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血王子》拾遗
如果小说值得这样的反思,那么,是否电影版也应该抛却以往的失望,再做一番审视?
前不久,我看完了小说版《HarryPotter and Half-Blood Prince》。开始看HP6是在去年九月份,后来因为论文赶进度,就放弃了。这个学期论文主体部分基本过关之后,我又开始看起来,逼着自己以每天一章左右的进度,花了一个月看完。
记得2006年HP6英文版出版之后的半年内,中文版也快速翻译出来。可能人民文学社也要赶进度的缘故,马氏姐妹翻得并不是特别理想。
因此,当我看完之后,觉得这第六部写得不如之前的:一个故事草草地就说完了,像是为了第七部的终结而做的一个简陋的铺垫。
此外,当年的少年,气愤罗琳大妈如此残忍,竟然要「赐死」邓布利多。校长死后,巫师少年被彻底抛却在了世间,必须独自完成复仇。
二十五岁的现在,再次读完书里的故事之后,一方面体谅少年时期的担忧和愤慨;另一方面,感慨罗琳大妈的不忍。她不希望自己曾经坐火车途中看到的那个戴圆形黑框眼镜的小男孩儿将要独自面对险峻的世界,但这个男孩要成长,要成为英雄的话,老英雄的死亡,必然要成为注定的事实。
然而,罗大妈又是如此温柔。她为了让哈利良善地成长为新英雄,而把杀戮旧英雄的任务交给了注定坠入黑暗斯内普。无名英雄承担所有罪孽,男主角光芒万丈。
只是,如果仅仅这样写,哈利会成为下个杰克苏,高大上伟光正。所以,第七部的斯内普的记忆显得如此美好。
罗琳让旧英雄秉着自己的意志死去,让新英雄不受黑暗历史困扰地成长,也让干脏活的人有了光荣的哀悼。
如果小说值得这样的反思,那么,是否电影版也应该抛却以往的失望,再做一番审视?
整部HP6电影前面五分之三拍得中规中矩,严格按照小说走向拍,并且两条感情线(罗恩线和哈利线)、邓布利多记忆线与马尔福线,都处理得不错。不过,这是因为原著剧情线清晰,剧本写出来自然也不会差。要表扬的是,由于小说通过第三人称限制性视角写作,马尔福情节线在小说中只是粗略带到,并没有详细说明。电影的完整呈现非常好。
到了最后半小时,我被完全吸引住。一方面是「哈利用福灵剂从斯拉格霍恩嘴里套出魂器的秘密到邓布利多带哈利去洞穴探险,再到邓布利多被斯内普杀死」一段是小说的核心剧情,自然引人入胜;另一方面,电影从画面色调的变化、精心设计的桥段的加入、情节的前后呼应、音乐的配合,都让这部电影,再看的时候,觉得特别好。
下面,我就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当然更多的优点与缺点,早有影评人絮叨太多,我只将我个人感受、理解的方面写出来。
蜘蛛之王的葬礼

蜘蛛之王叫Aragog,阿拉戈克。《哈利波特》小说中第一次出现在第二部《密室》中。哈利和罗恩进入禁林深处,阿拉戈克的巢穴,向它询问关于「霍格沃茨怪兽」的事情。第二次出现,就是在这部中:濒临死亡。故事到后半程,阿拉戈克死亡。
如果说,蜘蛛之王只是作为第二部的NPC(非玩家操控角色),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故事部分真相的作用,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在故事的第六部让他死亡,还特别着重写到它的死亡,甚至还给它办了一个简单而肃穆的葬礼。为什么要特别写阿拉戈克之死(葬礼)?
在我看来,阿拉戈克是一个具有象征性的角色:首先它是蜘蛛之王,非人类;第二它会说人类的语言(他的子孙后代都不会说),具有人类属性;第三,庞大,令人害怕。这三点是不是和谁特别像?
海格是巨人与人类的混血,非人与人的组合;庞大,同样令人害怕(巨人曾经被人类巫师残忍杀害,幸存的部落都躲在群山之中)。
再有一点,阿拉戈克是由海格抚养长大。那时候,海格还在念霍格沃茨,他将它放在壁橱里。后被汤姆·里德尔(学生时代的伏地魔)诬陷,指控阿拉戈克是杀害女生桃金娘的凶手。海格遭致开除,魔杖被撅断。阿拉戈克则被海格放入禁林,保护起来。
而邓布利多当时出面,保护海格,保存他的魔杖,让他留下来,在霍格沃茨当钥匙保管员。
于是,我们看到,海格之于Aragog,就相当于邓布利多之于海格。Aragog之死就是在预示着邓布利多的死亡。海格这把天平的两端,死亡是平衡的。
我们再看斯拉格霍恩参加这段葬礼时说的一段悼词。因为电影台词有删节,我把原文找出来:
Farewell, Aragog, king of arachnids, whose long and faithful friendship those who knewyou won’t forget! Though your body will decay, yoursprit lingers on in the quiet, web-spun places of your Forest home. May yourmany-eyed descendants ever flourish and your human friends find solace for theloss they have sustained.
永别了,阿拉戈克,蜘蛛之王。与你相识之人永怀你们之间坚贞的友谊!你的肉体会腐坏,而你的精神,将在禁林深处,那寂静、蛛网缠绕的家中,留存。愿你多眼的子孙绵延繁荣,愿你的人类朋友节哀安好。
如果我们把与蜘蛛特征相关的词都拿走,可以发现,这篇短小而温暖的悼词,正是在向邓布利多之死进行哀悼:永别了,阿不思,巫师之王。
蜘蛛之王葬礼的最后一幕,是三人立于雄伟城堡一侧,面对连绵群山矗立,颔首哀思,画面调色至此进入到最浓烈的昏黄色。
呜呼哀哉。
仅仅一只蜘蛛之王的死,只是含着海格个人情感的一次死亡,为何要如此浓墨重彩地渲染这份哀思?这段死亡与后文邓布利多的死,共同组成了十分具有文学美感的对应情节,与呼应、铺垫、互文。
因此邓布利多之死可以不必那么用力地去着墨那份哀思,而是拍得十分庄严有力。哀思对于邓布利多来说,是不重要的。在校长看来,死亡如果只是带给他人哀思,那他的死亡仅仅是生命的湮灭,而不是生命壮美的永恒。于是我们看到,电影加入了这一情节:霍格沃茨的学生与教授,围成半圆,纷纷举起点亮的魔杖。一个简单的「荧光闪烁」,即可驱散天文塔上空的黑魔法标记。


