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翻转课堂
不要用自己的学识限制孩子,因为他出生在与你不同的时代。
泰戈尔
在序言里,作者的愿景是“谁都可以享受世界一流的免费教育”,其实这也是大多数父母的憧憬。
读书笔记作者:子悦安
我们想讨论的主题是明天的教育,问题是教育的目的?或者希望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什么样?(剩下的问题还没有收到,就先写这些吧)
作者是一位可爱的、富有热心的理工男,他由表妹纳迪亚学习遇到的问题开始了创新的教学征程,一开始的初衷只是帮助弟弟妹妹辅导功课,逐渐产生兴趣,也发现了传统教育模式的诸多弊端。也引出了对于传统教育中的问题一些思考,从对现有教育目的、课堂形式、学生反馈及检验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展开,逐一详细的描写传统教育的弊端,从普鲁士教育谈到奶酪切块教育模式,从考试分数到教授的评价都进行了论述。我所获取的关于传统教育的问题(结合自身的受教育过程中的体会):1.现有教育更注重分数的高低,并没有注重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程度(因为分数不一定能作为检验获取知识多少的标准,而且不一定能把所学知识的方方面面检验到);2.学生的差异化没有被充分的体现,可能刚开始入门时,掌握的基础知识还算可以,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每个学生对于同一知识点的学习进度参差不齐,所以导致对于某些课程的兴趣就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而自己又不得法的很努力学了,可怜分数低,打击自信心,甚至出现厌恶该课程;3. 传统教育不能解决“怎么把快乐学习贯穿始终,激发学生更深入的有差异化的学习热情?”这一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他自己的发明,“翻转学院”和“精熟学习法”,通过这两个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法宝,学生们的差异化不会因为在同一课堂接受学习而被抹杀掉,而且还能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快慢而选择学习内容,多学几遍或者超前学习,检验的知识点掌握的熟练与否的方法是完成作者自主设计的通关题,每次连续作对10题可以进行下一知识点的学习,确保学生可以把每一个知识点都熟练掌握,而学习的过程仿佛玩通关游戏一样,寓教于乐。我也不能确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有兴趣,始终能够快乐的探索。也就是说,通过作者的翻转学院贺精熟学习法可以解决我所说的前两个问题,第三个问题,我也不知道能否解决,会有引导,但始终快乐的学习真的很不容易!
最后,作者提到了可汗学院和现行的传统教育的合作例子,事实证明其取得的成绩还比较显著。让在慢班的学生能够赶上快班的进度,学习成绩也有提高(在这里我想说,有的人确实天赋很高,不是你有兴趣又努力就可以超越的)他也思考课明天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例如混龄教育学、课堂应该是以怎样的形式呈现更好、寒暑假存在是否有些过时、学生成绩的评估以评估报告的形式来评价等。
这些确实很新,但是怎么能够应用到我们现在的教育里面呢,怎么能够顺畅的融合到宝宝教育体系里,我完全不知从何处入手,需要进一步的思考与实践。看了可汗学院,我就在想如果我能在高中的时候就接触到可汗学院,会有什么不同,我是不是能够把数学和物理学的更透彻一点,上一所更好一点的学校......经不起推敲,也没有意义。因为我这样的思路是顺着如果能考高分会怎样,其实受教育就是为了考高分吗?就是为了毕业有好工作吗?即使没有这些,会影响我成为一个很好的人吗?不知道答案。
对于女儿,我也说不好自己的期待,我引用龙应台对于未来孩子的期望: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给你的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会给你快乐。而我只是希望能够伴随她一起成长,通过自己言传身教与她自己不断的学习使她成为一个独立、自由、自尊自爱的普通人。具体如:1.希望她能学一种乐器,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能够解闷,有个爱好,同时,我也在想自己要不要也学个什么乐器;2.希望她能喜欢阅读,因为我好多时候面对生活无解的状态,都是通过阅读获得启发和平静的;3.希望她能够度过快乐的童年,少些课业与学习的负担。
读整本书过程中的摘抄与思考:
我想在教育过程中传递学习的快乐,并让学生在了解宇宙万物时感到兴奋
