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如蝴蝶
我的高中同桌是个很有趣的女生。她家里特别有钱,总是大把大把的花,买各种稀奇古怪的衣服和饰品,送朋友的礼物也必须是三位数加的。她爱开玩笑,嘻嘻哈哈的,但从不写作业,一旦忧郁起来就一定要趴在桌上睡大觉,让我在老师快来的时候戳醒她。
她有一天聊天的时候跟我说,她想要活到五十岁的时候就去自杀,并且在死前给她喜欢的男生寄一封信。
现在看起来虽然有些幼稚,但颇有几分英雄主义的浪漫。当时我真的有认真考虑这个问题。
她十分惧怕老去,想到有一天眼睛也花了,耳朵也听不到,只能靠人推着走,人生就变得毫无意义。她只想活在最灿烂的年纪,做完一切想做的事,然后就去死。
她说在国外流行一种安乐死的方法,就说一些人签好合同,坐在一辆“死亡过山车”上,以巨大的速度坠落,使心脏破裂而死。据说这个过程没有痛苦,就像打了一针一样。她说如果她出国了,就选择这样的死法。
但她现在出国了,在英国却过得有声有色的,学会了画精致的妆,经常发一些逛街和美食的照片在朋友圈,前几天还约我回国后一起吃饭,完全没有自杀的意思。
所以我想那或许只是一时的,在高考压力下的一种释放吧。过去了那一段时间,有谁不想好好的活着,好好的吃,好好的睡,享受这个世界呢?喜欢的人不喜欢你,大不了换个人喜欢,被偷了几千块,大不了一句千金散尽还复来,但在死亡面前,哪怕苟且偷生也情愿,真正能坦然的谈笑风生的又有多少?
但就像我说的,关于她说的“英勇决定”,我是有很认真的考虑的。倒不是考虑对于她这样变化无常、今天说了明天说不定就忘了的人来说这个问题够不够严肃,而是考虑自己。
对我而说,我是一个胆子很小的人,尤其是面对这样的抉择,更是进退困难、犹疑不定。怕的另一方面是贪生,其实人是很难被打败的,哪怕经历了世间所有艰难困苦的人,给他三天的世间快乐,他便会在余生满怀了一种期待,哪怕期待是徒然无果的。
记得漫画家夏达说她这辈子最怕的事就是死。人何尝不愿仅活在盛夏最灿烂的七天,如蝴蝶一般展开最年轻漂亮的羽翼,品尝最香的花蜜,在和沐的风里永远不知冬天的寒冷。但或许也是因为经历过的苦,才让这甜显得更加甜吧,甜的舍不得失去,甜的都让人心疼了。
法国诗人保尔•福尔曾写了一首关于幸福的诗歌,他说“幸福在草地上。快去那儿,快去那儿。它要溜了。”幸福的转瞬即逝,痛苦的十有八九,让人倍感人生艰辛。年轻易逝,转眼间老之将至,还没有过够那样繁花似锦的日子,生活就劈头盖脸的扑面而来。徒然兴叹之间,人们就希望自己只活在那盛夏最灿烂的七天里,没有痛苦,然后在最快乐的时候死去,就很好。
但是,我在想,年轻自然好,但年老就只能徒然兴叹吗?盛夏固然美丽,但寒冬就毫无期许么?
诚然,我们是不能在痛苦中品尝快乐的,人类自有趋利避害的本能,需要外界的攻击就想把自己保护起来,生命中的风雪,说美感,显得牵强,但是却也似乎不是毫无用处的。一则没有雨雪,阳光的美丽就会逊减大半,二则,无法避免,平静安然的释怀或许也能使自己更加自信,未尝不能胜于轰轰烈烈的激情和快乐。
我还记得很清楚的一件事,就是在我上小学的时候,随爸妈一起去北京玩。我有个在任何地方,看到卖书的商店,就兴奋不已的癖好。所以在候车大厅等车的间隙,我就跑去卖书的超市玩。
当时看到一本书,至今还印象特别深。名字大概叫“蝴蝶坠落”之类的,是个美国作家写的,封皮是酷炫的黑色系,上面有两个人像的剪影,正中央画着一个血红色的蝴蝶。
我好奇的打开书,大概翻看了一下,是一对男女相爱的故事,但为何是“坠落”呢?我直奔结尾,发现最终男主竟然在一次交欢后把女主杀了,并且随后自杀,他在最后一段说:“爱情既然终将激情消退,甚至离别,我不敢想象,那我宁愿就在这最好的时候死去。”
当时看完心里很难过,我就想为什么说爱情终将消退?电视里演的不都是轰轰烈烈潇潇洒洒,直到终老吗?
