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教父》系列电影和看电影这件事
昨天看到一条新闻,说是《教父》剧组在翠贝卡电影节(Tribeca Film Festival)重聚了,只见得导演、演员一众老戏骨济济一堂,回忆45年前拍片花絮,好不欢乐。

从发布的照片来看,只见得张张面孔由当年的俊朗逼人变如今的须眉皓然,引人无限唏嘘。可稍一转念,想到把自己的青春记载在影史杰作《教父》三部曲里,对编导主创来说,也算此生无憾了。更何况他们正是靠这部电影打开了自己从影生涯的一片天,从此有声有色,各自精彩,何其幸运!

其实翠贝卡电影节和《教父》电影真是渊源不浅,因为它的创始人正是《教父2》的主演,太空竹子一生推的偶像罗伯特·德尼罗。当年911事件以后,曼哈顿下城士气大减,经济衰退,老罗便联合其他几位电影人,创立此影展。 其最大特色便是选片的独立性,注重艺术风格。

今年适逢《教父1》上映45周年,该片作为翠贝卡电影节的闭幕影片,又有罗伯特·德尼罗在中推波助澜,因此我们影迷便有福气看到了这次“教父”家族的大重聚,新旧对比,也让人愈发念想起《教父》的好了。

太空竹子看《教父》的时候,刚上大学。那时正是马里奥·普佐的原著小说《教父》在大学生中当红的时候,去图书馆借阅的时候,这本书一直炙手可热,基本上还了就被借走(好像封面是黑色,衬托着人物剪影,“普佐”的名字很显眼)。
阅读过程中只记得颇费力,因为作为一本外国通俗小说,里面有太多的家族人物和意大利黑手党文化内容,陌生感足足的。那时网络没现在发达,不能边看边搜索,只能凭着一番蛮力和对剧中人物经历的好奇心支撑着一直读下去。好在年轻,读书也算消遣,而且很享受读完一本书后的攻克感。毕竟,这本书可是很难借的哟!
后来在学校外租房子,买了二手电脑,便租碟看。那时大学生真的没啥消遣,就是看碟玩游戏(当时男朋友还准备在学校开发个小程序,给人在网上租碟,他们骑自行车去送,后来懒惰没成型,又一次丧失了成为创业大咖的机会,哭,这辈子发不了财)。
看完了《教父1》,又接着看《教父2》和《教父3》,发现这类型的片子相当合我俩的口味,于是一发不可收拾,紧接着是《好家伙》、《美国往事》、《疤面煞星》、《愤怒的公牛》、《热天午后》、《大买卖》,看的如痴如醉,以至于音像店的老板只能不断进新片子,累成狗……
可以说,《教父》系列电影为我们打开了关于黑帮片的一扇窗,只是当时年轻只陶醉在马龙·白兰度、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黛安·基顿的精彩演技和人物命运里,觉得银幕上的他们酷到不行。
记得《教父》里有句台词说:“半秒钟就看清事物本质,和一辈子都看不清本质的人,命运注定不同。”我把这句话的真理发挥到选片租碟上,只要看到有《教父》里演员出演的片子,便二话不说,借回去慢慢看。在我心里,他们就是好电影的鉴别标准之一(还好他们中没一个人像尼古拉斯凯奇选片良莠不齐的,偷笑),大抵没有失望过。
罗伯特·德尼罗老了以后,聊发少年狂,拿自己开涮,在喜剧电影《老大靠边闪》里恶搞了《教父1》里马龙白兰度买水果那段,笑果太强,我当时就乐趴了……老大靠边闪