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的环境,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本来就很聪明。
对于女儿的教育我也一头雾水,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跟风的时候多,还有些散漫,不希望强迫她,我希望我的教育方式能够有趣化,艺术化
教育是一门艺术,既需要创造力也离不开直觉,而且每个人的风格都不一样。
不过,在发布了3000多个视频之后,我仍然觉得遗憾,真希望当时这个想法出自我自己的头脑(作者很可爱,有遗憾很正常嘛)
如今,我还能回忆起10年前的同学与我(以及我在课堂上与他人)分享的想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可惜我没有这样的回忆,有些遗憾)
内容为王
网络课程就能够让老师做更多“教”的工作,课堂也会变成一个互帮互助的工作室,而非一个被动听讲的地方。
精熟教学法根本上说,精熟教学法实际上是指学生在进入更高难度的学习阶段之前,应充分理解之前所学习的概念。
我想强调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差异,这是支撑了我在本书中提到的所有理论的核心问题
教育是如何发生的
教育实际上是一个极其主动地获取知识,甚至是去抢夺知识的过程
信息与获取的知识碎片化,不易于理解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注重当时那个知识点,遇到实际问题不容易联系起来,也不利于长期记忆
知识似青山连绵不息,思想如河水奔流不止。
普鲁士教育模式
缺少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也没有有效的获得第一手信息的渠道,学习热情逐渐减退,甚至敌对。
整个教育体系基于一个前提而建立:那些无法了解到第一手信息的学生以及那些只被灌输了抽象、片面信息的学生往往会很顺服,并且缺少主见。”这种教育方式的出现并非偶然。老师将知识点进行分割教学,而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可以学会知识点,但要想从本质上掌握知识的内涵,则需要天马行空且无拘无束的思维能力。
一旦学生掌握了严谨的逻辑推理方法,老师就应该果断停止被动式的教学过程。学生应该开始尝试自主构建几何形,并在此之上进行分析推理。仅通过阅读书中的内容无法深入掌握几何学,在数学领域,如果仅仅被动学习,长此以往,我们将逐渐丧失兴趣无法在独立学习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与神奇
我的建议是,我们应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审视教育中一直遵循的惯例和前提。我也希望我在前文中已经表述清楚,这些惯例是某个特定时代和情境下的产物,制定它的人们也受到了思维局限性的影响,此外,他们的动机通常非常复杂。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传统的教育方式毫无可取之处,毕竟大部分上过学的人都能够阅读、写作、理解数学和科学的基本知识,并且还能掌握实用的社会技能。学校在这一方面做得很成功,但我们仍应重新审视教育体制的最低要求,找出现有体制的落后之处,思考这些惯例和标准不再适用的原因。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就会在无形中对自己和后代造成损害。(现行教育方式不能直接否定,也不能说它没有缺陷,制定者当时也是多方考量,固然有局限,出发点是善意的,但时代更迭,教育制度对于现在来说,缺陷越来越突出,我们不得不思考出路,或者怎么改良。)
瑞士奶酪式学习,有的学生甚至有过亲身体验。这种感觉很糟糕,会让学生陷入无尽的沮丧和无助。(哎呀呀,这就是我呀,不彻底的学习者。)
课堂上的内容无法与现实世界中的应用相结合,这是我们现存教育模式的主要弊端,其原因在于我们习惯快速地学习知识,在仅仅理解了一部分知识以后就宣称掌握了全部,而实际上,学生获得的只是非常浅显的理解。
考试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现行的考试从本质上讲就具有不完整性和选择性。
有效地评估学生的潜力。换句话说,我们所做的只是给孩子贴上标签,将他们分成不同等级,指明了他们未来的方向,限制了他们发展的潜力(期待完美的的评价体系)。
毕竟,考试是人类思维并不完美的产物。
我想强调的是,在思考考试结果到底有多重要这一问题时,我们应抱着怀疑和谨慎的态度,永远也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考试结果是完全准确且意义深远的。
家庭作业,不该在家里完成的任务
