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痛的不是爱
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是现在的样子,敏感多疑又略微带点神经质,常常为一件小事纠结到难以入眠,翻来覆去睡不着;有时又会因为一件不起眼的小事而歇斯底里对亲人大发脾气;自己不喜欢继续读书却为了讨好母亲;渴望自由想逃离家庭的桎梏,却又维持现状,呆在原地徘徊踟蹰不前。不知道是什么造就我的性格,成为了现在的自己,一直苦苦追寻找不到答案。 机缘巧合怀孕期间接触了心理学,拜读了李雪老师的书,颠覆了我之前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观念。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通过破坏婴儿的全能自恋,通俗来讲就是在婴儿哭泣寻求安慰的时候,母亲拒绝回应,婴儿会感到极大绝望,久而久之这样的训练会让孩子很乖。行为主义者强调维持常规程序的重要性,用固定的程序和模式指导孩子而不是顺应孩子。一个生命带着伟大的爱和信任降临,离开与自己一体的温暖子宫。如果在生命最初的几年里体验到的全是绝望的滋味,那么他这一辈子的生命底色都是灰暗的。 “强迫一个婴儿在没有父母的呼吸声,没有母亲味道的地方睡觉,是以培养孩子独立能力为由对孩子施加冷暴力。父母过早地让孩子一个人睡,并不是能使他独立,反而会让他产生被遗弃的恐惧感和对亲人的依赖感。”法国心理学家伊莎贝尔·奥利奥沙告诫年轻的父母们,“只有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孩子才能走向独立。从小被大人掌控,按照大人节奏来生活的孩子,成年以后会很容易陷入控制以及被控制的关系中去,难以忍受别人与自己想象的不一样,在各种关系,尤其亲密关系中制造大量冲突以及痛苦。 自己心理有创伤的父母,会把心理创伤传递给孩子。无论我们在意识中多么不希望孩子受苦,可是潜意识却总在制造相同的陷阱。因为人类的潜意识是这样运作的:‘我小时候受过的苦,你也要再受一遍。 我的母亲因为文革的大环境原因,放弃了读书机会,选择留在农村照顾年迈父母,没能继续读书成为了她的遗憾。当她有了孩子以后,她不希望孩子跟自己的命运一样,所以对我们姐妹的教育极其严苛,成绩不好少不了一顿臭骂和挨打。因此我对学习充满厌恶,学习只不过是讨好母亲的工具。终于有次考试成绩很理想在全市取得了很好的名次,我骄傲的告诉母亲,并想证明自己是个优秀的孩子。母亲听到这个消息,面不所动的告诉我,你考这不是应该的么,我辛辛苦苦供你读书,谁的父母像我一样辛苦。分享喜悦的激情全部褪去,如同迎面泼了一盆凉水冷到心底了。一度以为考得好母亲就会赞赏认可我,结果事与愿违。从此以后我就更加厌恶学习了,对于一个初中孩子来说,你告诉她学习好可以考上好大学有好工作这些未来虚无缥缈的东西,远不如给她一个爱吃的鸡翅这种眼前的快乐来得实在。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伤害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尤其在孩子成人以后会在亲密关系中加倍索取,这无异于饮鸩止渴,直接结果是亲关系崩塌。 我的原生家庭也造就了我的性格,我成为了现在的自己,我不想否认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无私的,但是爱有的时候处理不当或者过度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负担。很多家长会沿袭自己父母的教育方式来教育自己的下一代,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们也不知道哪一种才是正确的,只能按照自己孩提时代父母的教育方式。 很多事父母抱着冠冕堂皇的理由说,严格是为了孩子好,不然他以后怎么适应残酷的社会。殊不知我们才是孩子的整个社会,家长的一举一动,都在描绘孩子未来的世界。当你困惑于“孩子这次没考好,要不要没收她的零花钱、取消他的游戏时间”时,你只需要想一想,假如你某次工作没有做好,老板克扣你的工资,取消你的假期,并且觉得理所应当时,你会不会有异议?现实社会到底是温暖还是残酷的,并不取决于社会本身,而是取决于父母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亲子关系的真相创造了整个世界的真相。我们不抱怨社会,父母的自我成长就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503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