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匠心叫“景漂”
一
来景德镇前,我对瓷器的理解仅限于碗。
碗这样的器具实在平凡得太过平常。一日三餐,不离不弃。只要不把它摔坏,可以用一辈子,既平常又不容易坏。我觉得陶瓷产业这几年一定很萧条。加上平时在路边看到的各种写着"景德镇瓷器清仓大甩卖"的牌子,充斥着东倒西歪青花瓷的店铺,我印象中的景德镇是座被历史遗弃,无人问津的小镇。
这种陈旧而充满偏见的印象终于在来的第一天被打破了。如果景德镇有名片,我强烈建议它重印。
从婺源到景德镇东站的巴士在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小镇里穿梭,路的两边是各种装修精美的陶瓷店铺。远看像在日本,近看像在台湾。我揉揉惺忪的睡眼,再次确认没有到错地方。
巴士突然走得慢了下来,给过路来来往往的行人们让路。定睛一看,有喷泉有雕塑,还有冲天的大烟囱,现代得一塌糊涂,吸引着如织的游人往里面钻。抬头一看,路边赫然写着“桃溪川”几个大字。
夜晚的灯光,繁星点点,好像古窑的里熊熊燃烧着的火苗,通明千年仍不息。这是一个由废弃旧窑厂改造过来的现代陶瓷艺术园区。我和温哥华来的Joy都被震惊了,一边走一边拥抱着尖叫,万万没想到在千年古镇里居然还藏着这么一个时髦雅致的现代集市,似乎还带着点香港上环PMQ的影子。
这是景德镇为我们的到来准备的第一个惊喜。
二
碗虽然平常,作为容器,我却忘记了它作为容器的属性——容纳。
三宝村的一位陶瓷艺术家说,他来景德镇以前在北京当了十年北漂,感觉自己从来没有真正地融入进北京的生活,而到景德镇的第一天,他觉得自己就是景德镇人。作为“景漂”的一员,他说比起北京,这里少了很多草根的漂泊感,却因为历史沉淀带来的向心力让众多的手艺人愿意凝聚在这里,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各自安好,从容不迫地专注手头的工作。
作为制造、生产容器的重镇,景德镇就好像一位修为极高的谦谦君子, 不骄不躁,不谄媚不自卑,能容尽下天下难容之事 。
路过昌南古镇牌坊的时候,一间名叫“弄茶”的茶楼吸引住了我和伙伴们的目光。站在外面,我们就能看得到里面精致的摆设。大家不约而同地表示想走进去一看究竟。我手里提着的大相机包一早就出卖了我是游客的身份。里面迎宾的小姐姐朝着我们微笑。我们说我们不喝茶,就觉得这个茶楼好漂亮,想去外面阳台上看一下可以吗?小姐姐还是一脸笑容,招呼另外一个迎宾帮她看着,然后带我们坐电梯上露台了。说实话我们被小姐姐的好脾气惊呆了。我和Joy都在大城市生活过,我们打趣地说,如果是在香港不知道会不会被服务员不耐烦地赶出去。
三
这是家在洛阳的辛颖来景德镇的第三个年头。她是小众手工艺者的典型代表——产量不高,作品品类不多,但件件都坚持手工制作完成,件件都是精品。她说她当时是被学校老师忽悠来的。
“老师当时就跟我们说,你们要做陶瓷就要来景德镇,这边机会多,然后我就来了。来了以后才发现在这边创业起步其实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辛颖来景德镇的第一年确实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东西做了很多,但不知道用什么渠道卖出去,财政上屡屡捉襟见肘。
“当时这么困难,有没有想过回河南?”我好奇地问。
“没有。如果我放弃的话之前的努力就全部白费了。” 辛颖一边给我们磨着咖啡,一边讲述她在景德镇的故事。
“那钱不够用的时候怎么办?”
