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

作者: 唐月梅 / 叶渭渠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06-1 页数: 147 定价: 28.00元 丛书: 东瀛艺术图库 这套丛书还有 《日本戏剧》,《日本建筑》,《日本绘画》,《日本工艺美术》
是对日文艺术的综述,可以当做简介看,然后从中挑出自己感兴趣的,去细究。是带领人走进日本文化美的大门。然后路就靠自己走。
`奈良时代·
1 《古事记》:远古神话、传说
2 引进汉字,汉诗文集问世,开始出现“汉风化”风潮。
3 《怀风藻》、《万叶集》成为日本上古奈良2时代抒情诗歌的双壁,里程碑的意义。 ·平安时代·——日本文学的第一个繁荣期
1 “三十六歌仙”
2 《古今和歌集》促进这一时代的日本文学从“汉风化”到“和风化”
3 《竹取物语》、《伊势物语》、《落洼物语》、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是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假名创作),标志着“物哀”的美学特色形成。
此外还有清少纳言的《枕草子》 ·镰仓时代·
1 是王朝文学和新兴的武士文学两种异质文学的对立和并存的过渡时期,两者的消长是渐进的,是后者逐渐使前者内容变质,不断消除旧的因素增大新的因素。
2 物语文学的根本性变化——《平家物语》,战记物语的巅峰 ·室町·江户时代·
1 庶民阶层地位得到提升,民间文学、艺能也得到青睐。文学走向庶民化、大众化。
2 松尾芭蕉、与谢芜村、小林一茶的“俳句”;松永贞德、鲷室贞柳的“狂歌”;井原西鹤的“浮世绘”;上田秋成、曲亭马琴的“读本”;式亭三马、十返舍一九的“滑稽本”;山东京传的“黄表纸·洒落本”;为永春水的“人情本”等,多姿多彩——主要以庶民为对象,描写庶民本身的生活和理想的作品日渐增多,文学技巧也日臻成熟。
3 僧侣大众中的“隐者文学”,与武士文学平分秋色
4 “外集”这一独立形态的汉诗集的出现 ·明治维新以后·
1 吸收西方+传统文体的再生 并存
2 “私小说”——追求“真”,描写了“人的真实”的时候,却最深刻地代表了日本的文艺传统。即自我小说、心境小说
2 岛崎藤村《破戒》、夏目漱石《我是猫》、芥川龙之介《罗生门》、森鸥外《舞姬》堪称四大文豪
·神话·
真正的神话,本来就是伟大而具有青春活力的民族的形象力量。人企图用自己的力量,从对大自然的奴隶式屈服里解放出来,将生活中原始的恐怖情感驱逐出去。这就是神话和宗教的巨大区别所在。宗教缺乏改造大自然的现实性,它主要是人的主观精神所产生的幻想;而神话则始终与人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它是幻想支配自然的、不断向前发展的形象的表现。
是古代文学的母胎。 ·和歌·汉诗·
万叶歌人不分上下贵贱,网络所有阶层,从天皇、皇族、王族...到士兵、农民、村姑、乞丐等等,作者范围由上而下,由贵而贱,以上层居多,总体上,万叶歌古雅质朴、雄浑厚重、艳丽风流,多带贵族咏风的表现。
陆路景观:“樱田田鹤远飞扬,潮退鹤呜齐高扬”——水边歌人