我在微博上关注的一个人,她说,自己也不希望能活到七八十岁,只求在有生之年享受全然的快乐。她用的是“不希望”,也不是“不指望”或者“不奢求”,她是有主观色彩的。是主动地放弃的那一方。我想她是希望做一只蝴蝶的,只活在夏天最灿烂的七天,这是一种自愿的意愿。
但她还没有活到七八十岁,老公出轨了,她特别痛苦,每天更新微博咒骂着,显然,她连生命最灿烂的那七天也体会不到了。所以你看,生活它就是这样子啊。不可能永远灿烂下去,哪怕你有多希望,哪怕你有再大的勇气,甚至愿意以自杀相换,都也无济于事的。就像古人对于大自然的崇拜,就像基督教对于耶稣掌控的命运的敬仰,人们没法完全自主的转动齿轮运转,冬天会来的,就像春天也会来一样。
所以,那只是一种奢望吧,奢望着生命只停留在最最灿烂的时候,但其实,甚至在那最最灿烂的时候,也埋着苦涩的阴影的,因为光与暗总是对立的,却更是不能分割,互相包含的,不能平衡的,不可以绝对的。
其实说的简单点,你什么时候吃的最香?那肯定是饿的时候。但饥饿,显然是一种苦。但却使你的粗茶淡饭变得“不平淡”。
但当你饱腹而归的时候,苦就又来了,花了这么多钱,下顿饭吃什么啊?就是这样。
我想我愿意如蝴蝶活在夏天最灿烂的七天里吗,自然是愿意的。但一个“只”字,就显得有几分绝望而冲动。似乎有种失恋的小姑娘站在楼顶大哭的誓死相逼。我想人生中,甜的时候是少的,苦的时候是多的,甜对我来说就像是脆弱的泡沫,那么美丽,却一不小心就戳破了。我变得患得患失,面对快乐变得诚惶诚恐,快乐来临时难以置信。但面对快乐,也是感恩的。
我想,快乐太短暂了,面对幸福,我既得小心翼翼,又有着像是借了别人什么东西的心理,总要还回去的。
一天都显得长,大概一分钟,一秒钟,它游移不定,像水中沙,耳旁飘过的一阵清香,但是,有了那一刻便有了在漫长黑夜里等待的勇气,无关乎它的长短。七天,已经很好了。
所以我想,我是知足的,快乐是绝不会以东西的多少而衡量的,相较而言,它更是一种难以捉摸的心灵感受。家缠万贯的富二代可能空虚寂寞冷,平凡人家的小两口吃着馒头都可以笑得很开心,这种东西大家也都司空见惯了,是真实发生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真的很想说:“我愿意如蝴蝶,只活在夏天最灿烂的七天。”但我真的做不到,我没有那种非黑既白的“英雄主义”,下不去笔,我便放弃了。
既然如此,比在灯火绚烂处去死,为何不在灯火阑珊处品尝孤独,主动寻找下一个绚烂呢?
曾经有感而发写过一句话,想用在这里刚好合适吧:“不奢望最好的幸运,也不愿意透顶的霉运。只想活在中间,这样就刚刚好。”
她有一天聊天的时候跟我说,她想要活到五十岁的时候就去自杀,并且在死前给她喜欢的男生寄一封信。
现在看起来虽然有些幼稚,但颇有几分英雄主义的浪漫。当时我真的有认真考虑这个问题。
她十分惧怕老去,想到有一天眼睛也花了,耳朵也听不到,只能靠人推着走,人生就变得毫无意义。她只想活在最灿烂的年纪,做完一切想做的事,然后就去死。
她说在国外流行一种安乐死的方法,就说一些人签好合同,坐在一辆“死亡过山车”上,以巨大的速度坠落,使心脏破裂而死。据说这个过程没有痛苦,就像打了一针一样。她说如果她出国了,就选择这样的死法。
但她现在出国了,在英国却过得有声有色的,学会了画精致的妆,经常发一些逛街和美食的照片在朋友圈,前几天还约我回国后一起吃饭,完全没有自杀的意思。
所以我想那或许只是一时的,在高考压力下的一种释放吧。过去了那一段时间,有谁不想好好的活着,好好的吃,好好的睡,享受这个世界呢?喜欢的人不喜欢你,大不了换个人喜欢,被偷了几千块,大不了一句千金散尽还复来,但在死亡面前,哪怕苟且偷生也情愿,真正能坦然的谈笑风生的又有多少?
但就像我说的,关于她说的“英勇决定”,我是有很认真的考虑的。倒不是考虑对于她这样变化无常、今天说了明天说不定就忘了的人来说这个问题够不够严肃,而是考虑自己。
对我而说,我是一个胆子很小的人,尤其是面对这样的抉择,更是进退困难、犹疑不定。怕的另一方面是贪生,其实人是很难被打败的,哪怕经历了世间所有艰难困苦的人,给他三天的世间快乐,他便会在余生满怀了一种期待,哪怕期待是徒然无果的。
记得漫画家夏达说她这辈子最怕的事就是死。人何尝不愿仅活在盛夏最灿烂的七天,如蝴蝶一般展开最年轻漂亮的羽翼,品尝最香的花蜜,在和沐的风里永远不知冬天的寒冷。但或许也是因为经历过的苦,才让这甜显得更加甜吧,甜的舍不得失去,甜的都让人心疼了。
法国诗人保尔•福尔曾写了一首关于幸福的诗歌,他说“幸福在草地上。快去那儿,快去那儿。它要溜了。”幸福的转瞬即逝,痛苦的十有八九,让人倍感人生艰辛。年轻易逝,转眼间老之将至,还没有过够那样繁花似锦的日子,生活就劈头盖脸的扑面而来。徒然兴叹之间,人们就希望自己只活在那盛夏最灿烂的七天里,没有痛苦,然后在最快乐的时候死去,就很好。
但是,我在想,年轻自然好,但年老就只能徒然兴叹吗?盛夏固然美丽,但寒冬就毫无期许么?
