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诗人这条路,你会遇到的9种人生
最近一个知名社交平台,上线了系列“诗人讲诗人”的学习课程。怀着好奇又憧憬的心理,买了课程,一讲一讲地听。
前几天听了西川老师讲威廉·布莱克,他道:威廉·布莱克是一个脑子里充满幻想的烂漫基督徒,在诗歌里为自己的宗教情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意向体系,这是别的诗人绝不会去做的。
这种写作,西川评价,是十分真诚的,但他同时引T.S.艾略特的话:“这种真诚使人不快,它是全人类都暗暗反对的那种真诚。”
而这个真诚的诗人,在他的《天真与经验之歌》中,借哲学两字,将世俗讲透:“一个粗通哲学的人会远离上帝,而一个精研哲学的人会回归上帝。”
提起“诗人”,人们往往觉得,离现实生活很遥远,似乎他们生活的世界与我们的,并非同一个。
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找到了9部关于诗人的纪录片,一起看看,诗人如何诗意地栖居在这现实的世界。
《流亡的故城》

导演:吕美静 编剧:吕美静 主演:西川/唐晓渡/文昕/梁鸿/吴思敬/李英 上映时间:2013-12-30
内容介绍
《流亡的故城》采访了顾城生前多位好友,包括诗人杨炼、芒克、西川、诗歌理论家谢冕、唐晓渡、小说家友友、摄影家肖全、策展人宋新郁,《顾城海外遗集》主编荣挺进等;登陆新西兰激流岛探访顾城一石一木自己建造的第二个故乡“小木屋”;探访八十年代曾经举办诗会的地方:紫竹院,玉渊潭,圆明园等,更前往东四十四条,探访了1978年北岛和芒克等人主办的《今天》杂志社老编辑部--时隔35年,现在的小院已经变成公租房,物是人非。随着采访的深入,一批珍贵的照片、手稿、录音也将首次发布。
推荐理由
该片是凤凰网文化频道在顾城逝世20周年时推出的纪念顾城等一代朦胧诗人的策划性纪录片,试图在某种意义上还原一个相对真实的顾城和那“一代人”。他们的荣光与离散,以及各自殊途的命运发展,恰是一个国家与时代流变的缩影。流落他方,故城难离,成为顾城终年之前的巨大困境。如诗人杨炼所说,“顾城的悲剧,既是一个历史的悲剧,也是一个个人的悲剧。”


《梦想抵抗现实》

导演:弗朗西斯科·贝洛/蒂姆·斯特恩伯格 编剧:弗朗西斯科·贝洛/蒂姆·斯特恩伯格/陈丹青 主演:木心 / Fenton Li/Alex Fox 上映时间:2015-4-23
内容介绍
木心先生(1927-2011), 一位坚毅的艺术创作者,真正的世界级艺术家。木心被认为是二十世纪非常原创与极为重要的艺术家之一,然而尚有很多数的民众不知道他。木心最大的仰慕者与支持者——知名艺术家与评论人陈丹青,认为木心是他的教师也是精神导师。他们认识了25年也在同一年代住在纽约市皇后区。曾获三次奥斯卡纪录影片提名的导演弗朗西斯科·贝诺与蒂姆·斯特恩伯格曾在2010年间前往中国数次访问木心,制作了该纪录片,这一个访问见证了最后期的木心。
推荐理由
不管影片本身如何,能够留下木心先生这许多珍贵的影像,掷地有声的箴言,或者仅仅是因首映而起的,纽约料峭春寒里的相聚都是一件功德。熟悉其文字的,得以在大银幕一睹其画作的风采,当然也终于坐实了对文字背后那人的种种想象,耄耋之年,智慧从容,风骨不减。尤其亲切的,是影片里木心常抱的那只砖红色橡胶热水袋。(@Sico)


《如歌的行板》

导演:陈怀恩 编剧: 徐浩轩 主演: 瘂弦
内容介绍
《如歌的行板》是《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中的一集。该片从痖弦现下在温哥华的日常生活展开,描绘诗人“退而不休”的文学进行式:依据痖弦广结人缘的宽阔关怀,与林亨泰、林怀民、蒋勋、席慕容、吴晟、苏伟贞、黄永武、马森、阮义忠等好友,回忆诗、副刊与文坛种种,交织呈现诗人与华文文学界的绵密交流;回忆初来台湾的军营生活与文友结缘;回忆合纵连横的台湾文学副刊盛世。同时,拍摄团队也随诗人重返故乡河南南阳,回到童年住居与学校,踏勘古城人文环境,追索诗人生命与诗意的根基。历经大时代变迁、壮阔波涌的文学生活,在本片中藉着抒情诗般的动人影像,生动而优美地铺展痖弦的生命之诗,成就了超越“记录”的传记电影新风貌。(推荐《他们在岛屿写作》整个系列)
推荐理由
瘂弦的诗是台湾文学史上短而深沉的一声重响,捶下去,远处的乡愁、近处的虚无都扬起来。80岁的瘂弦已是圆融的一个老头,走访当年的诗友、回忆文坛的论争,用漂亮的男中音姿态回忆。当年是年轻外乡人的热血,如今是老华侨的寂寞,在桥桥的墓前发呆,街角默默看艺人表演,说不出的这时代,只能供他出神。(@林淮)


