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根本不在讲“女权”
文/江欲行
目前我看到的所有关于《摔跤吧!爸爸》(《Dangal》)这部电影的相关推送与影评,要么在说主演阿米尔汗多么敬业,为了演戏先吃成大胖子再瘦成肌肉帅哥,要么打着“女权”这个大大的标签,高调地搬出《真相访谈》。
先说一堆印度针对女性的社会问题:杀女婴、儿童性侵、童婚、家庭暴力等等。最后把这部女主角从一名乡下小妞成长为世界冠军的影片扯上“女权”的名头,可谓瞒天过海。
这一套宣传手段行云流水,观众很容易被误导。
但实际上,那些出现在《真相访谈》中的社会问题,电影里压根就没影。稍微沾点边的“童婚”,也只是起到让女主角认真训练的作用。训练总比洗衣服做饭生孩子要强。
总体而言,《摔跤吧!爸爸》和《三傻大闹宝莱坞》的套路大致雷同,思路比较直线,正如“严肃八卦”所说的:“本片剧情没有太大悬念,知道些剧情也不影响观影。”搭配着幽默、轻快、燃和煽情的歌曲,让所谓的跌宕起伏完全按照观众的预期进行,于是就产生了一种大快人心的强烈共鸣,赚足了众多女性观众的眼泪。
可实际上电影将印度的性别问题进行了十足的弱化,弱到叫人以为一块国际赛事的金牌、一个成功的个案就可以推翻根深蒂固的歧视与迫害。别忘了吉塔获得的是2010年英联邦运动会金牌,可都2017年了,原本有的问题都还有呢。
不信?
你去搜一下《摔跤吧!爸爸》的百科,角色介绍中所有的女性角色分别是:马哈维亚的妻子、马哈维亚的女儿、马哈维亚的女儿。
我并非想全盘否认这部片子,阿米尔汗作为我个人很喜欢的一名演员,他对印度社会做出的贡献让我感到敬佩。《摔跤吧!爸爸》在制作各方面都很有诚意,可算作一部质量上乘的励志片。
电影广告商为了票房极力鼓吹“女权主义”的噱头,一些网站上的影评人为了博得眼球则大肆宣扬“剥夺童年”的论调,鼓吹也好,抨击也罢,每一方都出于各自获利的角度,摆出某种刻意的姿态。坦白讲,最初我也是因为影片中女性地位的原因才对它感兴趣的。但除开这些外部因素,我单纯从观影体验出发,看到更多的其实是父亲对女儿的爱与期待。
吉塔在悉尼一次次被首轮淘汰而失利时,爸爸马哈维亚的眼神,让我想起了妈妈说过的一段往事。
在外公去世许多年后,妈妈才提起她们姐妹二人小的时候,外公一直对身为长女的她抱有很大的期待,认为这个女儿足够聪明,能够考上大学,成为他们家的第一个大学生。可到了考试的时候,年少无知的妈妈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个机会是多么宝贵,还迷迷糊糊地在考场里睡了一觉。后来,外公没有骂她,更没有打她,只是很复杂地看了她一眼。这个眼神,叫她愧疚了一辈子。
眼神里没有“你真没用”的指责,也没有“谁让你不听我话”的埋怨,只是叫人看了便知道,这人曾经对你有过期待,只不过,现在落空了。
所谓“重男轻女”,我认为应该是:只因性别原因便去轻视女性,贬低与否认她们的能力。
马哈维亚身处于印度的小村庄,当地人还处于“女儿=赔钱货”的思想状态中。虽然谁也无法说清楚,为什么女孩生来就该去做家务,要在很小的年纪出嫁,但周围都是这个样子的,女孩子除了嫁人生孩子之外无路可走了。
马哈维亚自然不会将期待放在已经被社会判断为“无路可走”的人身上,直到在他以为与梦想之间已经隔了一道无可逾越的天堑时,现实却告诉他,跨越鸿沟的桥梁早就出现在他身边了,只不过先前被偏见阻碍,没能早早发现。
他看到了两个女儿身上有着与他当年不遑多让的摔跤天赋,那条横亘在心头多年,未竟的梦想之路,终于看到了延续的希望,有人能替他让印度的国歌奏响在异国的赛场之上,让印度的国旗升到赛场最高的地方受人瞻仰。
“期待”当然不是爱的唯一方式。二女儿巴比塔出生后,马哈维亚说,不是女儿不好,他也很爱吉塔和巴比塔,只是女儿没法实现他的梦想。
