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印象之无锡
扬州如画,春风拂面,细柳招摇,沿途小桥流水,街小巷小,行人步履悠闲,岁月静好。一到无锡,惊觉“江南”换了一副面貌。
我们奔著名的寄畅园而来,不曾想发现一个全新的无锡、全新的江南。无锡,车牌号苏B,苏南富庶之地,与常州、苏州齐名。交通便捷,城际高铁至苏州仅需15min,市内通地铁,摩拜单车已普及。濒临太湖,鱼米之乡,物阜民丰,文化繁盛——明末以顾宪成为首的东林党人在此聚集讲学议政,留下家喻户晓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无锡钱氏家门显赫,人才济济(钱基博、钱穆、钱钟书、钱伟长、钱学森、钱三强…);清末著名外交家薛福成代表清政府出使欧洲四国,鞠躬尽瘁,子孙兴办实业,造福一方;顾毓琇兼通科学、文学、音乐,乃近现代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如今街头巷尾处处可见学校,足见教育发达。



无锡占山水形胜,北倚惠山锡山、南面太湖。惠山是历史悠久的游览胜地,山中有众多庙宇名胜,附近有热闹的古镇集市,寄畅园隐藏于惠山脚下,颇有山野之趣。此园因清康乾二帝南巡数次驾临而名声大噪,乾隆甚至在命人于清漪园内仿建一座“园中园”,即今日颐和园内之谐趣园。不过模仿拙劣,两园相去甚远,董豫赣老师撰文《双园八法》专门比较两园。以我的感知和李先生的启发,我觉得此园妙在掩映和借景。因为依山而植被茂密,人在园中如入山林,视线被遮挡而不知远近大小——枝干横斜水面,以为水之无尽;树木郁郁葱葱,以为山之巍峨。林木虽多而不杂芜,全经精心经营,于是岸边、轩前、桥上、窗口、门洞,都可见不一样的框景。最著名借景是远处锡山上的龙光塔,有了它,起伏的山峦似乎有了焦点。




我们夜游了民居形态保存完好的南长街。民房一律粉墙黛瓦,鳞次栉比,高低错落,密密麻麻地夹着狭窄的河道。这里近几年才被改造为旅游区,入夜后灯火辉煌,人声鼎沸,即将沦为一条千篇一律的商业街。李先生说,民房沿河的一面本来不被使用,人们到河边浣洗或坐船出行,现在,很多店铺把沿河的墙打开,作成露台赏景。我们发现几家夹缝中的“钉子户”,屋内陈设破旧,屋主是年迈而步履蹒跚的老人。他们或许不想离开祖居、不愿住进楼房,只得与周围喧闹的商铺和蜂拥而至的游人为伴,等历史翻页。

最后说说无锡小吃吧。每去一个地方,总觉得吃到第一顿当地饭菜才算真正落了脚。我们的宾馆所在的小巷里,有东林中学和一片居民区,生活气息浓郁。三家比邻的小餐馆每每让我们选择困难,真希望多住一阵好吃个够。傍晚时分,开了一天的餐馆安静下来,柜台后的老板娘耐心地等我们点餐——我点一碗纯粹的阳春面,李先生点一碗芥菜馄饨,另加两个小菜。饭菜上桌,我们满脸惊喜:阳春面简单诱人,似特意码放整齐,芥菜馄饨如翡翠白玉,两碟小菜小巧精致,老板娘推荐的“八宝辣酱”让我们大开眼界:原来就是四季烤麸一类的卤菜,跟辣味没半毛钱关系!吃罢这一顿鲜美清淡的饭菜,心里生出一种平淡的幸福感。尝试了小笼包和一些酱菜、肉脯后,我们领教到无锡菜之甜腻。北方舌头对饭菜里的甜味异常敏感,若加了糖,便只记得甜味了。我在无锡的最后一餐是当地的特色脆鳝,鳝鱼被切段、油炸、腌制为蜜饯,再配上一碗清爽的阳春面,简单而精致,那感觉如同坐在柜台后的头发花白的老板夫妇,梳洗穿戴一丝不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