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在图书馆借到了一直想看的书 原来图书馆的书很全,这么便利的资源以后要好好利用。书的封面已经有点破旧了,想必看过的人不在少数,虽然不知道哪些人看过,但有和自己品味相同的人也是很开心的事
《质数的孤独》是自身价值观概念明确后第一部让深深感染我的外文小说,拿起就不想放下,一口气读到眼睛负累才肯罢休。(还记得初中时让我废寝忘食的还是《汤姆索亚历险记》)看完这部小说,读后感之类先另当别论,也许哪天写个读后感,表达一下自己的拙见。而今天我要说的不是这个。
现在才明白,读书对于我来说就像看电影听音乐一样,只是一种日常消遣或者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而我也突然理解,为什么电视剧综艺节目对我来说为什么那么无聊。曾经一度怀疑为什么我和旁人(大多数同龄人)喜欢的不大一样,新出的泡沫剧、搞笑的综艺节目、亦真亦假的八卦新闻等等总是为他们津津乐道,而我确实也觉得有趣凑凑热闹,但这种快餐文化消遣过后带来的是更深刻的无聊感空虚感。
直到我遇到了像《质数的孤独》这种自己喜欢的作品。从此,那些与其被毫无疑义的泡沫剧影响价值观不如怔怔发呆的日子一起不复返了。虽然结束这段日子笨拙地付出了太多被浪费的日子。
由此我想到了王小波先生所说的“幸福能力的差异”

🔺王小波《椰子树与平等》片段
别人能欣赏的,我未必理解;而我所喜欢的,旁人又未必懂。并不像王小波先生说的要在两者之间分一个“更优越”,只是幸福能力的差异确确实实存在。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这种幸福能力又千差万别,所以不论是社交软件还是生活交友,很难找到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又或许,根本不存在思想和灵魂完全契合的人,因为每个人都是特殊的复杂的独立的个体。困惑我多时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如此,今天我好似又透彻一个人生之道,也许是今日这静谧的雨夜赐予我的灵感。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