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别一本心理学科普书靠不靠谱?|心理朋克 No.018
快速判断一本科普书是不是靠谱的两个小窍门。

我们节目开播到现在,已经陆陆续续跟大家介绍了一些电影和图书,有的是直接推荐,有的是节目里或者公众号文章的花絮里间接地提到。
以后随着节目量的积累,草当然会越种越多,可能会逐渐形成一个我们这个节目的书单和影单。而其中比例最大的,应该还是科普书,而且主要是心理学方面的科普书。
所以,我们有必要在这里插播几期节目来聊一聊怎么挑选和阅读科普书的话题。
今天这期节目我们先来聊聊怎么去判断一本科普书靠不靠谱。当然,下面说的只是我个人的粗浅见解,仅供大家参考。对自己的鉴别能力有信心的朋友,完全可以跳过今天这期。
好,下面我们进入正题。
真伪难辨
大家知道,市面上的心理学图书是一个伪科学重灾区。
我去逛书店,经常看到在心理学那个书柜上,紧挨着摆在一起卖的书在科学严谨上有天壤之别。看它们的封面、装帧什么的,档次都差不多,看腰封上也都有一堆名人和媒体推荐,那我们怎么样去鉴别它们呢?
我觉得,最简单、最容易操作的方法就是综合看两个东西:
- 看作者与学术圈之间的距离;
- 看参考文献的密集程度。
我们挨个来说。
离学术圈越近越靠谱
第一,看作者与学术圈之间的距离。
作者离学术圈越近,写出来的书越靠谱。这条经验,虽然有点儿以出身论英雄的意思,很简单粗暴,但其实例外很少。
这是因为,如今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靠谱的科学新知都是在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实验室里研究出来的。
在大学老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员组成的这个学术圈里,有一整套严格的规范去约束研究成果的可靠程度。虽然这套规范缺陷也还很多,但至少目前来看,是我们能找到的规范里最靠谱的。
所以,绝大多数时候,作品的靠谱程度与作者跟学术圈的接近程度挂钩。
如果我们拿太阳系这样的恒星系统做个比喻,那么科普书的作者就有三类,他们分别是:
- 恒星级作者;
- 行星级作者;
- 宇宙尘埃级作者。
他们在靠谱程度上依次递减。
恒星级作者
第一类,恒星级作者。他们自己就是太阳,是光和热的产生者。这指的是大学里那些做研究的一线学者。
既然是学术圈内部的自己人,那么一旦他们出手写科普书,敢拿出来向我们传播的,一般也都是被学术圈这套规范验证过的知识,在靠谱程度上当然是最有保障的。

我们还是要相信,大学老师,尤其是牛逼大学的老师,还是爱惜自己的羽毛的。
行星级作者
再来说第二类,行星级作者。他们围绕在太阳身边,接受太阳的光和热。这指的是那些专业从事科学写作的作家。
虽然不是科学家,但他们很善于吸收学术圈的研究成果,然后转化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普及读物。

这种靠写科普书吃饭的作家在国内好像还比较少见,在美国人数比较多,比如美国有一个叫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科学作家就是其中的典型,他写的《异类》啊,《引爆点》啊,在全世界都非常畅销,在国内的影响也非常大。
科学作家有很多是长年报道科研新知的记者出身,文笔一般都比那些整天埋头做实验的学者要好得多,写的东西可读性往往特别强。像格拉德威尔的书,你就能像看武侠小说一样一口气读完。
但是他们的靠谱程度,跟恒星级的一线学者相比,可能就要差一些了。
实例:恒星级作者 v.s. 行星级作者

举个例子,我现在手里有两本讲历史上有名的心理学实验的书,内容上有重叠,正好可以做个对比。左手这本叫《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右手这本叫做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我们来看作者的身份。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作者叫罗杰·霍克,是美国一个叫做门多西诺学院的心理学和性学教授,尽管他工作的这个地方是个美国十八线大学,但至少人家是个正儿八经的心理学教授,在身份上算是「恒星级作者」。

而另外这一本《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呢,它的作者叫做劳伦·斯莱特。她是心理咨询师出身,写这本书的时候已经转行专职从事写作,所以她的身份是「行星级作者」。
那么这两本书,哪一本更靠谱呢?
还就真的是前面那一本《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更靠谱一点。
这本《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在国内很多心理学课堂上,都被老师推荐给学生去当作心理学入门书来读。而后面那本《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它里面用了很多小说笔法,读起来是非常引人入胜,但它的科学严谨性也的确是受到过很多批评的。
为什么行星级作者差口气
为什么这些科学作家在科学的靠谱程度上一般都比不上一线学者呢?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毕竟离学术圈的核心有一定距离,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跟一线学者相比,总要逊色一点。
这就难免要出错。

