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公民
早上一醒来看知乎,“Prof Nieng要出去搞研究了”在我的时间线上出现。我第一反应是,关我什么事?我已经对于academic幻想不多了。看到有在那里说美国资金多,招学生一流,我便更无感了——这样一个回答除了能够煽动本来就很脆弱的知乎民意讨论,别无益处。但是看到有一个我关注的人,回答“科学家是世界公民”,我突然想起来世界公民这一回事。在此,谈谈我的理解。
我第一次接触到“世界公民”这个词语,应该是在O Henry的小说里面,我记得好像是有个叫做包打听的家伙,也记得一个被作者描述得神经质的“世界公民”——他滔滔不绝地谈论他在世界各国遇到的人和事。欧亨利对于他的描述是带有明显的贬义的,这在他文中的最后可以看出来,大概是这样的——他不过是***人,遭受了点***事,接受不了,就变成这样了。
我中学中段时看欧亨利的书,我非常享受他的情节安排。无论是脍炙人口的最后一片叶子,还是我眼前一亮的警察与赞美诗,都让我能够在房间里静静地品味。
但是到高中后期,我的口味转变了,我对于说理的文章看得更多(也和我们阅读理解有关),小说慢慢也看不入了。与其说小说,不如说短篇和微型小说,因为我是从来看不入四大名著的,也实在是一个品味没有办法接受的结果。
或许是高三,这种想法成熟了——我希望,为一些宏大叙事而奋斗,譬如为社会的全体,为人类(人类文明/历史)创造一点有意义的东西。这一点,在我百日誓师时达到成熟。尽管听上去是一些虚无缥缈的概念,但是却是理想化的——是的,虚的概念看上去是理想的,但是我后来发现,它们是不等同的:虚的概念如果不停留在idea的层次,去做,那么一定要实化,才能对于理想的实现有助。
可是那时候我不太明白。我听到那些虚概念,就认为,那就很好了——我享受之,我还是挺满足的。和班主任聊天,我说,我应该心态上是一个“世界公民”,而且也想要实现之。
现在想起来,我这个“世界公民”又是一个目标,现在已然有些模糊了。但是,我想在这篇日记问自己,科学家真的是世界公民吗?
身在内地,一句话很常见“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应该是宣传口的ad,但是这背后有道理吗?毕竟任何观点都是建立在世界观之上的,那么,这句话背后蕴含怎样的先设条件呢?
1,科学无国界。科学是一种学问和精神,是无国界的。我认同,在人类历史概念上。
2,科学家有祖国。首先,motherland(我下面简称ml)本来就是一个strange的mixed concept,一看该词(无论中文英文),可知。但是ml是主动选择还是科学家被选中的呢,那么背后是emotion是否会有根本性的不同?有的人不认同ml,需要去别的ml;有的人认同他/她ml。不过如此。
其实不光是科学家,我觉得人就有这个对自己的责任去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可以是ml,也可以是city,等等)。而也不需要是科学无国界,学问这个挺大的概念本来就是无国界的,但是,那么技术是有国界的吗?什么东西是无国界的,什么则是有?
解剖到这里,脑海中大概有个印象了吧——那些判断(有/无国界),无非就是世界观的认知套用进去现实世界的万用胶布。但是真实情况下,人是要实践的,也就是有behaviour。世界真实情况如此复杂——科学无国界并非是只有科学才无国界,后半句亦然——我在做决定的时候况且要小心,这样子简单化一个概念,却明显不能为我提供任何确信无误的basic laws。那只有b w,宣传的所用罢。
回到来这里,其实,什么是无国界的?技术也是无国界的,只是policy这种gov的发声物,说,brain product vital啊,protect它啊。不外如是。对于tech本身,是无国界的。technitian也是无国界的。captial controller是吗?其实也是,因为那个boundary就是他们无时无刻在跨过的。只有自愿make up与enjoy国界的人,才是有boundary的。
之后我谈谈如何skip bound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