所以没有期待的时候,马哈维亚会送女儿们去上学,会把甜点分给女儿们吃,会希望她们平安顺利地长大,到了适婚年龄之后努力去为女儿们凑够一份体面的嫁妆,但不会再有更多了。马哈维亚的爱是不甘心让女儿的天赋沦为平庸,他以强硬的姿态,将她们拉上了一条没有人走过的充满艰辛与坎坷的路。
正如吉塔和巴比塔厌恶父亲的独裁,我也对妈妈“无理取闹”的教育方式深恶痛绝。她半点也没有承袭外公温良宽厚的性子,反而相当的泼辣与蛮横。如今一身霸道无处施展,便将满腹习气转化对我的严厉。倘若当年外公有我妈一半的“独裁”,他这任性贪玩的女儿,或许能在懂事之前更有出息一点。
父母在童年时期的管教,如同将一辆满世界撒野的小火车拖曳到轨道上,防止这辆小火车开进海里沉没,防止它开进沼泽地中陷没,防止一头撞进流沙后难以逃脱,也防止冲出悬崖自毁前程。躲过了种种艰险,终于驶入正轨,向着更远的地方出发。
谁也不是谁的附属品,没有道理为了别人而赔上自己的人生。父母的意志终将有限,在我们产生足够强烈的自我意识之后,属于自己的梦想便出现了,火车将换上新的燃料,继续行驶,在那之前,则需要由父母毫无保留的信任与期待来推行。
也许有人指责,太多的束缚会扼杀天性,不利于儿童成长。可我认为,期待是很温柔的爱,与自私的束缚属于两码事。
之前火过一阵的日本励志鸡汤大片《垫底辣妹》也讲述了女孩子成功的经历,可“辣妹”女主原先并没有被给予过期待,父亲一心将梦想寄托在弟弟身上,没有期待的小孩只需要吃喝玩乐一路直升便可以了。
逃课、染发、喝酒、考零分,怎么高兴怎么来,够爽了吧?
可是某天,有一个人对她有了期待,告诉她去考庆应大学(相当于中国的复旦大学),这份期待犹如一颗火星,燃起了她混沌而又漫无目的的人生。家中的第一个孩子,无论男女,都对父母有着独特的意义吧。前往梦想的路程,谁也不比谁的短,如果要实现它,之前荒废掉的,迟早都要补回来。
年幼的吉塔和巴比塔以为早上的晨跑训练是对她们打人的惩罚,所以谁也不会想到,被她们背后痛斥为暴君的父亲用着多么骄傲的口吻对妻子说:“谁说我们的女儿比男孩差?”
他也始终深信自己的女儿拥有足够的天赋,只要辅以正确的指导,必定能将那条未竟之路走下去。吉塔在家人和村民的支持下,逐渐从全国冠军成为世界冠军,从殴打邻居的乡村女霸王,成为印度人民的骄傲。
很多时候,父母的期待与信任真的很不讲道理,在我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做到的时候,他们的信心就来了。既像动力,又像压力。
以前看到过一句关于梦想的话:要么去实现它,要么让它永远作为一个梦。那么对于期待,则往往是:要么让期待的人为你骄傲,要么你会为此愧疚。
在梦想面前感到无能为力,实在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而对于背负一生的愧疚却无可挽回的痛苦,则更加漫长。
《摔跤吧!爸爸》有女权色彩吗?有的。个人的梦想上升到了为国家争得荣誉,个人的胜利为全国女性树立了榜样。那条无人走过的充满艰辛与坎坷的路,踏上了后来者追随的脚步。
有“扼杀童年”吗?也有。在女孩最爱美的年纪,剪掉一头乌黑的长发,脱下美丽的沙丽。但她们剩余的人生将拥有更长久的美丽与自由。
对女儿的期待,是父亲最温柔的爱。这份期待打破了固有的偏见,给了父亲抵抗世俗舆论的压力,尽己所能地清扫阻拦女儿们前进的阻碍。当年他迫于生计不得不放弃梦想偏安一隅,如今他的女儿可以毫无顾忌地去追逐梦想,而非早早披上嫁衣,被送到陌生男性面前为他生儿育女。
“爸爸不可能每次都来救你,吉塔,你必须自己救自己。”
我想不出比这更温柔的爱了。
![]() |
目前我看到的所有关于《摔跤吧!爸爸》(《Dangal》)这部电影的相关推送与影评,要么在说主演阿米尔汗多么敬业,为了演戏先吃成大胖子再瘦成肌肉帅哥,要么打着“女权”这个大大的标签,高调地搬出《真相访谈》。
