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与摄影
注:本文主要参考江西财经大学邹心平博士形成,在此致谢。
一、茶与摄影
茶文化是以茶为题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集合。茶文化源远流长,并且随着时代而发展,不断衍生新的内涵;但与任何领域的研究一样,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总会存有一些颇有研究价值却较少涉及的薄弱环节,在茶文化的研究中,茶与摄影的关系就是如此。茶文化与摄影虽然缺乏理论研究的引导,但在“图像霸权”的支配下,茶文化领域对摄影的不自觉应用,却呈方兴未艾之势,这在各地纷纷举办的与茶文化有关的摄影比赛上表现得十分明显。茶文化与摄影的研究不仅落后于时代,而且落后于茶文化领域的实践。茶文化与摄影,虽然一个是源于农业文明,一个是工业文明的产物,但两者都有浓郁的审美因素,都有大量的视觉文化成分,都属大众文化,两者共通之处甚多,互补之域也是明显,是一个具有广阔天地的研究领域。故而笔者不揣浅陋,以对茶文化与摄影的关系作些浅析,以期抛砖引玉。
二、摄影与茶文化的结合
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茶文化并不仅仅是被动地作为摄影的工作对象,茶文化反过来可以涵养、提升摄影,解决摄影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以茶文化为题材进行拍摄,可赋予摄影内涵,提升其品味。中国摄影的大众化,使多数人不加思考地随大流拍摄以优美、甜俗为审美取向的风光、美人照等风花雪月类作品,俗称“糖水片”—没有内涵、没有特色、没有题材的甄选,更没有艺术的创造,被摄影评论家李树峰称为“表现一般公共认知下的浅层美”。茶文化题材各地都有,就在身边,不必像拍奇异风俗与风光那样千里跋涉;更重要的是茶文化具有内涵与深度,携带着几千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与渊博,其中以“闲、隐、乐”为理念构建的茶艺场景,以冲淡、空灵、脱俗为意境体现的民族特色,以及各地嵌入百姓生活的茶俗等等,均可让摄影作品获得文化内涵、民族风情、地域特色、东方美学趣味等方面的优势。陈锦的《四川茶铺》在海内外赢得广泛声誉,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茶文化这个题材。
其次,真正想认真拍摄茶文化的人,在选择这个题材后,一定会对茶文化进行了解、体会、研究,因而必然会受到茶文化的影响,对茶文化精神有所吸取,从而对其人格、思想、美学趣味、思维方式等产生好的影响,不仅提高其摄影创作水平,而且提升整个人的涵养与境界,受益之处不可限量。这里仅就与摄影密切联系的几点做简要述说。
1.中国摄影中千人一面的雷同现象非常严重,似曾相识、甚至基本一样的作品经常见诸各类媒体及摄影比赛中,成了难以祛除的痼疾。出现这种现象,固然与摄影的机械记录特性有关,如在同一地点拍摄的风光或人文片就可能相差不大,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拍摄的思路有问题。而茶文化中的虚静思想可以帮助克服这一现象。茶文化的冲淡清和包含了道家的“致虚极,守静笃”的虚静思想。老子认为“心理上的虚静状态是承接天地之大美的必要条件,所以必须‘涤除玄鉴’,即排除一切干扰心性的东西,使内心光明如镜,照彻万物,容纳万物。”这种对虚静空明心境的追求,应用于摄影创作,就是要将原先存放于心中的思维定势、各种经典作品、获奖作品以及条条框框去掉,心内无物,以初生婴儿般的心态、眼光面对拍摄对象,并从不同角度仔细观察研究,澄怀味像,从而得到新的感受,拍出富有新意的作品,避免雷同现象。
2.当今中国摄影中存在如摄影评论家唐东平所谴责的“流氓艺术”现象,主要是有些赶时髦的人,打着“后现代主义”、反叛传统的幌子,以表现个人心境及私生活为由,拍摄一些低俗、色情、丑陋的照片四处贩卖;有的还以行为艺术为噱头,“装神弄鬼、招摇撞骗、蛊惑人心把冲破传统道德的束缚看作是艺术的胜利”。这些摄影不仅社会责任感消失,而且存在反文明的倾向,容易“导致文化生态的失衡和社会大众素养的低俗化”。茶文化的“精行俭德”、励志尚洁、追求雅致脱俗的精神,正是医治此类现象的良药。余悦说“茶人就要有一颗‘茶心’———浸透着茶的良心、善心、爱心、美心。
3.以茶文化为表率,增强民族自信,打造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摄影精品。中国茶文化早已走向世界,成了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是中国重要的软实力资源,“体现了中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这与当今摄影界一些人不顾国情,一味迎合、剽袭西方审美趣味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须知西方的审美趣味是其历史与现实的产物,中西方历史与现实的差异,必然导致审美取向的差异,根本没有必要硬学,更没有必要迎合。从文化与审美的多样性来说,也不能抛弃自己固有的特色,否则世界文化会走向单一,失去五彩缤纷的丰富,呈现灾难性的单调乏味。事实上,在文化艺术领域,凡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因其迥异于西方的面貌,而让西方人获得耳目一新的感受及审美体验,反而更受青睐,更能走向世界、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云南摄影家吴家林的作品《云南山里人》就是因其“强烈的个人风格,浓郁的地方特色,非常中国化”而受到罗伯特·乐比、马克·吕布等西方大师的欣赏,荣获多项国际大奖,多次应邀展出,并入选“世界摄影大师系列作品集·袖珍摄影黑皮书”,成为中国唯一的有幸入选者。
