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投资的康里苫氏
蒙古第一次西征时,今天中亚地区有个康里族,是汉晋时期从漠北高原迁徙的高车人后代。他们游牧于中亚的哈萨克草原上,和中亚南部农耕区的封建王朝相爱相杀,时而抱团时而互砍。后来成吉思汗西征,将康里收归治下。当时有个康里王族的王室成员,早死,留下一个寡妇和两个小孩,国破家亡之时,落架凤凰不如鸡,生活很是困苦。后来,布哈拉地区发生塔拉比起义,不甘忍受蒙古统治的民变四起,社会动荡。带着孩子的王族寡妇正惶惶间,一天,家门口突然来了几只无主骆驼,背上还驮着好些行李。孤儿寡母怕惹上祸事,想把骆驼驱离,可几只骆驼跟认准家门似的,怎么赶都赶不走。于是年轻的寡妇,史书称为“苫灭古麻里氏”此处简称为苫氏,就把骆驼拴在门口,白天迁出去等人认领,晚上再迁回院里免得被人赶走。结果过了十几天,始终无人问津,真是天降横财不得不收,她就把骆驼上的行李打开,冲脸而来的闪亮珠宝晔晔照人,里面满满的都是各种值钱的金银宝贝啊。 换做普通人,看见满囊的财宝,肯定是收为己用,拿去换钱然后过上富足生活了。可这位康里苫氏却是别有想法。事后她自称这笔财富乃是上天赐予,是老天爷降下路费,让她带着两个幼儿前往蒙古汗廷为大汗效力的。其实想想也知道,正是社会动荡期,孤儿寡母一家人突然获得一批来历不明的财富,明显是招祸的节奏,一个弱女子加两孩子,无依无靠小胳膊细腿儿的,就算不给歹徒抢去,突然的陡然而富令人生疑,官府也得找你不少麻烦。所以还不如假托去向蒙古大汗献宝,找个保护者换取更好的出路。 总之主意拿定,聪明的苫氏立即带着财宝驮着两个幼儿,日夜兼程跨越数万里前往当时的蒙古汗国首都漠北和林。等到了京师,当时在位的是元太宗窝阔台汗,苫氏跑到他的宫殿前,将财宝全部献给朝廷而不私藏一二,令窝阔台对这家人的不凡举止分外赏识,于是命人安排住处、日用品,妥善安置他们一家居住。过了两年,苫氏听说中亚的民变已经平定,于是向太宗请求回国。太宗挽留,说这么远赶来现在又回去,何必呐?苫氏一张巧嘴,道说我母子当初因为国乱无主,所以千里跋涉来投靠陛下。现在因为陛下之神威,中亚已然安定,我要回乡守护先人坟墓了。我两个儿子虽然蠢笨,但却是康里王室后裔,不能让凡人使唤,还请陛下怜爱,留下伺候您老人家。太宗听言很是开心,于是厚赐苫氏,安排人送回家乡安居,而将苫氏二子收入宫中做了怯薛侍卫。怯薛啊,在蒙古&元代宫廷里,干上怯薛就相当于今天进了中央党校兼国防大学,未来妥妥的荣光无限了,苫氏回中亚的路上指不定边走边笑一路笑回去的呢。 又过了十几年,苫氏思念儿子,于是又踏上旅途,跋涉千万里跑到和林看孩子。当时她的两个儿子都随着元宪宗蒙哥汗去攻打南宋,正在四川作战。等她终于走到和林,元宪宗殒命钓鱼城下,大军北返,南征将领陆续都回来了,可自己两个儿子却迟迟未回。老寡妇内心很是焦急,在和林街边翘首等待的时候,看见一处汉式庙宇,虽然不知道是啥教的,病急乱投医,老太太都一个心态,于是就跑进去祈祷。拜着拜着,依稀好像听到有神人连声说“好好”,她听不懂汉语,不知道是啥意思,于是赶忙出去找到个懂汉语的老乡,问他汉语“好”是啥意思啊?人家就给她解释,说这是吉利话,你大可放心巴拉巴拉一通。老太太求了吉利很开心的往家走,回家一推门,两儿子已经回来在家了。 这家人从此留居中国,元世祖时,赐给山西天镇的田宅,世居其地。苫氏两个儿子,老大无后,老二生了六个儿子,其中阿沙不花、康里脱脱都当过元朝丞相,他们还很重视子孙教育,像康里脱脱就把自己宣化的别墅改了书斋供子弟学习,乡民们凑趣也纷纷把孩子送去上学,到后来朝廷也来凑趣,给挂了个国立景贤书院的牌子,宁是把度假村办成希望小学了。他们的子嗣封王做相的不在少数,像铁木儿塔识还做过辽、金、宋三史总裁官,是元代有名的官宦世家,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那位善于投资的老祖母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