密歇根大学曾开展过一项大型调查,结论显示,如果希望孩子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并且做到行为得体,那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并不是花费多少时间陪孩子一起做家庭作业,而是家庭聚餐的频率和时长。其实只要仔细想想就会明白,这个结论并不令人意外。当全家人坐在一起沟通,当父母与孩子交换想法并表现出对彼此的关心,孩子们能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价值观、驱动力以及自尊感。简而言之,这些特质和生活态度会使他们对学习充满热情,并做到专心致志。这些比家庭作业重要多了。(这个结论出乎我的意料,就是简单的聚餐,大家聊天原来这么重要,我没有体会到,也没有做到,深感遗憾。)
传统教育模式的低效率
科学技术进步了,应该要运用到教学中将老师从纷繁琐碎的带班教学中解放出来离不开科学技术,他们需要科学技术的帮助,以空出更多时间与学生互动。(如果老师能够多关注每一个学生,多花时间与其交流,不管是从心里还是实际问题都对学生有帮助)
那么学生和老师交流的时间就会变为原来的5倍或10倍——这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转变。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只能得出以下结论:对于牛顿定律这个知识点,如果我们采用实验中的评判标准,那么拍摄“对话式”视频课程要比“讲课式”视频课程更有效,但我们不能通过这个实验说明,对于任何视频课程,“对话式”教学视频都更有效。
一些运用了视频和软件的教育方式适用于某些学生和老师。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否适合所有学生呢?我不知道。坦白讲,有的学生甚至能在被动的普鲁士教育模式中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与学个性化差异太明显,只能考虑因人而异,不能照搬别人,也不能完全脱离现有的教育。)
按照我个人的观点,我提倡人们尝试合理的方法,不要试图用伪科学来验证教条式的偏执理论。我们采用的任何一种新教育方式都应以数据为依据,以此来不断地改善我们的教育体验,而不是妄下结论,以偏概全地对人类复杂的思维方式进行概括。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在某些情境中采用视频课程,而在其他情境中采用面对面交流的授课方式。根据特定的情况,我们有时可以借助案例分析,有时可以借鉴传统的问题集。我们不仅应该通过有效的评估方式展现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应关注现实世界对教育的需求:不仅要重视发人深省的理论,还要关注实践的效果。
可汗学院的软件
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由于学生认为连续答对10道题是件很困难的事,所以当他们做到时,便能体会到一种成就感,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也会得到大幅提升,进而对更高难度的挑战充满期待。(考试到底要看出什么水平,随着学习难度与内容的拓宽,因为某些知识点的障碍影响真的很深远,所以考题的合理性与全面性也很重要)
毅然辞职和盖茨的150万美元(满满的感动,原因有两点1要认真做事,做一些看似毫无回报的有意义的事,总会有收获,也会有被社会被他人认可的时候.2美国的富人想法也很具有社会责任,愿意为那些有益于很多人的事业花时间与金钱。)
之后,盖茨基金会又投资了400万美元,以支持我们开展其他项目。与此同时,谷歌也表示,他们将提供200万美元帮助我们建立习题库,并将我们的教学内容翻译成世界上最常用的10种语言。这得益于谷歌的“创想10的100次方”项目(Project 10^100),谷歌一共收到了150000个方案,从中选出了有可能改变世界的5个
这种魔力证明我之前的想法是正确的,即要想创造出最为有效的教育工具,就必须让创造工具的老师和使用工具的学生之间实现开放且彼此尊重的双向对话
通过学习,吸收知识再将其转化为能力,可以改变现状,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怎么才能让一个人持续有兴趣学习,就显得很重要。
诺尔斯理论:自主学习适合所有人
《成年学习者》(The Adult Learner)中称:如果我们清楚自己学习的目的,而且学习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那么我们就能快速而深入地进行学习。
而可汗学院的教育原则就是强调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完全符合成年人思维方式的学习方法。(毕业之后,我才主动学习一些之前没有怎么接触的知识,有的很好学,因为可以运用相关联的旧知识理解新知识,但完全没有接触过,没有学习的知识,学起来还是有些费力,毫无起色,又不得窍门就放弃了。)
自主学习,让老师在教学中充当引导而非指挥角色的成人教育或许是适合所有人的。
