼,你为什么没和阿姨说再见,我告诉过你多少次见到阿姨应该问好和道别,我不希望你是个没礼貌的孩子。几乎每一次都会因为路上偶遇的阿姨挨骂,有时候因为挨骂流眼泪,有时候挨骂并且没有给买已许诺的好东西而流眼泪。所以每次出门,见到某个停下来准备和妈妈聊几句的阿姨,我都眉头一紧,然后别别扭扭挤出几个字,阿姨好,阿姨再见,心里却希望“希望我们再也不见”。
哎呦,小朋友真乖,懂事又听话。听到这里,我低下了高贵的头,根根头发都带着鄙视,听不出这被逼无奈应付的语气吗?
可是小时候,不知道是不懂反抗,还是不敢反抗,所以都得遵守妈妈的规定。不按时吃饭不行,看电视离得太近不行,乱发脾气不行,对长辈无礼不行,不守规矩不行。总之,是妈妈认为不行的言行,我统统都“不行”,甚至不敢偷偷地“行”。规矩真多啊,生硬的条条框框像模子,束缚我也鼓励我,按照妈妈的要求长成妈妈让我长成的大人。那时候我发誓,我要离开家,早日离开家,远远离开家,逃离妈妈那些魔咒的追踪。
爸爸很想为孩子讨些权利,他会心平气和对妈妈说,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是不是管的太多,太严厉了,会不会不利于孩子成长,让孩子成为一个言听计从,没有主见的庸人。妈妈说,我没有管到的地方,你可以补充,但不要坏了我的规矩,孩子从小就应该守规矩。
所以我就是这样悲催的长大,每一分钟都是煎熬。哪怕是小孩子,我也不能轻易放弃,不是因为输赢而坚持到底,要不就再来一次、两次,很多次;我的东西不能到处乱丢,不能自己找不到自己的东西,否则没有人会帮我一起找;我要把房间收拾干净,也包括收拾房间用过的盆、抹布、清洁用品也要一起收拾好。自己有的好吃的、好玩的,要和凑过来的小朋友一起分享,不然以后也不会再买了。以至于很长时间我不停想确认,我是亲生的吗,我怎么不相信我是亲生的,谁家亲生的是我这样长大的。
等我大了一些,借着青春期叛逆的嚣张气焰,我开始对妈妈展开反击。自以为是,无知无畏和歪理谬误,让我浑身的刺上都是质疑和挑战。每个妈妈都有那么一阵子难以招架的无力感,她并不是精于言辞之人,她并不慌张。我为什么非要和那些我不认识的阿姨问好和再见,为了你脸上的面子吗?这是做人最基本的礼貌与尊重,礼貌待人不是为我,礼貌待人是为了你自己获得相同的尊重。我为什么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是我个人的权利!你还没有长到可以为自己行为负责的年龄,所以别跟我谈什么你的权利。长辈为什么都对,长辈是真理吗,真理永远没错吗?!长辈不一定都对,但是对长辈无礼一定有错。我发誓,我要告诉世界上所有人,我将来的人生要自己掌控,我的信条和目标就是做自己让我妈干着急,走自己的路让我妈说去吧,只有上帝才能改变我但我妈不行。
就像小树苗再怎么肆意妄为的生长,终究敌不过园林师傅的剪刀,于是那些张牙舞爪的枝丫,割的越早越不见伤疤。每一剪子下去,都是爱和期盼,早日健康长为参天大树。
初次的问好和最后的道别,持之以恒的耐心,处理并掌控自己的情绪,愿意分享,遵守规矩,爱护自己,都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都是我从小开始就被强迫要做的事。如果你十五岁不能养成,那么你五十岁依然需要培养。于是,妈妈让它们在我成长的途中习惯成自然。她甚至“不择手段”,把自己当成一种威胁,摆在我身旁,时刻让我永远对那些人生和生活的规矩充满敬畏。
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老师和家长,我们如何教育孩子,我们想让孩子们长成为什么样的人,由不得我们细想,孩子们都将涌入社会。没有人会强迫你做你不想做的事,但社会会。社会不像妈妈或者老师那样温柔待你,指出你的错误,原谅你,并给你多一次的机会。社会有社会的法则,这法则里有严苛的奖惩,直到你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否则你总会吃点苦头。你可以选择特立独行,你有强大的心里承受力和坚定的自我是非观,但社会仍不会让你随心所欲,你终不能摆脱社会。
妈妈所做的一切,无非就是缓冲我落入社会的冲击。
《杀死一只知更鸟》斯库特的爸爸阿克迪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律师,他被看成家庭教育的典范。我妈妈,没有太多文化,普通人。他们所处的社会不同,成长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对子女的教育也不同。我不能苛求我妈妈像斯库特爸爸那样,有“我愿意成为你为了坚定自己观点,人生中第一个顶撞的人”的宽容。她只能做这么多,为我或者为她自己做这么多,她做得很努力,一边在表面言辞激烈严厉地要求我,一边暗地里不安地希望我的理解和原谅。她以母亲的身份,在不停纠结自己对孩子做的到底太多还是不足的矛盾和焦虑中攀过人生最难的大山,她从年轻走向暮年,走得马不停蹄,气喘吁吁,直至力竭。这世界上的教育并能轻易评判好坏优劣,这世界上的教育,不管是知识、身体、心理、道德的教育,都是在为孩子步入社会,独立生活做准备,只有充分或者不充分。
于是我长大了妈妈老了,还是妈妈老了于是我长大了,她发现她能给我的道理只有那么多了。还好,我没有多优秀,但终归能轻松独立笑对生活,成为社会的零件,顺利的运转。当我终于怀揣少年时期待离家的愤懑和渴望,跟妈妈说,我要离家,离开你的啰嗦和管教,开创自己的新世界。妈妈不舍,仍然点头,好像她一直以来都在为允许我离开,去开拓自己生活的这一次点头不断做着努力和准备,现在时间成熟了。她不能守望我一辈子,但那些她教会我的言行和举止,是她永远守望我的心,安心而安稳的享受生活。
-
豆友201673489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5-10 22:27:02
-
余生_遇见你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22 14:06:03
-
钟声夜半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8-20 00:31:57
-
弗洛拉 花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15 03: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