“硬扛。”
很难想象我面前这个剪着短发的瘦小女生会用这么“硬汉”的词汇来形容自己的执着。
到后来慢慢做顺手了之后,辛颖说订单就开始多起来了。到景德镇的第三年,终于有足够的积蓄在这里安家置业。
辛颖端上了现磨的手冲咖啡,还有外面小店做的饼干。我喝了一口,好香。 喝了她冲的咖啡之后,突然我对她做的餐具有莫名的放心和信任。
“你做的餐具品种并不多。”
“确实是。一开始做了很多,但后来越做越少了,只想专注做好那么几样。”
“那订单多了以后会不会雇几个人来帮忙?这样到时候你就能多花点精力去扩展销售渠道了。”
“那不会。我现在还是觉得器具必须要自己亲自做才放心。比如这个杯子厚度要有多厚,手柄的位置放在什么地方握最舒服。如果交给别人来做,我就很难把控质量了。”
听到她这一席话,我觉得很感动。这不像是一个只有23、4岁的人说出来的。说到坚持理想这个问题上,到真让我也有些羞愧得无地自容了。看她做器物的过程让我想起了《造物有灵且美》这本书里所描述的那种匠人的状态——造物从头到尾都是与材料交流的过程,在与材料的相遇相知中创造出新。在这个过程里,匠人们从材料身上感受到一种超越物质、近似于人格的东西,有时甚至仿佛能从材料中触摸到神域。 通过材料,融入天地自然之间,会发现在我们自己的内部,也充满了谜样未知的自然,像大海一样广阔。
我带了几个她自己做的杯子回家。摸着杯子的时候,我可以想见她付出的点滴时间,点滴汗水,想对她的认真和真诚说一句谢谢。
四
瑞琪打着伞到李家坳的铁路洞口接我们。她来的时候还有一只小狗淋着雨尾随着她一起过来。
“它是从一个老外那领养的。他后来离开景德镇了就把小狗寄养在我这。可能是我给了它一个新的家,它对我特别忠诚。”
“昨天晚上开窑,我和我老公守着烧到半夜。”她说。
“你和老公都是景德镇人?”我问。
“哦不,我老公是湖南人,我是湖北人。我们在景德镇认识的。”
和辛颖不一样的是,她并不排斥用机器制作茶具。
“手工做的话就是慢,有时候质量也不稳定, 最后价格还高。想来想去我还是决定用机器做就好了。用机器做也很费神的,但也能做出很好的东西来。并不是说手工的就一定精美,机器做的就粗糙。”
她指着一个磨具,里面有一个切开的杯子的剖面说 :“我们现在在做一些改良。哪怕只是一毫米的差距也值得去改进。”
楼上是他们的住宅区域,有几个空房间就腾出来做客房。楼下有个供客人拉坯的地方。她说昨晚客人在这摆弄了一晚上。
“你看这个杯子是白泥做的,放在亮处会透光。白泥的成本很高。”
“怎么区分瓷器是好还是普通?”既然说到品质,我就顺势问了一句。
“听声音。你看这两个杯子我碰一下它的声音是清脆的,说明它高温烧的时间长。一般开窑烧要烧够13个小时,在窑里自然冷却要冷13个小时。如果商家为了节省成本的话,烧不够时间一碰它的声音就是闷的。”
“这套杯子我们后来加了一些简单的画进去——梅兰竹菊四君子。前段时间有个老外来景德镇住了两个月,我就跟它讲四君子的典故。后来他就问我刚才碰到的那个人是四君子里的哪一种。”
后来瑞琪拿出一些普洱茶来招呼我们喝。我说我是云南人,还是持证的茶艺师,就让我用你们的好瓷来泡一壶好茶给你们尝尝。
“你泡的茶确实比我泡的要好喝一些。”
“主要是工序上要注意。我刚才看你泡的时间太短,茶叶还没有舒展开就出汤了。”
聊着聊着我发现瑞琪是最懂商业的匠人。她并不刻意去计算赚了多少钱,要怎么做才能把钱挣足,反而很懂得放弃一些东西去成就更高更远的东西,也很明白哪些钱可以赚哪些钱不该赚。
“我们现在已经不做零售了。一对一顾客精力实在顾不过来。现在我们会去找一些中间商来代理,收取一些代理费。他们渠道多,还可以帮我们总体管理终端用户。总是要给人家一点赚头的嘛,呵呵。”
也许是我恰巧好运,遇到的都是很有责任心的手艺人,也许是我走得还很肤浅,只碰到了特别有匠心的人。如果我在景德镇多住一段时间,也会慢慢发现这里不尽如人意的一面。也许这里确实很小,也许这里确实很不起眼,也许这里的马路修得还不够宽,也许这里的市场营销策略还很落后。没有完美的地方,没有完美的生活,没有完美的文化。景德镇不是中国最富裕最繁华的地方,但它是我走过的中国诸多小镇里,年轻人在传承传统文化上做得最好的。即使到今天审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艺与千年以前比已经大不相同,但这种匠人之心的却是支撑这座小城,整个陶瓷产业千年不倒的精神内核。