应对“不确定性”,在全世界今年入学的新生中,有65%的人在未来将会从事现在还不存在的职业——这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想法。
“逃课”的启示
如果我们能用主动学习代替被动学习,那么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超越他人对我们现有的期望。通过自行掌控学习进度并借助老师辅导和亲身实践,我们可以学得更加深入和高效。如果我们能够自主地设定目标,那就能成就更远大、更卓越的事业。(被动学习的旧习应该停止,主动学习才能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厉害)
被动学习这个早该淘汰的旧习。
混龄教学(我们总是说孩子缺乏责任感,可是这责任感怎么锻炼和强化,在学校他们都是同龄人,能把自己照顾好就不错了,在家,有些父母又什么都包办,所以他们没有接受训练,长大了自然缺乏责任感。所以当我们责怪年轻人缺乏责任感和担当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作为父母的我们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
有秩序的混乱(开放式教育,离我们好遥远的感觉,很感兴趣,并且想自己进入学一把。建立游戏模型是我日后需要加强的,不能玩的快乐,怎么能做个有趣的人)
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不断尝试各种合理的教室布局,或者从理论上说,我们可以直接利用现有的教室资源,甚至利用户外场所。我所描述的教室与
寒暑假的反思
未来孩子的暑假怎么过?
创造力,成绩单的重要一项
首先,这种现象意味着只有“艺术”才需要创造力——这种观点既过时又充满局限性;其次,如果我们不重视学生在上课和考试之外自己创造出的东西,那
么我们就无法了解每名学生的特别之处。比起任何数据、成绩或评估分数,学生创造出的东西才最能展现他们的创造力以及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能力。
让贫穷的孩子也有受教育机会(很多时候社会都是不平等的,伴随一生,如果教育能够提供相对公平的受教育机会,社会阶层可能才有所改变。)
然而现实世界中充满了种种不公平的现象,不仅缺少金钱,更缺少新想法,我们需要新的教育方式支撑并改善陈旧的教育体系,让接受教育不再成为一部分人的特权,让教育真正走下神坛,惠及众生。传统教育模式剥夺了贫穷孩子接受教育的权利,浪费了千百万人的宝贵才华
未来的证书:评估报告
第一个是教学,本书花了大量篇幅讨论我们该如何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重新审视,并试图从中找到最佳方法
第二个概念是教育的社会化,这一点我们也在本书讨论同龄人相互合作以及混龄教学时谈过了。第三个概念是证书——也就是发给学生的一张纸,以向大众证明该生已经具备了某种能力
学习与实习并重(学历和学习能力不同,学校培养的学生缺乏实践,会导致到社会上以后眼高手低,这样也很打击自身的信心)
还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需要建立一所新大学,现在的大学可以逐步向这样的教学模式转变。它们要逐渐降低授课式课堂的比重,甚至将其摒弃,让学生将更多精力投入研究和实践之中,并吸引更多有多学科背景且愿意指导学生的人员加入教育工作者的行列。
结语 翻转课堂,为创造力腾出时间
学生思维上的不同和天赋上的差距被忽略,仅仅按照年龄大小被划入不同的年级。学生们的进度保持一致,课程内容被严格界定和分割,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满足政府的要求以及应付标准化考试,而不是为了深入理解知识点。
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被束缚了,这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管政治口号喊的是什么,传统的教育模式并不是为了追求卓越,而是为了减少风险、避免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出现意料之外的下降,而这样的做法不可避免地限制了优秀学生的发展。由于受到教育体制的约束,那些在学业上取得成功,即那些分数为A的学生只是按照教学进度完成了学业,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努力学习
教育的基本原理在于使人们在孩提时代就建立起良好的思维体系,教育无需强迫,也不能强迫,更无法强迫。任何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只会让人们头脑空空、一无所获。只有在早期教育中融入寓教于乐的成分,我们才能更快地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柏拉图(非常有道理,大家就是大家)
泰戈尔