先说一堆印度针对女性的社会问题:杀女婴、儿童性侵、童婚、家庭暴力等等。最后把这部女主角从一名乡下小妞成长为世界冠军的影片扯上“女权”的名头,可谓瞒天过海。
这一套宣传手段行云流水,观众很容易被误导。
![]() |
但实际上,那些出现在《真相访谈》中的社会问题,电影里压根就没影。稍微沾点边的“童婚”,也只是起到让女主角认真训练的作用。训练总比洗衣服做饭生孩子要强。
总体而言,《摔跤吧!爸爸》和《三傻大闹宝莱坞》的套路大致雷同,思路比较直线,正如“严肃八卦”所说的:“本片剧情没有太大悬念,知道些剧情也不影响观影。”搭配着幽默、轻快、燃和煽情的歌曲,让所谓的跌宕起伏完全按照观众的预期进行,于是就产生了一种大快人心的强烈共鸣,赚足了众多女性观众的眼泪。
可实际上电影将印度的性别问题进行了十足的弱化,弱到叫人以为一块国际赛事的金牌、一个成功的个案就可以推翻根深蒂固的歧视与迫害。别忘了吉塔获得的是2010年英联邦运动会金牌,可都2017年了,原本有的问题都还有呢。
不信?
你去搜一下《摔跤吧!爸爸》的百科,角色介绍中所有的女性角色分别是:马哈维亚的妻子、马哈维亚的女儿、马哈维亚的女儿。
![]() |
(百度百科) |
![]() |
(360百科) |
我并非想全盘否认这部片子,阿米尔汗作为我个人很喜欢的一名演员,他对印度社会做出的贡献让我感到敬佩。《摔跤吧!爸爸》在制作各方面都很有诚意,可算作一部质量上乘的励志片。
![]() |
电影广告商为了票房极力鼓吹“女权主义”的噱头,一些网站上的影评人为了博得眼球则大肆宣扬“剥夺童年”的论调,鼓吹也好,抨击也罢,每一方都出于各自获利的角度,摆出某种刻意的姿态。坦白讲,最初我也是因为影片中女性地位的原因才对它感兴趣的。但除开这些外部因素,我单纯从观影体验出发,看到更多的其实是父亲对女儿的爱与期待。
![]() |
吉塔在悉尼一次次被首轮淘汰而失利时,爸爸马哈维亚的眼神,让我想起了妈妈说过的一段往事。
在外公去世许多年后,妈妈才提起她们姐妹二人小的时候,外公一直对身为长女的她抱有很大的期待,认为这个女儿足够聪明,能够考上大学,成为他们家的第一个大学生。可到了考试的时候,年少无知的妈妈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个机会是多么宝贵,还迷迷糊糊地在考场里睡了一觉。后来,外公没有骂她,更没有打她,只是很复杂地看了她一眼。这个眼神,叫她愧疚了一辈子。
眼神里没有“你真没用”的指责,也没有“谁让你不听我话”的埋怨,只是叫人看了便知道,这人曾经对你有过期待,只不过,现在落空了。
所谓“重男轻女”,我认为应该是:只因性别原因便去轻视女性,贬低与否认她们的能力。
马哈维亚身处于印度的小村庄,当地人还处于“女儿=赔钱货”的思想状态中。虽然谁也无法说清楚,为什么女孩生来就该去做家务,要在很小的年纪出嫁,但周围都是这个样子的,女孩子除了嫁人生孩子之外无路可走了。
马哈维亚自然不会将期待放在已经被社会判断为“无路可走”的人身上,直到在他以为与梦想之间已经隔了一道无可逾越的天堑时,现实却告诉他,跨越鸿沟的桥梁早就出现在他身边了,只不过先前被偏见阻碍,没能早早发现。
![]() |
他看到了两个女儿身上有着与他当年不遑多让的摔跤天赋,那条横亘在心头多年,未竟的梦想之路,终于看到了延续的希望,有人能替他让印度的国歌奏响在异国的赛场之上,让印度的国旗升到赛场最高的地方受人瞻仰。
“期待”当然不是爱的唯一方式。二女儿巴比塔出生后,马哈维亚说,不是女儿不好,他也很爱吉塔和巴比塔,只是女儿没法实现他的梦想。