三、结语
茶文化自古以来就含有许多景观性、视觉性的成分,因而非常适合以景观的方式来表现、并再建构,以促其进一步走向社会、走向芸芸众生、走向世界。在建构景观的各类媒介中,摄影这一工业文明的产物,因其专门捕捉、记录视觉信息的特性,成为最得力、最合适的媒介;再加上照相机的普及、手机摄影的便捷高效,使之“日益成为大众除笔之外日常生活记录的必备品”,因而摄影成为继语音、文字之后的“最具应用性、最具普及性、也最具创造性的‘第三文化形态’”。摄影理应成为表现与建构茶文化的首选媒介。
同时,茶文化丰富、深厚的内涵及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可以多方面地涵养提升摄影水准。以茶文化为题材就可克服摄影停留在“一般公共认知下的浅层美”的问题,将茶文化的深度转化为摄影作品的深度;茶文化中“涤除玄鉴”、“澄怀味象”的追求虚静空明心境的思想,有助于冲破创作中思维定势的束缚,获得新的感受,走上创新之路;茶文化靠民族特色与优势走向世界的成功,又提示摄影不能模仿、迎合、剽袭西方的审美趣味,而应坚守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以民族特色打造精品。
如果说古代,因无摄影这一技术,只得以文字为载体再建构茶文化,并使茶诗成为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及“茶文化的精华”的话,那么,今天时代已赋予了我们这一得天独厚的技术,理应顺应时代,在茶文化领域运用好这一技术,继古人的茶诗之后,推出新时代的茶摄影,并使之成为茶文化的精华及最重要的载体。从文化形态的发展看也应如此,单纯以文字为主的时代产生了茶诗、茶词等文字组成的载体,在“人类借助影像实现了文化形态的第三次突破”,即摄影这一新文化形态兴盛后,显然不能让这一新兴文化形态在茶文化的表现与建构中缺席。这里的缺席是指没有数量可观的、有影响力、能传之后世的相关作品问世,不自觉的一般性应用,显然还是缺席。因而茶文化理应与时俱进,形成新的载体。这其实是一种责任,是时代赋予的重任,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一、茶与摄影
茶文化是以茶为题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集合。茶文化源远流长,并且随着时代而发展,不断衍生新的内涵;但与任何领域的研究一样,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总会存有一些颇有研究价值却较少涉及的薄弱环节,在茶文化的研究中,茶与摄影的关系就是如此。茶文化与摄影虽然缺乏理论研究的引导,但在“图像霸权”的支配下,茶文化领域对摄影的不自觉应用,却呈方兴未艾之势,这在各地纷纷举办的与茶文化有关的摄影比赛上表现得十分明显。茶文化与摄影的研究不仅落后于时代,而且落后于茶文化领域的实践。茶文化与摄影,虽然一个是源于农业文明,一个是工业文明的产物,但两者都有浓郁的审美因素,都有大量的视觉文化成分,都属大众文化,两者共通之处甚多,互补之域也是明显,是一个具有广阔天地的研究领域。故而笔者不揣浅陋,以对茶文化与摄影的关系作些浅析,以期抛砖引玉。
二、摄影与茶文化的结合
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茶文化并不仅仅是被动地作为摄影的工作对象,茶文化反过来可以涵养、提升摄影,解决摄影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以茶文化为题材进行拍摄,可赋予摄影内涵,提升其品味。中国摄影的大众化,使多数人不加思考地随大流拍摄以优美、甜俗为审美取向的风光、美人照等风花雪月类作品,俗称“糖水片”—没有内涵、没有特色、没有题材的甄选,更没有艺术的创造,被摄影评论家李树峰称为“表现一般公共认知下的浅层美”。茶文化题材各地都有,就在身边,不必像拍奇异风俗与风光那样千里跋涉;更重要的是茶文化具有内涵与深度,携带着几千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与渊博,其中以“闲、隐、乐”为理念构建的茶艺场景,以冲淡、空灵、脱俗为意境体现的民族特色,以及各地嵌入百姓生活的茶俗等等,均可让摄影作品获得文化内涵、民族风情、地域特色、东方美学趣味等方面的优势。陈锦的《四川茶铺》在海内外赢得广泛声誉,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茶文化这个题材。
其次,真正想认真拍摄茶文化的人,在选择这个题材后,一定会对茶文化进行了解、体会、研究,因而必然会受到茶文化的影响,对茶文化精神有所吸取,从而对其人格、思想、美学趣味、思维方式等产生好的影响,不仅提高其摄影创作水平,而且提升整个人的涵养与境界,受益之处不可限量。这里仅就与摄影密切联系的几点做简要述说。