在序言里,作者的愿景是“谁都可以享受世界一流的免费教育”,其实这也是大多数父母的憧憬。
读书笔记作者:子悦安
我们想讨论的主题是明天的教育,问题是教育的目的?或者希望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什么样?(剩下的问题还没有收到,就先写这些吧)
作者是一位可爱的、富有热心的理工男,他由表妹纳迪亚学习遇到的问题开始了创新的教学征程,一开始的初衷只是帮助弟弟妹妹辅导功课,逐渐产生兴趣,也发现了传统教育模式的诸多弊端。也引出了对于传统教育中的问题一些思考,从对现有教育目的、课堂形式、学生反馈及检验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展开,逐一详细的描写传统教育的弊端,从普鲁士教育谈到奶酪切块教育模式,从考试分数到教授的评价都进行了论述。我所获取的关于传统教育的问题(结合自身的受教育过程中的体会):1.现有教育更注重分数的高低,并没有注重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程度(因为分数不一定能作为检验获取知识多少的标准,而且不一定能把所学知识的方方面面检验到);2.学生的差异化没有被充分的体现,可能刚开始入门时,掌握的基础知识还算可以,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每个学生对于同一知识点的学习进度参差不齐,所以导致对于某些课程的兴趣就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而自己又不得法的很努力学了,可怜分数低,打击自信心,甚至出现厌恶该课程;3. 传统教育不能解决“怎么把快乐学习贯穿始终,激发学生更深入的有差异化的学习热情?”这一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他自己的发明,“翻转学院”和“精熟学习法”,通过这两个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法宝,学生们的差异化不会因为在同一课堂接受学习而被抹杀掉,而且还能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快慢而选择学习内容,多学几遍或者超前学习,检验的知识点掌握的熟练与否的方法是完成作者自主设计的通关题,每次连续作对10题可以进行下一知识点的学习,确保学生可以把每一个知识点都熟练掌握,而学习的过程仿佛玩通关游戏一样,寓教于乐。我也不能确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有兴趣,始终能够快乐的探索。也就是说,通过作者的翻转学院贺精熟学习法可以解决我所说的前两个问题,第三个问题,我也不知道能否解决,会有引导,但始终快乐的学习真的很不容易!
最后,作者提到了可汗学院和现行的传统教育的合作例子,事实证明其取得的成绩还比较显著。让在慢班的学生能够赶上快班的进度,学习成绩也有提高(在这里我想说,有的人确实天赋很高,不是你有兴趣又努力就可以超越的)他也思考课明天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例如混龄教育学、课堂应该是以怎样的形式呈现更好、寒暑假存在是否有些过时、学生成绩的评估以评估报告的形式来评价等。
这些确实很新,但是怎么能够应用到我们现在的教育里面呢,怎么能够顺畅的融合到宝宝教育体系里,我完全不知从何处入手,需要进一步的思考与实践。看了可汗学院,我就在想如果我能在高中的时候就接触到可汗学院,会有什么不同,我是不是能够把数学和物理学的更透彻一点,上一所更好一点的学校......经不起推敲,也没有意义。因为我这样的思路是顺着如果能考高分会怎样,其实受教育就是为了考高分吗?就是为了毕业有好工作吗?即使没有这些,会影响我成为一个很好的人吗?不知道答案。
对于女儿,我也说不好自己的期待,我引用龙应台对于未来孩子的期望: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给你的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会给你快乐。而我只是希望能够伴随她一起成长,通过自己言传身教与她自己不断的学习使她成为一个独立、自由、自尊自爱的普通人。具体如:1.希望她能学一种乐器,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能够解闷,有个爱好,同时,我也在想自己要不要也学个什么乐器;2.希望她能喜欢阅读,因为我好多时候面对生活无解的状态,都是通过阅读获得启发和平静的;3.希望她能够度过快乐的童年,少些课业与学习的负担。
读整本书过程中的摘抄与思考:
我想在教育过程中传递学习的快乐,并让学生在了解宇宙万物时感到兴奋
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的环境,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本来就很聪明。
