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打击数据你能看懂多少?
這是美國大聯盟(MLB)2013年球季的球員攻擊數據排行榜列表,最左邊的直欄有排名(RK)、球員(Player)、所屬球隊(Team)和守備位置(Pos),最上面的橫列是攻擊數據的專有名詞代號,表格中的數字則代表球員在2013年球季所累積的統計數據。 要了解這些數字所代表的意義,得先認識攻擊數據名詞的意思: 代號 英文名詞 中文名詞 意義 G Games 場次 出賽比賽的次數 AB At Bats 打數 打者完成打擊的次數 R Runs 得分 回本壘的得分 H Hits 安打 2B Doubles 二壘安打 3B Triples 三壘安打 HR Home Runs 全壘打 RBI Runs Batted In 打點 靠打擊能力打得的分數 BB Base on Balls 被四壞 SO Strike Out 被三振 SB Stolen Bases 盜壘 CS Caught Stealings 盜壘刺 盜壘失敗 HBP Hit by Pitch 觸身球 TB Total Bases 壘打數 =H+2B+3B×2+HR×3 上面是累計數據,以下則為統計數據: AVG Batting Average 打擊率 =H/AB OBP On-Base Percentage 上壘率 =(H+保送)/(AB+保送+犧牲打) SLG Slugging Percentage 長打率 =TB/AB OPS On-Base plus Slugging 整體攻擊指數 =OBP+SLG 關於攻擊數據的記錄與統計,提出一些棒球記錄員必須注意的要點: 打點(RBI)是打者靠打擊能力打得的分數,而得分(R)則是跑者回本壘的分數。 記錄得分與打點的差別,在於每次跑者回本壘的得分只能有1分,而打者的打點則可能會有1~4分。 保送=被四壞(BB)+觸身球(HBP)超多棒球资讯和情报,竟在棒球领域! 棒球迷必备微信号,还不赶快订阅=》微信号:“baseballzone”扫一扫更有惊喜哦! 保送和犧牲打不計打數(AB),因為那和打者真正的攻擊能力無關,所以,打數是計算打者打擊能力的重要數據。 長打率(SLG)是打擊率的加權,安打壘包數即表示加權數。長打率代表打者平均每1打數可以攻佔幾個壘包,例:SLG=0.442,表示平均每打數可以攻佔0.442個壘包。 打擊率(AVG)不可能超過1,而長打率則有可能超過1甚至更高,所以打擊率和長打率在本質上並不相同,打擊率為機率,長打率為期望值。 整體攻擊指數(OPS)是經驗指數,一般來說超過1即為非常優秀的打者。分析整體攻擊指數的組成為上壘率(OBP)和長打率的和,但兩者分母並非相同單位,所以並沒有統計學上的實質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