1.中国摄影中千人一面的雷同现象非常严重,似曾相识、甚至基本一样的作品经常见诸各类媒体及摄影比赛中,成了难以祛除的痼疾。出现这种现象,固然与摄影的机械记录特性有关,如在同一地点拍摄的风光或人文片就可能相差不大,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拍摄的思路有问题。而茶文化中的虚静思想可以帮助克服这一现象。茶文化的冲淡清和包含了道家的“致虚极,守静笃”的虚静思想。老子认为“心理上的虚静状态是承接天地之大美的必要条件,所以必须‘涤除玄鉴’,即排除一切干扰心性的东西,使内心光明如镜,照彻万物,容纳万物。”这种对虚静空明心境的追求,应用于摄影创作,就是要将原先存放于心中的思维定势、各种经典作品、获奖作品以及条条框框去掉,心内无物,以初生婴儿般的心态、眼光面对拍摄对象,并从不同角度仔细观察研究,澄怀味像,从而得到新的感受,拍出富有新意的作品,避免雷同现象。
2.当今中国摄影中存在如摄影评论家唐东平所谴责的“流氓艺术”现象,主要是有些赶时髦的人,打着“后现代主义”、反叛传统的幌子,以表现个人心境及私生活为由,拍摄一些低俗、色情、丑陋的照片四处贩卖;有的还以行为艺术为噱头,“装神弄鬼、招摇撞骗、蛊惑人心把冲破传统道德的束缚看作是艺术的胜利”。这些摄影不仅社会责任感消失,而且存在反文明的倾向,容易“导致文化生态的失衡和社会大众素养的低俗化”。茶文化的“精行俭德”、励志尚洁、追求雅致脱俗的精神,正是医治此类现象的良药。余悦说“茶人就要有一颗‘茶心’———浸透着茶的良心、善心、爱心、美心。
3.以茶文化为表率,增强民族自信,打造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摄影精品。中国茶文化早已走向世界,成了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是中国重要的软实力资源,“体现了中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这与当今摄影界一些人不顾国情,一味迎合、剽袭西方审美趣味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须知西方的审美趣味是其历史与现实的产物,中西方历史与现实的差异,必然导致审美取向的差异,根本没有必要硬学,更没有必要迎合。从文化与审美的多样性来说,也不能抛弃自己固有的特色,否则世界文化会走向单一,失去五彩缤纷的丰富,呈现灾难性的单调乏味。事实上,在文化艺术领域,凡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因其迥异于西方的面貌,而让西方人获得耳目一新的感受及审美体验,反而更受青睐,更能走向世界、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云南摄影家吴家林的作品《云南山里人》就是因其“强烈的个人风格,浓郁的地方特色,非常中国化”而受到罗伯特·乐比、马克·吕布等西方大师的欣赏,荣获多项国际大奖,多次应邀展出,并入选“世界摄影大师系列作品集·袖珍摄影黑皮书”,成为中国唯一的有幸入选者。
三、结语
茶文化自古以来就含有许多景观性、视觉性的成分,因而非常适合以景观的方式来表现、并再建构,以促其进一步走向社会、走向芸芸众生、走向世界。在建构景观的各类媒介中,摄影这一工业文明的产物,因其专门捕捉、记录视觉信息的特性,成为最得力、最合适的媒介;再加上照相机的普及、手机摄影的便捷高效,使之“日益成为大众除笔之外日常生活记录的必备品”,因而摄影成为继语音、文字之后的“最具应用性、最具普及性、也最具创造性的‘第三文化形态’”。摄影理应成为表现与建构茶文化的首选媒介。
同时,茶文化丰富、深厚的内涵及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可以多方面地涵养提升摄影水准。以茶文化为题材就可克服摄影停留在“一般公共认知下的浅层美”的问题,将茶文化的深度转化为摄影作品的深度;茶文化中“涤除玄鉴”、“澄怀味象”的追求虚静空明心境的思想,有助于冲破创作中思维定势的束缚,获得新的感受,走上创新之路;茶文化靠民族特色与优势走向世界的成功,又提示摄影不能模仿、迎合、剽袭西方的审美趣味,而应坚守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以民族特色打造精品。
如果说古代,因无摄影这一技术,只得以文字为载体再建构茶文化,并使茶诗成为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及“茶文化的精华”的话,那么,今天时代已赋予了我们这一得天独厚的技术,理应顺应时代,在茶文化领域运用好这一技术,继古人的茶诗之后,推出新时代的茶摄影,并使之成为茶文化的精华及最重要的载体。从文化形态的发展看也应如此,单纯以文字为主的时代产生了茶诗、茶词等文字组成的载体,在“人类借助影像实现了文化形态的第三次突破”,即摄影这一新文化形态兴盛后,显然不能让这一新兴文化形态在茶文化的表现与建构中缺席。这里的缺席是指没有数量可观的、有影响力、能传之后世的相关作品问世,不自觉的一般性应用,显然还是缺席。因而茶文化理应与时俱进,形成新的载体。这其实是一种责任,是时代赋予的重任,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