举个例子,国内写得最好的量子力学科普书,叫《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作者曹天元就是一位物理学术圈外人士。
这本书写得极其生动,靠谱程度上绝大部分也没有问题。但是当年我把这本书的一些章节拿给读理论物理博士的朋友看,他还是能随手挑出一两个硬伤来。

再比如,国内有一个经常用进化心理学来解读男女关系的情感作家,叫Ayawawa,她的作品里引用了不少正儿八经的研究成果,但她对这些研究成果的理解有时候会出现严重偏差。
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会出现一些偏差,这是第一个原因。
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有一些科学作家,他们很懂得市场想要什么,读者想要听什么样的故事,就会为照顾读者的口味而牺牲一点知识的严谨性。比如说,他们很喜欢把本来相当复杂的科学原理简化成一句格言、一句口号。

像现在谁都知道的什么「1万小时天才理论」,这个东西就不是学者的说法,而是由格拉德威尔这样的科学作家提出来的,其实是不太严谨的。
宇宙尘埃级作者
说完了行星级的科学作家,接下来我们再看处在鄙视链末尾的「宇宙尘埃级作者」,他们远离太阳系中心,与太阳的光和热绝缘。

他们输出的是一些完全没有科学根据的个人见解,比如武志红的《巨婴国》。
有点可悲的是,在心理学这个行当里,正儿八经的科普书在销量上很少能跟这些「大师」写的书相比。
这种书,我们就算想读,也别把它们当成科普书来读,它们与科学无关。
如何鉴别行星级和宇宙尘埃级作者
但问题来了:
同样是没有大学和研究所的头衔,我们如何确定一位作者是相对来说比较靠谱的「行星级作者」,还是完全不靠谱的「宇宙尘埃级作者」呢?
况且,有时候那些有大学教授头衔的学者也难免头脑发昏写出不太靠谱的东西来。
参考文献密度
这时候,我们就得考察前面提到的第二个因素了。方法是,快速浏览一下书的内容,看书里参考文献的密集程度。
也就是看:
为了论证一个观点,作者是不是引用了足够丰富的参考文献。
这里说的文献主要指的是论文。
心理学早就已经是一门实证科学,稍微靠谱一点儿的结论都是做实验做出来的,哪怕你发现前人的数据不靠谱,那也是用更精确的实验数据来反驳。
而这些数据,99%以上,都是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出来的。
要靠谱地论证一个观点,免不了大量引用论文。这一点,就算是面向大众的科普书,也必不可少。
所以,当你快速翻了一下武志红老师的《巨婴国》,发现里面几乎没有任何一篇参考文献之后,就应该意识到,虽然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很毁三观、很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但在科学严谨性上,它跟我那些分析《进击的巨人》剧情走向的一本道文章没有本质区别。
小结
总结一下今天说的内容:
我们拿到一本科普书之后,先看作者,看是不是学术圈内人士,再看内容,看是不是有足够的参考文献支持。
就我自己的阅读经验来说,这两个方法虽然难免有误伤,但在大多数时候还是能帮我们快速判断书的成色。
文|魏知超
编辑配图|王晓微
文中涉及的八卦:
1. 国内科学作家
国内的专业科学作家的队伍正在壮大中。比如我很钦佩的科学写作者万维钢老师和汪洁老师近几年都从业余写作转向全职写作了。
真希望我这个「一本道作家」将来也可以转向全职写作。
2. 国内出版科普书的参考文献
由于国内的书籍利润太低,出版社为了节省纸张成本,经常会把书后附的参考文献删除。
有些图书,英文原版附了好几十页的参考文献,变成中文版之后就消失不见了。所以我们最好还是通过翻阅正文去看书里的参考文献料够不够足。
一点私货,无缝自打脸,推荐一本宇宙尘埃级作者——我——2020年出版的新书:
-
洗澡不出热水啊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5 18:48:51
-
what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14 20:58:09
-
豆友77656232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19 16:33:37
-
蔡祚晟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30 17:49:00
-
小千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18 07:39:01
-
九个小玖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07 07:07:29
-
豆友177550296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01 21:04:00
-
爱吐泡泡的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8-05 12:56:49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7-27 23:16:01
-
Kala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6-04 22:43:55
-
madwom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21 00:02:40
-
派熊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16 13:01:27
-
刷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15 19:04:44
-
人参酒局须对撸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15 00:11:57
-
晴蘭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14 22:22:30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12 21:53:43
-
Véra知彼不知己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12 20:03:55
-
北方以北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12 18:22:20
-
沙夏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12 13:09:50
-
godric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12 12:17:46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10 19: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