弗兰西斯鱼

这是我认为电影版HP6,加得最好的一个桥段。
阿拉戈克的葬礼之后,斯拉格霍恩向海格讲了一个「消逝」的故事。有一年春天,他发现他办公桌上有人送了他一个鱼缸,里面有半缸浅浅的水,水面漂着一瓣百合花。百合花渐渐沉入水底,在接近缸底的时候,忽然变成一条鱼。他叫这条鱼,弗兰西斯。这个令甚至知道魂器为何物的,知识渊博的教授都觉得美到叹为观止(wondrous to behold)的魔法,正是出自于哈利的母亲,Lily(百合花)之手。很多年之后,他发现这条鱼不见了,那正是伏地魔杀害丽莉之时。
如果没有这一段小小剧情的加入,斯拉格霍恩这个角色在电影中,甚至在小说中,也只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的NPC式的人物。你在他身上看不到背后的故事,人物的精神意涵。你只知道他喜欢搜集有特殊天分的学生,开了一个鼻涕虫俱乐部,喜欢吃菠萝蜜饯,而已。
这个「弗朗西斯鱼」的故事,展现的是斯拉格霍恩对于温暖日常生活的留恋与向往。他害怕食死徒找到他,几次搬家,都带着所有的家当。虽然魔法技艺高超,搬家不是难事,却也足以看出他如此珍视日常生活。他最后答应回霍格沃茨工作,也是为了能够有一段不再流离失所的生活。也正是对温暖日常的向往,也让他有着足以抵御黑魔法侵蚀与诱惑的能力。大法师如邓布利多也在年轻时误入歧途。而斯拉格霍恩却对黑魔法有着本能的反感。他不是不知道高深邪恶如魂器撕裂灵魂的方法,可他不屑,他只求有蜜饯,有美丽魔法的生活。
从这里,再深究。伏地魔想要制作魂器,求得长生,表达的正是对死亡的恐惧,对有限时间结束的恐惧,对超越时间的渴望。有限时间是指我们现世所存在的时间。超越时间是指时间之外的时间,有限时间结束,超越时间开始,如基督教的「天堂」,佛教中的「西天」,某些社会学家书中的「乌托邦」。超越时间的出现是为了安抚人们对有限时间终结的恐惧。斯拉格霍恩则向我们展现了一种值得审视的生活方式:重视有限时间。罗琳借邓布利多说:死人不值得怜悯,活人才是。她本人在HP7的开篇就引用了两段关于死亡的文字,表达她对死亡的理解:死亡确实带来恐惧与痛苦,然而它只是另一种方式的生活。而这种生活中的不幸与灾难,能够被朋友与生活拯救,被爱救赎。
朋友、爱与生活是什么?不就是存在于有限时间中的事物吗?对死亡的疗愈正是在日常中获得。
邓布利多的葬礼

校长的葬礼,小说与电影完全不一样。小说中,一群人在校医院探望比尔的伤势。忽然听到邓布利多的凤凰福克斯发出悠扬婉转的哼鸣,像是一曲悲伤但充满力量的挽歌。之后,邓布利多的葬礼上,魔法界的大人物齐聚霍格沃茨,人马们从禁林中出现,向天空射箭,表达哀悼,人鱼从湖底游到岸边,用歌声寄托不舍。有人致辞,列举校长的贡献。而哈利想到的则是邓布利多的俏皮话,在肃穆的葬礼上,他突然想笑。仪式的最后,凤凰燃烧,将邓布利多的遗体包裹,化为了一座白冢。
而在电影中,我所期待的凤凰挽歌、人马射箭礼、白色坟墓都没有出现。导演给出了一个具有中国式审美的结束。主角三人站在天文塔上,谈论着寻找魂器的事宜。长风烈烈,塔下是滚滚远逝的河流,奔流至海。一声哼鸣之后,凤凰福克斯飞入镜头,而后划过天文塔,向着大河奔流的方向远去。三人伫立,遥望远方。

凤凰远去,其象征意涵颇有中国之美。崔颢《黄鹤楼》诗云: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身为种花家的一员,比起去感受书中西式葬礼的正襟危坐,看电影看到此种模样的「昔人远去」,更觉愁绪,深觉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