对于女儿的教育我也一头雾水,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跟风的时候多,还有些散漫,不希望强迫她,我希望我的教育方式能够有趣化,艺术化
教育是一门艺术,既需要创造力也离不开直觉,而且每个人的风格都不一样。
不过,在发布了3000多个视频之后,我仍然觉得遗憾,真希望当时这个想法出自我自己的头脑(作者很可爱,有遗憾很正常嘛)
如今,我还能回忆起10年前的同学与我(以及我在课堂上与他人)分享的想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可惜我没有这样的回忆,有些遗憾)
内容为王
网络课程就能够让老师做更多“教”的工作,课堂也会变成一个互帮互助的工作室,而非一个被动听讲的地方。
精熟教学法根本上说,精熟教学法实际上是指学生在进入更高难度的学习阶段之前,应充分理解之前所学习的概念。
我想强调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差异,这是支撑了我在本书中提到的所有理论的核心问题
教育是如何发生的
教育实际上是一个极其主动地获取知识,甚至是去抢夺知识的过程
信息与获取的知识碎片化,不易于理解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注重当时那个知识点,遇到实际问题不容易联系起来,也不利于长期记忆
知识似青山连绵不息,思想如河水奔流不止。
普鲁士教育模式
缺少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也没有有效的获得第一手信息的渠道,学习热情逐渐减退,甚至敌对。
整个教育体系基于一个前提而建立:那些无法了解到第一手信息的学生以及那些只被灌输了抽象、片面信息的学生往往会很顺服,并且缺少主见。”这种教育方式的出现并非偶然。老师将知识点进行分割教学,而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可以学会知识点,但要想从本质上掌握知识的内涵,则需要天马行空且无拘无束的思维能力。
一旦学生掌握了严谨的逻辑推理方法,老师就应该果断停止被动式的教学过程。学生应该开始尝试自主构建几何形,并在此之上进行分析推理。仅通过阅读书中的内容无法深入掌握几何学,在数学领域,如果仅仅被动学习,长此以往,我们将逐渐丧失兴趣无法在独立学习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与神奇
我的建议是,我们应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审视教育中一直遵循的惯例和前提。我也希望我在前文中已经表述清楚,这些惯例是某个特定时代和情境下的产物,制定它的人们也受到了思维局限性的影响,此外,他们的动机通常非常复杂。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传统的教育方式毫无可取之处,毕竟大部分上过学的人都能够阅读、写作、理解数学和科学的基本知识,并且还能掌握实用的社会技能。学校在这一方面做得很成功,但我们仍应重新审视教育体制的最低要求,找出现有体制的落后之处,思考这些惯例和标准不再适用的原因。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就会在无形中对自己和后代造成损害。(现行教育方式不能直接否定,也不能说它没有缺陷,制定者当时也是多方考量,固然有局限,出发点是善意的,但时代更迭,教育制度对于现在来说,缺陷越来越突出,我们不得不思考出路,或者怎么改良。)
瑞士奶酪式学习,有的学生甚至有过亲身体验。这种感觉很糟糕,会让学生陷入无尽的沮丧和无助。(哎呀呀,这就是我呀,不彻底的学习者。)
课堂上的内容无法与现实世界中的应用相结合,这是我们现存教育模式的主要弊端,其原因在于我们习惯快速地学习知识,在仅仅理解了一部分知识以后就宣称掌握了全部,而实际上,学生获得的只是非常浅显的理解。
考试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现行的考试从本质上讲就具有不完整性和选择性。
有效地评估学生的潜力。换句话说,我们所做的只是给孩子贴上标签,将他们分成不同等级,指明了他们未来的方向,限制了他们发展的潜力(期待完美的的评价体系)。
毕竟,考试是人类思维并不完美的产物。
我想强调的是,在思考考试结果到底有多重要这一问题时,我们应抱着怀疑和谨慎的态度,永远也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考试结果是完全准确且意义深远的。
家庭作业,不该在家里完成的任务
密歇根大学曾开展过一项大型调查,结论显示,如果希望孩子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并且做到行为得体,那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并不是花费多少时间陪孩子一起做家庭作业,而是家庭聚餐的频率和时长。其实只要仔细想想就会明白,这个结论并不令人意外。当全家人坐在一起沟通,当父母与孩子交换想法并表现出对彼此的关心,孩子们能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价值观、驱动力以及自尊感。简而言之,这些特质和生活态度会使他们对学习充满热情,并做到专心致志。这些比家庭作业重要多了。(这个结论出乎我的意料,就是简单的聚餐,大家聊天原来这么重要,我没有体会到,也没有做到,深感遗憾。)
