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大学文学简史
第四章 历史遗留问题小结
第一节 纯文学与网络文学之争
纯文学是以区别于“三伪文学”为特征的,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艺术样式。“谎言去尽之谓纯。”在理论上率先对纯文学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并确立纯粹艺术的根据的哲学家是康德,他认为,在人的理性逻辑或意志、欲求之外,另有一种涉及愉悦、感性的能力,这就是与审美鉴赏有关的能力。网络文学是指新近产生的,以互联网为展示平台和传播媒介的,借助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演绎等手段来表现的文学作品、类文学文本以及含有部分文学成分的网络艺术品。两者都是以不同于主流“三伪文学”的面目出现的,笔者认为,造成两者之间的对抗的主要原因,除各自对文学的定义和追求不同以外,还有外界给两者强加的曲解和误读。中国文坛的调和派最近针对纯文学和网络文学而提出的“真文学”概念,就是“三伪文学”对两者的渗透。 在江科大文坛,纯文学与网络文学之争也是在最近两年才被拿到台面上来的。自1986年冲浪文学社成立以来,校园文学、青春文学,甚至伤痕文学、知青文学、城市文学、先锋文学等陪伴文学爱好者走过了一年又一年,期间不乏学生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但终因时代所限,这些作品既没有达到纯文学所期望的艺术高度,也没有产生网络文学能带来的轰动效应。此外,江科大长期以来只有一个文学社团,直到学校兼并镇江粮校之后,南风文学社才于2002年顺势成立。根据本书第三章的论证,文学社团内部是趋向单调的,而且矛盾也是始终可控的,所以很难在文学理念上产生较大的分歧。2015年之后,江科大文坛同时具备了三个条件:首先,纯文学与网络文学的概念均已深入人心;其次,江科大文学社团增至七个;第三,“超越的格局”的探索打破了文学社团之间相互孤立的局面。由此,各种文学理念开始自由碰撞,其中最为突出的当然就是纯文学与网络文学之争。 2016年夏,杨杭上任伊始便提出组织一场有关纯文学与网络文学的论坛的构想。由于外部环境的限制,南风文学社仅仅依靠自身单薄的力量,实际上很难将这种高规格的论坛组织起来。当然,以网络文学取胜的南风文学社并非无所作为。11月20日,于雷在南校区小白楼主持了一场类似于“中国青年说”的别开生面的文学交流活动,主题恰好就是纯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合理性。杨杭、杨许凯、俞逸、王玉兰以及南风文学社部分社员参加了此次活动。在承认网络文学是文学的基础上,与会人员展开了讨论。有人认为,网络文学独树一帜,且适合当下的快节奏生活;也有人认为,网络文学普遍存在质量低下、情节低俗等问题;杨杭则认为,“我们应以网络文学为起点培养更多喜欢阅读、热爱创作的同学,再以纯文学为标尺提高个人文学鉴赏水平和陶冶个人情操。”虽然这次活动没有取得较大的成果,但作为纯文学与网络文学在江科大文坛的第一次正式交锋,视其为江科大纯文学与网络文学之争的标志性事件也是不为过的。 近年来,随着文学资源的一次次整合,江科大文学爱好者能共享的高质量文学作品是逐年增多的,并且已经领先于其他镇驻高校。2013级,有创作三百余首古体诗的诗雨尘,有获得淮安“十大青年诗人”称号的陈岭,也有纯文学创作超三十万字的华苒。2015级,有热衷于武侠小说创作的薛梁,有网络小说创作超百万字的杨杭,有特立独行的俞逸,也有模仿能力较强的石沐。2016级,有放荡不羁的王鹏,有文静谦和的程杰,有温文尔雅的杨光,也有天真烂漫的王书文。上述都是江科大文坛不可多得的人才,正因为有了他们以及他们的文学作品,江科大纯文学与网络文学之争才得以由伪命题变成真命题。 但是,透过“繁荣”的表象,我们也能看到一些隐忧。一方面,由于文学本身种类庞杂,江科大文学爱好者之间多以相互勉励为主,缺乏深层次的有效交流,更不必说形成风格趋同的文学流派;另一方面,随着大学生的个性越来越鲜明(怀疑主义越来越盛行),如今的低年级文学爱好者对高年级文学爱好者的文学修养普遍持质疑态度。客观地说,高年级文学爱好者即使取得一点成就,对其本人而言,也只能算作人生漫长写作之路的开端。如果因为这一点成就而被树立为“权威”,进而成为被否定的对象,未免显得滑稽。同时,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发,即江科大文坛的隐忧来自于文学爱好者对理念的困扰,而理念的流毒来自于社会的急剧嬗变。所以,江科大文学爱好者要想改善文坛这种亚健康的状态,就必须自觉抵制不入流的理念,回到书斋,以“学院派”的治学精神来重新审思文学和社会本身。 回到纯文学与网络文学之争,根据南风文学社所整理的材料,前面提到的交流活动的结论是:人们习惯于用存在即合理来掩饰难以陈述的观点,而我们就是要突破这种思维定势。这明显是一句空话——当我们试图用存在即合理来证明某个观点正确时,我们也能用存在即毁灭来否定该观点。文学批评首先是文学批评本身而不是妥协的产物,主体既已不在,结论当然只能走向虚无。这次交流活动比较成功的地方是氛围比较开放,各方观点都不算偏激。反观社会对纯文学或网络文学的评价,通常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动辄“文学已死”,又或是“网络文学就是垃圾文学”,对于这些十分偏激的观点,我们是需要高度警惕的。 和校园文学、青春文学等一样,纯文学与网络文学之争只是江科大文坛的匆匆过客,两者之争并不是为了消灭对方。换句话说,纯文学与网络文学的主体性并不是同时也不必通过否定对方来实现的。各种不同的理念仍会充斥于江科大文坛的各个角落,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适当地搅动它们,既不引起激烈冲突,也不让它们如死水般宁静。从这个意义来说,南风文学社组织的交流活动给我们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交流的范本,是对更加开放合理的文学环境的期望。

注:未完待续,脚注略。
丙申年冬写于金华
华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