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脚印 ——“长沙行”之二
数得出,长沙是一个具有厚重历史的地方,全国城市里当属“前三甲”吧。不说别的,光是一个赫赫有名的“马王堆”,就力压群雄。
抵达长沙的第二天便去瞻仰马王堆遗址,可惜的是,只有一个空空的墓坑,配着几张图片。被告知,出土文物,包括那位貌若天仙的夫人,都被移送到中央那些影响更大的地方去展览了。但是我想,原址原物才有味道,才能更好地保持着那一份“历史的气味”。尽管如此,我还是能从那些灵柩的安置地里嗅到一丝霉湿味,遥想着老祖宗的点点滴滴。从马王堆立马赶到湖南省博物馆,啊,更不巧了,那里在大翻修,要闭馆五年。天哪,这会让多少慕名而来的游客大失所望。那些珍贵的展品莫非就此雪藏五年,能不能给它们安个临时住处以供瞻仰呢?(想来长沙博物馆会有部分展品,可惜我们赶去,已经下班闭馆了。)
没有马王堆,没有博物馆,那就在大街小巷里寻找历史吧。有趣的是,我们住在最热闹的五一大道与黄兴路的交叉处,是长沙的“零公里”处,而最著名的老街太平路的北端便在不到300米处。现实与历史、时尚与传统,如此“一板之隔”的贴近,这在全国的大城市里恐怕也是数一数二的吧。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就不断地穿越,不断地“奇幻”。刚刚在26楼的一扇窗前沉浸在现代化摩天大楼林立的氛围里,转个身,又可以在另一扇窗里回望着太平街的牌坊与火宫殿的似有似无的香火;下楼便被时尚的韩式烧烤、美式炸鸡包围,可一个拐弯吃的还是长沙小吃:大香肠、糖油粑粑、麻油猪血、热米豆腐,老同学把我们领到著名的火宫殿,更让我们把这儿的“传统”嚼了个够。太平街虽然还留有洋行、钱庄等旧址,但是就总体而言,古迹保存得不算好。我想,将来能留住传统的唯有“舌尖上的滋味”了。保留传统小吃也许比保留古建筑更容易吧,因为吃厌了西式食品的年轻人终究还是会把目光转向传统的,一边走一边“啃”一只梅干菜大饼,那也是另一种时尚呀。
另外能体现现实与传统结合的当属著名的岳麓山了。岳麓山只有300米高,是南岳山脉的自南向北的最后一支,可是它的文化内涵却体现了另一种难以企及的高度。我们坐缆车上山。以前乘缆车,在山谷里上升,总觉得视野狭窄,这次却出乎意外的开阔,近二十分钟,尽情观赏着与湘江辉映的春景,郁郁葱葱又是郁郁苍苍,松林的沉郁和枫叶的热情浑如一体,是不是自然界的“老小孩”呀……最喜欢岳麓书院,原来是可以在那么美丽的地方做学问的呀!谁说学问枯燥乏味,是现代人把学问弄成了老是扳着一张脸的“冬烘”。在岳麓书院里,学问和大自然、和一年四季景色的转换混为一体,于是学问里多了悲悯的情怀,学者也成了大慈大悲、敢于对体制说“不”的思想先行者。参观了书院博物馆,前卫的建筑里蕴藏着历史的演变,更是一种历史的辩证,值得细细观看,可惜时间不容。
走出岳麓书院便是湖南大学。湖南大学号称是岳麓书院的继续,那么它便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了。其实也是一厢情愿,书院那种秉直、包容,在权势面前不妥协的风范,它继承得了吗?可是那些神采飞扬的大学生毕竟给古老的岳麓山添加了许多青春的色彩。不必悲观,江山代有才人出,这是真理。
而与岳麓山齐名的橘子洲头就有点差强人意了。整个沙洲的布局很一般,出彩处不多,难怪最近被有关部门撤销了5A景区的称誉。现在处处在修缮,它将会以怎样的新面貌出现呢?历史又会在这里留下怎样的脚印呢?
shouzhong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一日三“惊” (1人喜欢)
- 银发经济“银”几许
- 不做“多情人” (7人喜欢)
- 在“通”与“痛”之间 (7人喜欢)
- 不敢“任性”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