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作的一个观察
很容易读的一些文字,比如成长类散文,类似于个人记事,矫情一点的说法就是关于成长关于感悟云云。也不是不能看,但是总觉得浮在表面,读一本两本可以,多了难免厌倦,跟吃奶油蛋糕是一个道理。
这类作家一般是在同龄人中较为突出的,有一些确实过人的品质,使得自己能够鹤立鸡群,于是写下文字或为记录或为鼓舞。这类文字作者普遍需要不停地去扩展自己的人生经历,比如写了一座岛屿,就得去另一座岛屿,比如与A谈过恋爱就得再去与B谈恋爱,是自己阅历的记录或者扩展延伸。这类作家的知识获取是外在的,如同学习语言一样,有input才会output。
还有一类作家力气好,写的动长篇小说,能将一个情节描写出来,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就算有“没听过的事”,两页纸也能说清,而作家能将这情节表达出来,比如《长恨歌》、《丰乳肥臀》、《人生》、《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等,一下子脑海里蹦出这几本。这类作家除了力气好,还得有一些想象力,把两页纸的事件扩展为一个故事,一个小说,引人入胜。这是好的本事。《波动》里大概有一个场景是一个女孩假装在读书,在另一个人叫她的时候,她抬起头来眼神是聚起来的,不是迷离的,说明她是装着在读书的。目前我读小说还是在看情节的部分,有时候也有狼吞虎咽的时候,很想了解情节,忽略了语言,但是这类作家实在令人钦佩。天才的细胞其实人人都有,用勤力将天才细胞发挥出来,不是人人能做到。
游记,散文,短篇小说作家其实都算第一类,更无须说诗人,简直就是将自己的生命都放进了作品。而小说家可以成为职业,可以培训,可以有高产的小说家,需要那么一点儿阅历却不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