诚然,我们是不能在痛苦中品尝快乐的,人类自有趋利避害的本能,需要外界的攻击就想把自己保护起来,生命中的风雪,说美感,显得牵强,但是却也似乎不是毫无用处的。一则没有雨雪,阳光的美丽就会逊减大半,二则,无法避免,平静安然的释怀或许也能使自己更加自信,未尝不能胜于轰轰烈烈的激情和快乐。
我还记得很清楚的一件事,就是在我上小学的时候,随爸妈一起去北京玩。我有个在任何地方,看到卖书的商店,就兴奋不已的癖好。所以在候车大厅等车的间隙,我就跑去卖书的超市玩。
当时看到一本书,至今还印象特别深。名字大概叫“蝴蝶坠落”之类的,是个美国作家写的,封皮是酷炫的黑色系,上面有两个人像的剪影,正中央画着一个血红色的蝴蝶。
我好奇的打开书,大概翻看了一下,是一对男女相爱的故事,但为何是“坠落”呢?我直奔结尾,发现最终男主竟然在一次交欢后把女主杀了,并且随后自杀,他在最后一段说:“爱情既然终将激情消退,甚至离别,我不敢想象,那我宁愿就在这最好的时候死去。”
当时看完心里很难过,我就想为什么说爱情终将消退?电视里演的不都是轰轰烈烈潇潇洒洒,直到终老吗?
我在微博上关注的一个人,她说,自己也不希望能活到七八十岁,只求在有生之年享受全然的快乐。她用的是“不希望”,也不是“不指望”或者“不奢求”,她是有主观色彩的。是主动地放弃的那一方。我想她是希望做一只蝴蝶的,只活在夏天最灿烂的七天,这是一种自愿的意愿。
但她还没有活到七八十岁,老公出轨了,她特别痛苦,每天更新微博咒骂着,显然,她连生命最灿烂的那七天也体会不到了。所以你看,生活它就是这样子啊。不可能永远灿烂下去,哪怕你有多希望,哪怕你有再大的勇气,甚至愿意以自杀相换,都也无济于事的。就像古人对于大自然的崇拜,就像基督教对于耶稣掌控的命运的敬仰,人们没法完全自主的转动齿轮运转,冬天会来的,就像春天也会来一样。
所以,那只是一种奢望吧,奢望着生命只停留在最最灿烂的时候,但其实,甚至在那最最灿烂的时候,也埋着苦涩的阴影的,因为光与暗总是对立的,却更是不能分割,互相包含的,不能平衡的,不可以绝对的。
其实说的简单点,你什么时候吃的最香?那肯定是饿的时候。但饥饿,显然是一种苦。但却使你的粗茶淡饭变得“不平淡”。
但当你饱腹而归的时候,苦就又来了,花了这么多钱,下顿饭吃什么啊?就是这样。
我想我愿意如蝴蝶活在夏天最灿烂的七天里吗,自然是愿意的。但一个“只”字,就显得有几分绝望而冲动。似乎有种失恋的小姑娘站在楼顶大哭的誓死相逼。我想人生中,甜的时候是少的,苦的时候是多的,甜对我来说就像是脆弱的泡沫,那么美丽,却一不小心就戳破了。我变得患得患失,面对快乐变得诚惶诚恐,快乐来临时难以置信。但面对快乐,也是感恩的。
我想,快乐太短暂了,面对幸福,我既得小心翼翼,又有着像是借了别人什么东西的心理,总要还回去的。
一天都显得长,大概一分钟,一秒钟,它游移不定,像水中沙,耳旁飘过的一阵清香,但是,有了那一刻便有了在漫长黑夜里等待的勇气,无关乎它的长短。七天,已经很好了。
所以我想,我是知足的,快乐是绝不会以东西的多少而衡量的,相较而言,它更是一种难以捉摸的心灵感受。家缠万贯的富二代可能空虚寂寞冷,平凡人家的小两口吃着馒头都可以笑得很开心,这种东西大家也都司空见惯了,是真实发生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真的很想说:“我愿意如蝴蝶,只活在夏天最灿烂的七天。”但我真的做不到,我没有那种非黑既白的“英雄主义”,下不去笔,我便放弃了。
既然如此,比在灯火绚烂处去死,为何不在灯火阑珊处品尝孤独,主动寻找下一个绚烂呢?
曾经有感而发写过一句话,想用在这里刚好合适吧:“不奢望最好的幸运,也不愿意透顶的霉运。只想活在中间,这样就刚刚好。”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