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他坚持到自媒体时代,或许会先于余秀华范雨素走红
假如他坚持到自媒体时代,或许会先于余秀华范雨素走红
--真正的“劳动者之歌”
原创 2017-05-03 赵谦 微木tinywood
数年前,我拍过一个纪录片《劳动号子》。
片子的缘起是这样,我走过北师大东门外的天桥,看到了一侧在有人卖书,几乎要路过他的时候,我停了下来。这个天桥上卖各种东西的人很多,卖书的也司空见惯,但他不一样,寥寥摆着几本,而且封皮都是一样的单色。
就是简单的在打印店打印然后胶装的“书”,没有任何设计,封皮上写着“打工诗选”,作者那里写着“劳动号子文学社”。卖书的正是劳动号子的创始人吴锋刚。
我翻了翻他们的诗集,买下一本,聊了片刻之后,记下了他的电话。联系几次之后,我和几个朋友开始拍摄他们,也就有了纪录片《劳动号子》。
他们是一个小型的社团,打工之余,写诗写歌、排演戏剧。
吴锋刚是执着的,在他们定期的读书会上,他会给大家分享阅读鲁迅、路遥、伍迪.格斯里或者鲍勃.迪伦的心得。我也在他们的读书活动上分享了一次,选择的是杨绛翻译的的西班牙“流浪汉小说”《小癞子》。
有时,在读书之后,他们也唱歌、排戏。吴锋刚的确写出了一些很好听的歌。他说,自己不识谱,他的歌呢,词是自己填词,曲子是四处借鉴。借鉴的对象就是鲍勃·迪伦、皮特·西格那些高级的民谣。
这是真正劳动者的歌曲,他在每天打工劳累之余,在昏黄的台灯下写下来的。
在劳动者的节日,我把歌词写下来,向作者表达敬意。
你可知道
词曲:吴锋刚
你可知道
那一座座高楼
需要多少人来建造
它的背后
是多少双手在付出辛劳
你可知道
滚滚而来的民工潮里
背井离乡的人啊 有多少
如同迁徙的候鸟
春去冬回 到处落脚
明天在哪里停靠
为何忍受离别的煎熬
劳动创造了美好
你的生活却如此单调
噢——噢——
你要知道
你我可是一根藤上的两个瓢
不论天涯还是海角
都有咱们无数的同胞
你要知道
我们都是默默无闻
堂堂正正的英豪
渴望飞翔
词曲:吴锋刚
明天,我就要离开这个工厂
工厂里的东西,什么也不要
我只想,再到楼顶
看看厂房外面的天空是否
有鸟雀在上空
飞过,飞向远方
我一直渴望
有那么一次飞翔
以坚韧为支点
把不断的努力和思索
当成体验幸福的方式
我是那么渴望飞翔
哪怕仅仅一次
在那辽阔的地方被光亮穿透
照得见血和歌喉
照得见轻盈和梦想
我觉得最好的一首,就是用在我的纪录片《劳动号子》开头的那首《四面八方》。词是砸在地上的,曲子的旋律不优美,有些地方还算生硬,但朗朗上口。声音是喊出来的,唱的时候很用力,不弹唱的时候则面色腼腆。
四面八方
词曲:吴锋刚
离开了村庄
离开了山岗
走在离乡的路上
走过了青春
走过了梦想
走在城市的地上
看多了伪装
听多了说谎
试着用微笑掩饰内心的忧伤
看看左右,看看身旁
一切都不是你想象
社会像一个大染缸
谁想保持原样
就得忍受吃亏上当
环境迫使人们
远离善良
向上,向上
他们挥舞着锤棒
搅动着砂浆
脚踏着大地
头顶着太阳
一步一步
坚强的生长
他们吃着粗粮
喝着米汤
挑着负担
带着沧桑
行进在四面八方
兰波说,“生活在别处”。或许是精神的冒险,也可能是肉体的磨难。
和他们已经失联数年,当年依靠报章宣传的“劳动号子文艺社”,没能坚持到现在。有时候我会想,他们是有了一份普通的工作,过着俗常的日子了吧?
假如他们坚持到了这个凭借自媒体,人人都能走红的时代,吴锋刚是不是会先于余秀华、范雨素走红网络,是不是也有可能抢占旭日阳刚的先机。
也可惜,我们这些纪录片制作者,当时火候不到。那部2006年完成的纪录片《劳动号子》虽然获了国内外一些奖,但没能比得上《我的诗篇》,引起那么大的社会反响。
或许,这些当年有理想、有才华的打工者——吴锋刚、陈影、高旭东、崔牛、大力、李祥文——就这样散落在人群之中了。
++++++++++++++++++
欢迎关注“微木tinywood”公众号:tinywood-culture;
欢迎转发、转载;
转载请保留公众号和作者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