其实,看这类殿堂级影片也有坏处,一个作用在当下,一个反馈到来日。当下看完那刻觉得看破人生,满眼虚空;后来则是胃口被吊得太高,一般电影不入法眼。
我曾有两三年时间不看院线新片,因为觉得没有必要。那时刚工作,哪有闲情逸致追新片,而且心里认定,经典影片都是时间沉淀下来的,没有经过时光酝酿,很有可能就是浪费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跟看中国足球一样,平白无故添一肚子气,何必呢?
在工作十年的当口,我重拾影评写作,写了一阵子新片后,觉得自己始终迈不过一道坎,那就是我只想写自己喜欢的觉得有深度有内容的电影,其他没意思的,我该说何是好?确实,批判思维很重要,可是对拍电影的人来说,批判管用吗?只有当批判形成一股合力,影响到影视工业的创作环境,才有点儿作用,但这一过程需要时间,因为事物的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
作为一个自私的写作者,我不温不火的只写影海中淘得的好片。毕竟对烂片,沉默也是一种态度,更是保护我这个“时间匮乏症候群”的最好方法。
大概在前几天,我又翻出来《教父1》,重温了一遍,感慨万千。它的魅力在于,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去看这部电影,都会品尝到不一样的味道,提炼出应和当下自己的感悟。
上学的时候,我不懂迈克为什么在谈判时枪杀了两个坏蛋后逃到西西里岛老家,火速找了个当地女孩结婚,明明他不是爱凯吗?我记得当时还特地翻了原著,反复比较文字描述,想找出蛛丝马迹,看看迈克到底真爱是谁(女孩总是对爱情看得比较重)。


可是这次看的时候,我倏忽之间懂了:迈克在枪杀了仇人以后,也将过去的自己给埋葬了。为了家族,为了父亲,他走上了一条不再回头的路。在逃难中,连自己的未来都不确定,他当然觉得和凯不再有可能了,因为自己已经走上了曾唾弃的道路,这就是无法摆脱的命运吧。而意大利女孩呼应了迈克血脉和基因中的本性,落难时一见钟情,远在他乡的甜蜜生活也是一种情感的治愈。
可是,这种短暂的自己营造的甜蜜也因哥哥横死、妻子被炸身亡而戛然而止了。迈克还是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他曾是那么想在这小岛上塑造自己的世外桃源,可是现实又把他拉扯回到了美国,为救家族不得不入水火之中,成为接班人。
有人说,迈克太自私了,居然回去后和凯绝口不提自己在岛上的经历,转而向凯求婚。可是我觉得,自私是人类的本性,迈克如果还像过去那样,觉得他能和家族事物撇清、置身事外,才是一种真正的冷漠。
迈克虽然自私,但并不冷漠。他的转变是“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而选择和凯建立家庭,是他为自己保留的一方小小的精神家园。毕竟,凯代表着他消逝的“美国梦”,而“家庭第一”也是第一代教父给柯里昂家族树立的准则,他很想和凯一起建立自己理想中的家。


《教父》的影像风格很突出,讲述故事的方式也很有张力。它的成功不是单方面的,所有的编导主创都在创作力最充沛的时候,大家都卯着一股劲,连配乐现在听来也是不朽经典,而细节更是值得反复回味。
前几天重看时,我发现迈克在小酒馆枪杀两个坏蛋的小细节特别有意思。明明之前家族里的杀手已经耳提面命的告诉他,怎样快准狠的刺杀,然后让枪自然滑落逃走。可是在迈克真正动手后,他却是踉踉跄跄仓皇而逃的,毕竟是个新手。好影片,就是伏笔句句有,包袱时时在,出其不意的抖一下,给你的观影体验增加无穷乐趣。

斯皮尔伯格和本片导演科波拉是好基友,他说:“《教父》今天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当我第一次看到《教父》,那种给我带来的震撼感,我第一感觉是考虑要不要退出导演这个行当,我怀疑自己没有能力达到这样的高度,这几乎粉碎了我的信心”。

这不是夸张,对有野心的创作者来说,第一反应就是这部好电影是如何诞生的,自己能否达到同样的水平。更何况两人还是好基友,有比较真是太正常了。所谓“友敌”就是这样相爱相杀。更何况本片演员里还有罗伯特·德尼罗和阿尔·帕西诺这对呢,同为方法派演员的他们自《教父》后,比较就没有停止过。

而马龙白兰度则老带新,在该片里献上了教科书式的神级表演。


黛安·基顿则真的和阿尔·帕西诺谈的那场分分合合的恋爱,至今看来还是惊心动魄,波澜迭起。

斯皮尔伯格对《教父》的评价尚且如此,对我们这些小影迷来说,可能除了膜拜,献上自己的膝盖以外,还能继续燃烧的就是对黑帮电影的热爱吧,一部电影带动一个类型影片的创作,这种成就可谓开门立派了。其实,如若能学到一点皮毛也便够了,可是上哪找这么多优秀的演员呢??
这个盘实在太难攒了,看来青黄不接在哪都是个大问题!
太空竹子:不会写影评的编导不是好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