山部赤人:“富士山巅雪不消,夏日稍消夜再飘”——山间歌人 《古今和歌集》构建了15世纪中叶这段日本和歌史诗,代表了当时和歌的最高水平;倾向于内向性和世俗化,以自然和恋爱为双轴的新歌风。 ·物语·
是将发生的事向人们仔细讲述的意思,是日本最早的小说模式。《竹取物语》、《伊势物语》的出现,正式确立。
《源氏物语》、《平家物语》 ·日记·随笔·
《土佐日记》——创造了这一形式
《蜉蝣日记》——最早的女性日记
《和泉式部日记》、《紫式部日记》——深刻的思索和批判精神
《更级日记》
《枕草子》——受白居易的《秘省后厅》诗中的“尽日后厅无一事,白老老监枕书眠”中的“枕书”二字启发,因为枕草子的意思是“枕边的草纸(书本或假名书写的随笔之意)”,即可以放松躺着阅读的文章。
鸭长明《方丈记》、吉田兼好《徒然草》
松尾芭蕉的散文 ·连歌·俳句·
连歌:一首长歌有若干“联”,奇数联较常见。每联两句,分别是5音和7音。一首短歌有五句,每句音节数分别为5、7、5、7、7,共31音。其中前三句称为“上句”,后两句为“下句”。上下句分别由不同的歌人创作,称为连歌。多首连歌由多个歌人创作,称为长连歌。连歌可以加格式(如前句末字与后句首字用同音)和内容(如某句关于季节、某句关于花)上的限制。旋头歌有六句:5、7、7、5、7、7音。片歌有三句:5、7、7音。
俳句: 日本古典短诗,由17字音组成,原称俳谐(诽谐)。日本最早的俳句出现于《古今和歌集》(收有“俳谐歌”58首),至江户时代(1600年-1867年)则有从“俳谐连歌”产生的俳句、连句、俳文等。
俳句是一种有特定格式的诗歌。俳句的创作必须遵循两个基本规则:
- 俳句由五、七、五三行十七个日文字母组成
- 俳句中必定要有一个季语。所谓季语是指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节用语。在季语中除“夏季的骤雨”、“雪”等表现气候的用语外,还有像“樱花”、“蝉”等动物、植物名称。另外,如“压岁钱”、“阳春面”这样的风俗习惯也多有应用。这些“季语”通常带着现代日本人民对于幼年时代或故乡的一种怀念眷恋之情。
松尾芭蕉: 1686年,创作了蛙的发句:
古池や蛙飞びこむ水の音(ふるいけや かはづとびこむ みずのおと) ‘蛙合’
闲寂古池旁,青蛙跃入池中央,扑通一声响
奥之细道是日本俳谐师松尾芭蕉所著之纪行书。于元禄15年(1702年)印行,是松尾芭蕉的最有名的代表作。 书中记述松尾芭蕉与弟子河合曾良于元禄2年(1689年)从江户(东京)出发,游历东北、北陆至大垣(岐阜县)为止的见闻,与沿途有感而发撰写的俳句。
一片静寂中,蝉鸣声声透岩石
与谢芜村:本姓谷口,别号夜半亭(二世),画名谢长庚、春星等。生于摄津国毛马村。少年时代即爱好艺术。20岁前后丧失家产,漂泊至江户,拜师学习俳谐,寄寓于芭蕉传人早野巴人的夜半亭,为江户俳坛所瞩目。以后10年间游历各地,致力学画。后名声大震。1757年成家,恢复俳谐创作。1766年与其他俳句作者成立“三果社”,提倡俳句的新风格。1767年继承夜半亭俳号,发展成为一代宗匠。
他提倡“离俗论”,反对耽于私情、沾染庸俗风气的俳谐,致力于“回到芭蕉去”。但他的“离俗”意图导致脱离现实和沉溺于古典的倾向,缺乏芭蕉的人民性和现实性。
同时他也是一位有趣的画家,与中国古代的悲怆文人相比,岛国文人画起画来总有一种呆萌的感觉。




