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两本对我做妈妈有影响的书
Q:能推荐些书,适合我看的么? A:了解下来,这个妈妈在沪上高校工作,孩子调教的很好(所以你们看,越是谦虚爱学习的妈妈,教的小孩也越棒!),所以聊到后来,推荐书变成了对各类成人杂书心得的打发时间聊,什么经济类的、八卦类的、文史类的,就没一个正经育儿类的,可是这种状态真的打心眼儿里觉得好啊,孩子们看孩子们的,大人看大人的,自己管好自己,这样的相处是有多自在啊! 不过抛开荐书,作为一个资深老豆瓣,我来说两本对我做妈妈很有影响的书。

这是一个日本老头叫松田道雄写的《育儿百科》,这年头敢叫育儿百科的也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豆瓣点评是“一本从‘婴儿诞生前’一直写到‘孩子上小学’为止的综合性普及读物”。你看,是普及读物,说到专业性这点其实是被豆瓣诟病的,里面有很多老旧的观点,比如六个月前就添加果汁啦、喂糖水啦、加辅食啦,那根本就是篱笆上新手妈妈和婆婆大战的导火索啊;至于母乳不够了那就加点奶粉,分分钟又是母乳喂养的大忌。但依然止不住我对它的喜爱,因为比起冷冰冰的专业知识,这本书显得很有人情味。从翻开书的开头,就充满了鼓励:

话说,“养”孩子和“育”孩子,那真是妈妈史上艰苦卓绝的两大工程啊!我们当妈的、或者说做人,其实都差不多的,“道理我懂了”是一回事,可是“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啊”的打脸时刻在发生,然后就开始怀疑自己,充满沮丧,自暴自弃。这老头就一直跟你说:“没关系的,母乳不够,那就加顿奶粉,只是喂养方式不同,关键妈妈要放松心情啊”;“孩子精神好,就不必太在意米饭吃多少,让孩子出门多动动就好了”;“不用看儿童发育指标,那个就好比让100个孩子排队取当中排第50个的数字来的而已啦”;“不用老是看孩子大便绿不绿,妈妈的爱不是从大便里看出来的”;“爱哭感情脆弱的孩子,只要能高兴的活下去就可以了,人生并不是集体旅行啊”…… 不要紧啊不要紧!你以为真的不要紧么?我生我家大宝以后,实际上每天都紧张死了,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母乳不够的时候翻遍了各大论坛,吃遍了发奶秘方,若是孩子有个伤风咳嗽那是连觉也要睡不着的。老头的书这个时候就翻出来看看,听他说说不要紧,只是为了让自己紧绷的神经松一松,该去的医院还是一次不落。可是等到生二宝以后,我就彻底跑开了所有的养育指南,自己化身松田老头,“这个不要紧……”、“那个问题也不大……”,人一旦不纠结了,育儿就变成一桩非常享受的时光,哪怕什么也不做,只是跟着孩子在地毯上滚来滚去也好开心。 所以到现在,即便我家大宝已经上小学了,小宝是彻底跟着感觉养了,这本书依然不舍得扔掉。现在自己写亲子公号了,我打算把这随和亲切的老头做我的榜样,尽量不拿理论吓唬人,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的过程,做不到也没关系。这世上,有的孩子长成了松树,有的孩子长成了柳树,有些孩子哪怕长成了歪脖子树,也不要紧,妈妈还是会用盆景的角度欣赏。 第二本甚至都算不上是一部完整的书,它被当做一段附录插在另一本书后面,《你叫小木耳》,写的人叫谢烨,是顾城的妻子。是的,就是写“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来寻找光明”的那个大诗人顾城。顾城的世界容不下第二个男性,谢烨没有办法只能把小木耳寄养在邻居一个澳洲家庭,全书用第二人称写就,写与孩子的日常玩耍、对话,白描一样的写法,没有任何抒情、也没有抱怨,就是今天来看你,跟你说了些什么,你去玩回来又说了些什么,流水一样的日子,可每一句都透着妈妈和孩子分开的思念。这篇日记一样的书被谢烨有意插在了另一本书的后面,另一本叫《英子》,英子是谢烨和顾城住在激流岛上时顾城的恋人…… 是的,有些人把日子过成了方的,也有些人把日子过成了圆的,谢烨还是个上海人呢,是地域帖中传说的精明势利的上海女子,可是爱上了太有才华而偏执的顾城。每一个孩子不在身边的妈妈的思念痛苦蚀骨。我相信谢烨也是因此有了心理变化,想要选择跟孩子在一起,这也导致后来发生了那起震惊的事件。然而还有一件令人伤心的事,我们的小木耳不会中文!爸爸那些读来心情澎湃的诗,妈妈这本令人哀伤的遗书,都跟他没有半毛钱关系!我有一度把澳洲的激流岛作为人生必去的一个点之一。 之后,“在一起”成为了我家庭观念里很重要的一件事,我开始对人生的排序重新调整,我认为有很多事情可以等一等再做,但是孩子的长大是等不及的。我开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个人外出娱乐活动,走到哪里都尽量把娃带到哪里,变成了朋友眼里无趣的,不爱社交的黄脸婆也没那么在乎了。在去年我们家发生了一件很重大的变化,爸爸要工作调动去异地。我几乎以决绝的姿态摊牌:“孩子们还小,他们不能跟爸爸生活在电话里,这是我不能接受的。”最终谈判的结果是,举家一起北上。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尤其是经济上。但孩子们每天都可以看到爸爸,跟他说说每一天发生的有的没的,晚上是爸爸带着两个男孩子一起洗澡,于我,已经心满意足。 最后,没有第三本。在我习惯的“首先、其次、最后”的三段论里,只有这两本,可见它们对我的影响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