传统教育模式的低效率
科学技术进步了,应该要运用到教学中将老师从纷繁琐碎的带班教学中解放出来离不开科学技术,他们需要科学技术的帮助,以空出更多时间与学生互动。(如果老师能够多关注每一个学生,多花时间与其交流,不管是从心里还是实际问题都对学生有帮助)
那么学生和老师交流的时间就会变为原来的5倍或10倍——这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转变。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只能得出以下结论:对于牛顿定律这个知识点,如果我们采用实验中的评判标准,那么拍摄“对话式”视频课程要比“讲课式”视频课程更有效,但我们不能通过这个实验说明,对于任何视频课程,“对话式”教学视频都更有效。
一些运用了视频和软件的教育方式适用于某些学生和老师。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否适合所有学生呢?我不知道。坦白讲,有的学生甚至能在被动的普鲁士教育模式中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与学个性化差异太明显,只能考虑因人而异,不能照搬别人,也不能完全脱离现有的教育。)
按照我个人的观点,我提倡人们尝试合理的方法,不要试图用伪科学来验证教条式的偏执理论。我们采用的任何一种新教育方式都应以数据为依据,以此来不断地改善我们的教育体验,而不是妄下结论,以偏概全地对人类复杂的思维方式进行概括。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在某些情境中采用视频课程,而在其他情境中采用面对面交流的授课方式。根据特定的情况,我们有时可以借助案例分析,有时可以借鉴传统的问题集。我们不仅应该通过有效的评估方式展现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应关注现实世界对教育的需求:不仅要重视发人深省的理论,还要关注实践的效果。
可汗学院的软件
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由于学生认为连续答对10道题是件很困难的事,所以当他们做到时,便能体会到一种成就感,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也会得到大幅提升,进而对更高难度的挑战充满期待。(考试到底要看出什么水平,随着学习难度与内容的拓宽,因为某些知识点的障碍影响真的很深远,所以考题的合理性与全面性也很重要)
毅然辞职和盖茨的150万美元(满满的感动,原因有两点1要认真做事,做一些看似毫无回报的有意义的事,总会有收获,也会有被社会被他人认可的时候.2美国的富人想法也很具有社会责任,愿意为那些有益于很多人的事业花时间与金钱。)
之后,盖茨基金会又投资了400万美元,以支持我们开展其他项目。与此同时,谷歌也表示,他们将提供200万美元帮助我们建立习题库,并将我们的教学内容翻译成世界上最常用的10种语言。这得益于谷歌的“创想10的100次方”项目(Project 10^100),谷歌一共收到了150000个方案,从中选出了有可能改变世界的5个
这种魔力证明我之前的想法是正确的,即要想创造出最为有效的教育工具,就必须让创造工具的老师和使用工具的学生之间实现开放且彼此尊重的双向对话
通过学习,吸收知识再将其转化为能力,可以改变现状,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怎么才能让一个人持续有兴趣学习,就显得很重要。
诺尔斯理论:自主学习适合所有人
《成年学习者》(The Adult Learner)中称:如果我们清楚自己学习的目的,而且学习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那么我们就能快速而深入地进行学习。
而可汗学院的教育原则就是强调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完全符合成年人思维方式的学习方法。(毕业之后,我才主动学习一些之前没有怎么接触的知识,有的很好学,因为可以运用相关联的旧知识理解新知识,但完全没有接触过,没有学习的知识,学起来还是有些费力,毫无起色,又不得窍门就放弃了。)
自主学习,让老师在教学中充当引导而非指挥角色的成人教育或许是适合所有人的。
应对“不确定性”,在全世界今年入学的新生中,有65%的人在未来将会从事现在还不存在的职业——这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想法。
“逃课”的启示