小林一茶:(1763年-1827年),日本著名俳句诗人。本名弥太郎,生于信浓国水内郡柏原村(今长野县上水内郡信浓町柏原)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十五岁即开始学习俳谐。有着自己鲜明的风格。25岁时拜葛饰派俳谐诗人二六庵竹阿为师,二六庵死后,承继师门,号称二六庵菊明。29岁时,改号为俳谐寺一茶。次年起在京都、中国、九州和四国等地流浪。
芭蕉的句重“闲寂”的审美情趣,一茶则立于于生活,扎根于现实,贯穿“真实”的美学精神。
特点:滑稽、讽刺、慈爱



·通俗小说·
井原西鹤: (假名标记:いはら さいかく、本名平山藤五(ひらやま とうご),1642年(宽永19年) - 1693年9月9日(元禄6年8月10日)),别号是鹤永、二万翁,晩年所用的名号西鹏[注 1] 。井原西鹤是江户时代的浮世草子·人形净瑠璃的作者以及俳人(俳句诗人)。井原西鹤独创了文学体裁“浮世草子”,从而促使町人文学的诞生,被誉为“日本近代文学大师”。
1682年,井原西鹤的师尊西山尊因逝世,当时社会因为幕府五代将军德川纲吉提倡节俭导致了资本社会停滞不前,俳句也随着衰落,部分诗人转而学习松尾芭蕉,社会上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蕉风”潮流,受此影响,于是他潜心创作小说。
从他在1682年(天和2年)写作‘好色一代男’起,他这种雅俗折衷的文体被人归类为所谓的浮世草子,在此一领域中留下了许多名作。西鹤的浮世草子可以分为“町人物”“好色物”“武家物”“杂话物”等几种。
西鹤的文体非常简洁,常被认为不容易理解,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追求简洁无赘字的俳谐所造成的影响。也有人指出,要理解其困难的作品,前提是本身必须是拥有知识与好奇心的成熟读者。
其小说《好色一代男》仿效前辈紫式部的《源氏物语》而作,真切表现了浮世世态和人间爱欲。他独创了文学体裁“浮世草子”,从而促使町人文学的诞生,被誉为“日本近代文学大师”。

主要是追求自由、肯定任性,而不是纯粹的色情。 式亭三马: 当过书店学徒,卖过药品、化妆品和旧书。经商之余从事创作。1794年发表《天道浮世出星操》等作品。他主张继承小说传统,反对写复仇故事。为了迎合市民趣味,也写过几本表现男女私情的小说。
19世纪初开始创作滑稽小说,代表作有《浮世澡堂》、《浮世理发馆》以及《四十八种怪癖》、《古今百愚》等多部,为世人所注意。他强调写实,反对在作品中说理和空谈,也不搜胜猎奇,而往往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普通小人物的描写,反映世态炎凉,揭露人们精神上的弱点,让读者含着苦笑,看到封建社会行将崩溃的不可挽回的趋势。他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心理描写逼真,语言富于特色。 曲亭马琴: (1767年7月4日-1848年12月1日)是一位日本作家,本名为泷泽兴邦(たきざわ おきくに),“曲亭马琴”为其使用的许多笔名当中的其中一个,出生于日本江户(今东京)。
曲亭马琴在家中排行第五,九岁时丧父。24岁时成为剧作者,在其著作中《南总里见八犬传》最为著名,自1814年写起、1842年完成,共花了28年才完成此书。


·近代小说·
由二叶亭四迷的《浮云》和森鸥外的《舞姬》揭开了序幕。
北村透谷、樋口一叶、泉镜花推进了近代日本浪漫主义小说
引进法国左拉的自然主义理论。田山花袋的棉被——日本自然主义第一作;德田秋声《霉》成为了“私小说”的先驱——私小说即遵循自然主义的创作原则,脱离时代和社会生活,孤立地描写个人身边的琐事和心理活动,直接坦白自己的矛盾和丑恶。
正宗百鸟《微光》
岛崎藤村《破戒》
夏目漱石《我是猫》,日本的鲁迅
芥川龙之介兼容东西方两种文化,感性与理性相济:揭示人在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和相克中所流露的不安定心绪,同时对人的自私心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情况下,将矛盾的并存绝对化,来展现自己的观念世界,达到以冷眼旁观的利己主义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