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场协会建议:广州咪表泊位应保留可设阶梯式收费
4月1日,广州市决定暂停咪表泊位收费,然而后续配套措施却是迟迟未能出台,广州路内停车何去何从成了最大的疑问,路内停车乱象不断。昨天上午,广州市停车场协会对外发布一份调研报告———《道路停车如何适应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需要》,报告细述了对广州市路内停车发展的若干建议,这也是自4月以来,首次有机构针对咪表泊位问题发表看法。据悉,该报告同时递送给广州市人大、政府和政协等部门,主管部门回应,将积极推进此事。
停车场协会认为广州应继续保持路内停车,并从管理机制上去调整咪表泊位未来的方向。
广州应继续探索路内停车模式
“城市道路公共资源被无序占用,直接影响广州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对外形象。”广州市停车场协会副会长潘国璠说。停车场协会在研究了伦敦、纽约、东京、香港等国内外城市关于路内停车的一些成功经验后得出结论,路内停车必须以满足刚性需求为前提,明确区分路内停车服务功能,满足城市停车刚性需求,明确路内停车是短时临时停车,特征是泊位的高周转率。
潘国璠认为,在广州市停车供需矛盾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路内停车是对路外停车的重要补充,尤其是政府办事机构与医院的周边路段。目前广州市有6000个咪表车位,还有内街内巷30000个路内停车泊位,如果全部取消,将给广大车主的出行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广州应继续保留路内停车的停车模式。
咪表泊位收费应收支两条线
报告中阐述,咪表应保留,但管理体制却亟需调整。潘国璠解释说,广州市2001年通过借鉴香港经验,颁布了《广州市城市道路自动收费停车设施使用管理试行办法》,正式确定了咪表企业承包责任制度。报告透露,北上深三地都走上了收支两条线的路子,而深圳模式颇受推崇。2012年前,深圳与广州一样,路内停车采用招投标交由企业经营的管理模式,设备采用咪表,效果不甚理想。从2013年起,深圳市政府果断采取措施,改变路内停车管理模式,依托市交通运输规费征收总站成立道路交通管理事务中心,隶属市交通运输委,由道路交通管理事务中心实施对路内停车管理的具体实施。深圳现行的运营模式是从2014年7月份试行,至2015年1月份正式实施。到目前为止,累计实现财政收入6亿元。
“在撇清咪表公司这块之后,今后的咪表泊位可以实行收支两条线,采取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方式,以避免廉洁风险。”潘国璠说。目前,主管部门已经初步回应协会的报告,希望在半年的时间内人大、政府能够积极出台新的办法。
咪表应按时段阶梯式收费
根据停车场协会的报告,记者发现相比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路内停车价格竟然是最高的。对此,潘国璠认为,由政府主导咪表泊位后,可以明确路内停车泊位的公共属性。路内停车收费不是目的,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道路资源,发挥路内停车泊位的公共属性,满足临时停车需求。当然,为保证路内咪表停车泊位不会被长时间占用,首先必须有合理的停车收费制度,以及分区域、分时段的差别化停车收费标准。
潘国璠建议,广州未来咪表收费可以采取按时段分区域阶梯式收费形式,收费标准可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大城市拉近距离,“从这层面说,首个小时、甚至是前面的时间是可以大幅降低停车费的”,这些都需要通过听证会的法定程序,广泛听取民意,来制定新的路内停车收费标准。
广州未来咪表可采用感应地桩
“目前广州市路内停车管理是多头的、不规范的。”潘国璠说,广州政府应明确和统一路内次干道及各区街道路内停车管理主体,将其统筹在一起。此外,应该充分学习和借鉴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大城市的成功经验,尽快出台相关法规,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实行统一管理。
深圳全市停车泊位数为100万个,路内停车泊位1万个。从业人员200多人(包括后台管理),前线平均每人管理80—100个泊位,从管理效率上大大高于广州每人管理20个泊位的水平。正是因为深圳通过最新的科学手段来规范停车,比如利用视频桩、地感+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建立全市全方位后台监管系统,有效降低了路内停车运营成本和更好地实施了有效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