景德镇的美是一种精神之美,渗透到每一个景漂的骨髓中。我们与其邂逅,被其触动,心生涟漪,新的故事便随之诞生。在这过程中,“美”一直在旁静观。无论是带着喜悦还是哀伤,抑或更为细微的情感,触动人心的故事又会孕育,并呈现出新的“美”,会在与谁相遇后,催生出另一段新的故事。
来景德镇前,我对瓷器的理解仅限于碗。
碗这样的器具实在平凡得太过平常。一日三餐,不离不弃。只要不把它摔坏,可以用一辈子,既平常又不容易坏。我觉得陶瓷产业这几年一定很萧条。加上平时在路边看到的各种写着"景德镇瓷器清仓大甩卖"的牌子,充斥着东倒西歪青花瓷的店铺,我印象中的景德镇是座被历史遗弃,无人问津的小镇。
![]() |
茶罐 |
这种陈旧而充满偏见的印象终于在来的第一天被打破了。如果景德镇有名片,我强烈建议它重印。
从婺源到景德镇东站的巴士在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小镇里穿梭,路的两边是各种装修精美的陶瓷店铺。远看像在日本,近看像在台湾。我揉揉惺忪的睡眼,再次确认没有到错地方。
巴士突然走得慢了下来,给过路来来往往的行人们让路。定睛一看,有喷泉有雕塑,还有冲天的大烟囱,现代得一塌糊涂,吸引着如织的游人往里面钻。抬头一看,路边赫然写着“桃溪川”几个大字。
![]() |
工作室 |
夜晚的灯光,繁星点点,好像古窑的里熊熊燃烧着的火苗,通明千年仍不息。这是一个由废弃旧窑厂改造过来的现代陶瓷艺术园区。我和温哥华来的Joy都被震惊了,一边走一边拥抱着尖叫,万万没想到在千年古镇里居然还藏着这么一个时髦雅致的现代集市,似乎还带着点香港上环PMQ的影子。
这是景德镇为我们的到来准备的第一个惊喜。
二
碗虽然平常,作为容器,我却忘记了它作为容器的属性——容纳。
三宝村的一位陶瓷艺术家说,他来景德镇以前在北京当了十年北漂,感觉自己从来没有真正地融入进北京的生活,而到景德镇的第一天,他觉得自己就是景德镇人。作为“景漂”的一员,他说比起北京,这里少了很多草根的漂泊感,却因为历史沉淀带来的向心力让众多的手艺人愿意凝聚在这里,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各自安好,从容不迫地专注手头的工作。
![]() |
景德镇的天空 |
作为制造、生产容器的重镇,景德镇就好像一位修为极高的谦谦君子, 不骄不躁,不谄媚不自卑,能容尽下天下难容之事 。
路过昌南古镇牌坊的时候,一间名叫“弄茶”的茶楼吸引住了我和伙伴们的目光。站在外面,我们就能看得到里面精致的摆设。大家不约而同地表示想走进去一看究竟。我手里提着的大相机包一早就出卖了我是游客的身份。里面迎宾的小姐姐朝着我们微笑。我们说我们不喝茶,就觉得这个茶楼好漂亮,想去外面阳台上看一下可以吗?小姐姐还是一脸笑容,招呼另外一个迎宾帮她看着,然后带我们坐电梯上露台了。说实话我们被小姐姐的好脾气惊呆了。我和Joy都在大城市生活过,我们打趣地说,如果是在香港不知道会不会被服务员不耐烦地赶出去。
三
这是家在洛阳的辛颖来景德镇的第三个年头。她是小众手工艺者的典型代表——产量不高,作品品类不多,但件件都坚持手工制作完成,件件都是精品。她说她当时是被学校老师忽悠来的。
“老师当时就跟我们说,你们要做陶瓷就要来景德镇,这边机会多,然后我就来了。来了以后才发现在这边创业起步其实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辛颖来景德镇的第一年确实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东西做了很多,但不知道用什么渠道卖出去,财政上屡屡捉襟见肘。
“当时这么困难,有没有想过回河南?”我好奇地问。
![]() |
辛颖的工作室 |
“没有。如果我放弃的话之前的努力就全部白费了。” 辛颖一边给我们磨着咖啡,一边讲述她在景德镇的故事。
“那钱不够用的时候怎么办?”