《食指》

导演:蒋志 主演:食指(郭路生)
内容介绍
《食指》拍摄了一位影响过一代人而后完全被湮没的诗人。由于他特殊的身份,和动荡时代密切相关的命运,对人物的描述难免不涉及历史。但作者的兴趣显然不在于此,不在于诗人的人生际遇以及它可能揭示的社会意义。他使用各种不同的资料,包括一些象征性的历史影像、老照片、访问、字幕,呈现了诗人的生命历程和它的背景;同时还插入了一段场景戏剧的表演:食指的诗作《疯狗》获得了形象化的演绎,通过这一则荒谬的生存寓言,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一个诗人和他的命运的理解。
推荐理由
尘封十七年的食指的纪录片,一段珍贵的影像记录。每一个相信未来的人,可能都想知道写下这首《相信未来》的诗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摇摇晃晃的人间》

导演:范俭 主演:余秀华/周金香/余文海/尹世平 上映时间: 2016-11-26
内容介绍
余秀华,一个农村女性,从小患有脑瘫,在2015年成为中国最有名的诗人。她写出《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强烈的情感与欲望引人注目。余秀华写诗,试图与自己的命运对话,写残缺的身体,写她对真爱的渴望。导演说这部纪录片更多的是一个“关于女性身体和情感层面的欲望的故事”。
推荐理由
《摇摇晃晃的人间》在阿姆斯特丹拿下主竞赛评委会特别奖,是对影片艺术价值的肯定。余秀华的名声还没有蔓延到欧洲,那些首映场里从头到位被慑住的观众,他们的大笑、叹息和最后的掌声,是因为导演成功地再现了这个充满魅力的人物。因为他的技艺,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带上了喜剧的讽刺和悲剧的凄凉。《摇摇晃晃的人间》成功地用电影语言“翻译”了余秀华的诗。(@陈凭轩)


《我的诗篇》

导演:吴飞跃/秦晓宇 主演: 陈年喜/邬霞/乌鸟鸟/老井/吉克阿优/许立志 上映时间:2017-01-13(中国大陆)
观看地址:爱奇艺
内容介绍
生活就是艺术,人人皆有诗心。六名打工者,六个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漂泊于故乡与城市之间,忙碌于幽深的矿井与轰鸣的流水线,饱经人间冷暖,同时将这样的生活化作动人的诗篇。“我的诗篇”就是写给世界的情书,来自地心深处、矿洞尽头、归乡途中、新婚之夜,来自所有诗意照进现实的时刻;而《我的诗篇》则是关于平凡世界与非凡诗意的故事,蕴含着对陌生人最深切的祝福。
推荐理由
这部电影不只在有限的成本条件下做到了视听语言相对精良,其基调也并没有陷入过度煽情的窠臼,而是以一种克制隐忍的态度,巧妙把农民工诗人们的代表诗作,跟反映其真实生活的画面交织在一起,让影像本身的力量说话。以这些诗人为代表的农民工群体,对于现行社会生态有着清醒的认识,也正是由于这种认识的清醒与真实,才使得他们的绝望更加地痛彻心骨。(@江海一蓑翁)


《佩索阿遇上卡瓦菲斯的那个夜晚》

导演:Stelios Haralambopoulos 上映日期: 2008 观看地址:bilibili
内容介绍
以纪录片的形式切入,从卡瓦菲斯博物馆搜集到的日记中,发现了诗人佩索阿与卡瓦菲斯在一艘游船上相遇的这一线索,以此展开两位诗人的一段心路历程,之后开始用真人来扮演两位诗人,直到他们生命的晚期。这是两位诗人的唯一一次相遇,虚实交融,冷静的诗意念白沉淀到最后一刻。
推荐理由
这不是搬演,是梦游的实录!古老的黑白影像穿插其间,像一注注诗句,静谧如夜却又躁动不安。里斯本&亚历山大。虚构狂迷。船之遇。洞穿空间的长镜太像安哲了。|亚历山大之于他,好比都柏林之于乔伊斯,布拉格之于卡夫卡,里斯本之于佩索阿。PS:印象中在某部安哲的访谈里听闻其提到过卡瓦菲斯。(@陆支羽)



《赫尔曼·黑塞的漫长夏日》

导演:Werner Weick 主演:Carlo Altomar/Bruno Hesse/Siegfried Unseld 上映时间: 1997 观看地址:bilibili
内容介绍
本片介绍了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诗人黑塞一生的故事。影片洞悉了塑造诗人个性、形象与作品的重大事件。片中有他友人Arthur Stoll录制的珍贵影像,还采访了他的儿子们、出版商及医生。
推荐理由
印象最深的是黑塞收获鲜花和让猫在肩上爬这两个场景。(@胡凌云)


《追捕聂鲁达》

导演:帕布罗·拉雷恩 主演:盖尔·加西亚·贝纳尔/路易斯·尼科 上映时间: 2016-05-13 观看地址:bilibili
内容介绍
《追捕聂鲁达》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传记片,更像是一种从真实事件中取材的“新发明”。电影的灵感来自于曾获得诺贝尔奖的智利诗人兼政治家帕布罗·聂鲁达。影片聚焦1948年智利政府对帕布洛·聂鲁达的追捕行动。聂鲁达是一位知名的诗人和政客,由于反对总统,他被右翼分子驱逐出境,一位野心勃勃的警探希望抓到这位反对派,成就自己的威名。
推荐理由
关于读者(被诗人代表的人民)与诗人(为人民代言的艺术家)之间的创造、追捕、投射和认同。视觉美得目眩神迷,剧本荒诞滑稽无情又温存,演员都一个顶俩,看完想带本诗集去智利~(@eighthday)


去年,鲍勃·迪伦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很多人表示不解。
西川是这样说的:“一个人讲大事的时候,可以用民谣的方式来讲。一个人讲山川大海的时候,可以用一种沙哑的方式去唱。演唱和歌词之间的张力,就会非常震撼人心。”
诗歌,从来都不远离真正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