如果我们能用主动学习代替被动学习,那么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超越他人对我们现有的期望。通过自行掌控学习进度并借助老师辅导和亲身实践,我们可以学得更加深入和高效。如果我们能够自主地设定目标,那就能成就更远大、更卓越的事业。(被动学习的旧习应该停止,主动学习才能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厉害)
被动学习这个早该淘汰的旧习。
混龄教学(我们总是说孩子缺乏责任感,可是这责任感怎么锻炼和强化,在学校他们都是同龄人,能把自己照顾好就不错了,在家,有些父母又什么都包办,所以他们没有接受训练,长大了自然缺乏责任感。所以当我们责怪年轻人缺乏责任感和担当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作为父母的我们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
有秩序的混乱(开放式教育,离我们好遥远的感觉,很感兴趣,并且想自己进入学一把。建立游戏模型是我日后需要加强的,不能玩的快乐,怎么能做个有趣的人)
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不断尝试各种合理的教室布局,或者从理论上说,我们可以直接利用现有的教室资源,甚至利用户外场所。我所描述的教室与
寒暑假的反思
未来孩子的暑假怎么过?
创造力,成绩单的重要一项
首先,这种现象意味着只有“艺术”才需要创造力——这种观点既过时又充满局限性;其次,如果我们不重视学生在上课和考试之外自己创造出的东西,那
么我们就无法了解每名学生的特别之处。比起任何数据、成绩或评估分数,学生创造出的东西才最能展现他们的创造力以及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能力。
让贫穷的孩子也有受教育机会(很多时候社会都是不平等的,伴随一生,如果教育能够提供相对公平的受教育机会,社会阶层可能才有所改变。)
然而现实世界中充满了种种不公平的现象,不仅缺少金钱,更缺少新想法,我们需要新的教育方式支撑并改善陈旧的教育体系,让接受教育不再成为一部分人的特权,让教育真正走下神坛,惠及众生。传统教育模式剥夺了贫穷孩子接受教育的权利,浪费了千百万人的宝贵才华
未来的证书:评估报告
第一个是教学,本书花了大量篇幅讨论我们该如何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重新审视,并试图从中找到最佳方法
第二个概念是教育的社会化,这一点我们也在本书讨论同龄人相互合作以及混龄教学时谈过了。第三个概念是证书——也就是发给学生的一张纸,以向大众证明该生已经具备了某种能力
学习与实习并重(学历和学习能力不同,学校培养的学生缺乏实践,会导致到社会上以后眼高手低,这样也很打击自身的信心)
还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需要建立一所新大学,现在的大学可以逐步向这样的教学模式转变。它们要逐渐降低授课式课堂的比重,甚至将其摒弃,让学生将更多精力投入研究和实践之中,并吸引更多有多学科背景且愿意指导学生的人员加入教育工作者的行列。
结语 翻转课堂,为创造力腾出时间
学生思维上的不同和天赋上的差距被忽略,仅仅按照年龄大小被划入不同的年级。学生们的进度保持一致,课程内容被严格界定和分割,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满足政府的要求以及应付标准化考试,而不是为了深入理解知识点。
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被束缚了,这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管政治口号喊的是什么,传统的教育模式并不是为了追求卓越,而是为了减少风险、避免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出现意料之外的下降,而这样的做法不可避免地限制了优秀学生的发展。由于受到教育体制的约束,那些在学业上取得成功,即那些分数为A的学生只是按照教学进度完成了学业,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努力学习
教育的基本原理在于使人们在孩提时代就建立起良好的思维体系,教育无需强迫,也不能强迫,更无法强迫。任何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只会让人们头脑空空、一无所获。只有在早期教育中融入寓教于乐的成分,我们才能更快地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柏拉图(非常有道理,大家就是大家)
-
道人-易乾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1-01 05: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