“硬扛。”
很难想象我面前这个剪着短发的瘦小女生会用这么“硬汉”的词汇来形容自己的执着。
到后来慢慢做顺手了之后,辛颖说订单就开始多起来了。到景德镇的第三年,终于有足够的积蓄在这里安家置业。
辛颖端上了现磨的手冲咖啡,还有外面小店做的饼干。我喝了一口,好香。 喝了她冲的咖啡之后,突然我对她做的餐具有莫名的放心和信任。
“你做的餐具品种并不多。”
![]() |
辛颖泡的咖啡 |
“确实是。一开始做了很多,但后来越做越少了,只想专注做好那么几样。”
“那订单多了以后会不会雇几个人来帮忙?这样到时候你就能多花点精力去扩展销售渠道了。”
“那不会。我现在还是觉得器具必须要自己亲自做才放心。比如这个杯子厚度要有多厚,手柄的位置放在什么地方握最舒服。如果交给别人来做,我就很难把控质量了。”
![]() |
开窑 |
![]() |
用小车推着出炉的瓷器 |
![]() |
窑 |
![]() |
烧窑 |
![]() |
上釉前刮除灰尘 |
听到她这一席话,我觉得很感动。这不像是一个只有23、4岁的人说出来的。说到坚持理想这个问题上,到真让我也有些羞愧得无地自容了。看她做器物的过程让我想起了《造物有灵且美》这本书里所描述的那种匠人的状态——造物从头到尾都是与材料交流的过程,在与材料的相遇相知中创造出新。在这个过程里,匠人们从材料身上感受到一种超越物质、近似于人格的东西,有时甚至仿佛能从材料中触摸到神域。 通过材料,融入天地自然之间,会发现在我们自己的内部,也充满了谜样未知的自然,像大海一样广阔。
我带了几个她自己做的杯子回家。摸着杯子的时候,我可以想见她付出的点滴时间,点滴汗水,想对她的认真和真诚说一句谢谢。
四
瑞琪打着伞到李家坳的铁路洞口接我们。她来的时候还有一只小狗淋着雨尾随着她一起过来。
“它是从一个老外那领养的。他后来离开景德镇了就把小狗寄养在我这。可能是我给了它一个新的家,它对我特别忠诚。”
“昨天晚上开窑,我和我老公守着烧到半夜。”她说。
“你和老公都是景德镇人?”我问。
“哦不,我老公是湖南人,我是湖北人。我们在景德镇认识的。”
和辛颖不一样的是,她并不排斥用机器制作茶具。
“手工做的话就是慢,有时候质量也不稳定, 最后价格还高。想来想去我还是决定用机器做就好了。用机器做也很费神的,但也能做出很好的东西来。并不是说手工的就一定精美,机器做的就粗糙。”
她指着一个磨具,里面有一个切开的杯子的剖面说 :“我们现在在做一些改良。哪怕只是一毫米的差距也值得去改进。”
楼上是他们的住宅区域,有几个空房间就腾出来做客房。楼下有个供客人拉坯的地方。她说昨晚客人在这摆弄了一晚上。
“你看这个杯子是白泥做的,放在亮处会透光。白泥的成本很高。”
“怎么区分瓷器是好还是普通?”既然说到品质,我就顺势问了一句。
“听声音。你看这两个杯子我碰一下它的声音是清脆的,说明它高温烧的时间长。一般开窑烧要烧够13个小时,在窑里自然冷却要冷13个小时。如果商家为了节省成本的话,烧不够时间一碰它的声音就是闷的。”
“这套杯子我们后来加了一些简单的画进去——梅兰竹菊四君子。前段时间有个老外来景德镇住了两个月,我就跟它讲四君子的典故。后来他就问我刚才碰到的那个人是四君子里的哪一种。”
后来瑞琪拿出一些普洱茶来招呼我们喝。我说我是云南人,还是持证的茶艺师,就让我用你们的好瓷来泡一壶好茶给你们尝尝。
“你泡的茶确实比我泡的要好喝一些。”
“主要是工序上要注意。我刚才看你泡的时间太短,茶叶还没有舒展开就出汤了。”
聊着聊着我发现瑞琪是最懂商业的匠人。她并不刻意去计算赚了多少钱,要怎么做才能把钱挣足,反而很懂得放弃一些东西去成就更高更远的东西,也很明白哪些钱可以赚哪些钱不该赚。
“我们现在已经不做零售了。一对一顾客精力实在顾不过来。现在我们会去找一些中间商来代理,收取一些代理费。他们渠道多,还可以帮我们总体管理终端用户。总是要给人家一点赚头的嘛,呵呵。”
也许是我恰巧好运,遇到的都是很有责任心的手艺人,也许是我走得还很肤浅,只碰到了特别有匠心的人。如果我在景德镇多住一段时间,也会慢慢发现这里不尽如人意的一面。也许这里确实很小,也许这里确实很不起眼,也许这里的马路修得还不够宽,也许这里的市场营销策略还很落后。没有完美的地方,没有完美的生活,没有完美的文化。景德镇不是中国最富裕最繁华的地方,但它是我走过的中国诸多小镇里,年轻人在传承传统文化上做得最好的。即使到今天审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艺与千年以前比已经大不相同,但这种匠人之心的却是支撑这座小城,整个陶瓷产业千年不倒的精神内核。
![]() |
成型的瓷器等待阴干 |
景德镇的美是一种精神之美,渗透到每一个景漂的骨髓中。我们与其邂逅,被其触动,心生涟漪,新的故事便随之诞生。在这过程中,“美”一直在旁静观。无论是带着喜悦还是哀伤,抑或更为细微的情感,触动人心的故事又会孕育,并呈现出新的“美”,会在与谁相遇后,催生出另一段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