所以没有期待的时候,马哈维亚会送女儿们去上学,会把甜点分给女儿们吃,会希望她们平安顺利地长大,到了适婚年龄之后努力去为女儿们凑够一份体面的嫁妆,但不会再有更多了。马哈维亚的爱是不甘心让女儿的天赋沦为平庸,他以强硬的姿态,将她们拉上了一条没有人走过的充满艰辛与坎坷的路。
正如吉塔和巴比塔厌恶父亲的独裁,我也对妈妈“无理取闹”的教育方式深恶痛绝。她半点也没有承袭外公温良宽厚的性子,反而相当的泼辣与蛮横。如今一身霸道无处施展,便将满腹习气转化对我的严厉。倘若当年外公有我妈一半的“独裁”,他这任性贪玩的女儿,或许能在懂事之前更有出息一点。
父母在童年时期的管教,如同将一辆满世界撒野的小火车拖曳到轨道上,防止这辆小火车开进海里沉没,防止它开进沼泽地中陷没,防止一头撞进流沙后难以逃脱,也防止冲出悬崖自毁前程。躲过了种种艰险,终于驶入正轨,向着更远的地方出发。
谁也不是谁的附属品,没有道理为了别人而赔上自己的人生。父母的意志终将有限,在我们产生足够强烈的自我意识之后,属于自己的梦想便出现了,火车将换上新的燃料,继续行驶,在那之前,则需要由父母毫无保留的信任与期待来推行。
也许有人指责,太多的束缚会扼杀天性,不利于儿童成长。可我认为,期待是很温柔的爱,与自私的束缚属于两码事。
之前火过一阵的日本励志鸡汤大片《垫底辣妹》也讲述了女孩子成功的经历,可“辣妹”女主原先并没有被给予过期待,父亲一心将梦想寄托在弟弟身上,没有期待的小孩只需要吃喝玩乐一路直升便可以了。
![]() |
逃课、染发、喝酒、考零分,怎么高兴怎么来,够爽了吧?
可是某天,有一个人对她有了期待,告诉她去考庆应大学(相当于中国的复旦大学),这份期待犹如一颗火星,燃起了她混沌而又漫无目的的人生。家中的第一个孩子,无论男女,都对父母有着独特的意义吧。前往梦想的路程,谁也不比谁的短,如果要实现它,之前荒废掉的,迟早都要补回来。
年幼的吉塔和巴比塔以为早上的晨跑训练是对她们打人的惩罚,所以谁也不会想到,被她们背后痛斥为暴君的父亲用着多么骄傲的口吻对妻子说:“谁说我们的女儿比男孩差?”
他也始终深信自己的女儿拥有足够的天赋,只要辅以正确的指导,必定能将那条未竟之路走下去。吉塔在家人和村民的支持下,逐渐从全国冠军成为世界冠军,从殴打邻居的乡村女霸王,成为印度人民的骄傲。
![]() |
很多时候,父母的期待与信任真的很不讲道理,在我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做到的时候,他们的信心就来了。既像动力,又像压力。
以前看到过一句关于梦想的话:要么去实现它,要么让它永远作为一个梦。那么对于期待,则往往是:要么让期待的人为你骄傲,要么你会为此愧疚。
在梦想面前感到无能为力,实在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而对于背负一生的愧疚却无可挽回的痛苦,则更加漫长。
![]() |
《摔跤吧!爸爸》有女权色彩吗?有的。个人的梦想上升到了为国家争得荣誉,个人的胜利为全国女性树立了榜样。那条无人走过的充满艰辛与坎坷的路,踏上了后来者追随的脚步。
有“扼杀童年”吗?也有。在女孩最爱美的年纪,剪掉一头乌黑的长发,脱下美丽的沙丽。但她们剩余的人生将拥有更长久的美丽与自由。
对女儿的期待,是父亲最温柔的爱。这份期待打破了固有的偏见,给了父亲抵抗世俗舆论的压力,尽己所能地清扫阻拦女儿们前进的阻碍。当年他迫于生计不得不放弃梦想偏安一隅,如今他的女儿可以毫无顾忌地去追逐梦想,而非早早披上嫁衣,被送到陌生男性面前为他生儿育女。
“爸爸不可能每次都来救你,吉塔,你必须自己救自己。”
我想不出比这更温柔的爱了。
-
宇宙死线战士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10 11:3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