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蜗牛读书,改变规则的一款应用
最近,网易公司新出了一款阅读软件,叫“网易蜗牛阅读”,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尝试下载并使用了一段时间,结果出乎意料。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文字也是传递思想的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自从书籍发明以来,就极大的受到成本的制约。当时造纸术还没传到欧洲的时候,欧洲的书籍都是羊皮纸手抄本,造价极其高昂,据说当时英国拥有图书最多的人是国王亨利五世,有六本藏书。后来有了造纸术和印刷术,书籍的制作成本极大的下降,图书的普及为知识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进入互联网时代,图书当然也免不了数字化,各种各样读书的软件也层出不穷。我第一个接触到的就是亚马逊的kindle。kindle实际上就是把海量的线下书籍搬到了线上,削减了传播成本,制作成本,储藏成本,自然价格也就低了不少。后来用了豆瓣阅读,实际上换汤不换药,基本思路也是这个,只不过豆瓣阅读还兼任了一个出版社的角色。
网易蜗牛阅读这款应用不同,首先,它给了每天免费阅读一小时这个策略,到时间再选择是否购买阅读时间,一天一块钱。要注意,这里购买的是阅读时间,而不是购买某本书,这里区别就大了。让我们看看电子书和实体书这两个东西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我总结有以下几点不同:制作成本,传播成本,购买成本,阅读方式,存储介质。
在制作成本上,电子书只需要一次制作,实体书每一本都要花费纸张,可以说,每多卖一本书本,电子书的制作成本就被摊薄,而实体书不会变。
传播成本,电子书本身就是一串信息,传播可以说成本为零,而实体书就算抛开所有中间商的差价,只算运费至少也要5块钱。
顾客的购买成本,首先,假如我实现知道了某书名,去买电子书基本几分钟之内就能从购买到下载直接搞定,而实体书却至少要等个物流时间。
阅读方式,电子书可以用手机,可以用电子阅读器比如kindle阅读,基本上能达到随时随地,想读就读,实体书很多情况下是很难拿出来的,就便捷性和零碎时间利用上,电子书更胜一筹。电子书可以任意搜索关键字,也算是一个优点。
存储介质,电子书存个几万本一点都不费劲,实体书需要书架,需要占空间。
乍一看,好像实体书一点优势也没有,好像应该直接被电子书取代才对,但现实生活中,实体书却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很多看似缺点的地方,反过来说另一面上也有长处。
一是制作成本,书的本质是信息这没有错,区别不同的书主要看的是内容是不是相同,所以本质区别是内容,但形式也同样重要,我们人类不光注重书的内容,它的质感,颜色,甚至气味都会引发我们的情感,就购买而言,买一本电子书只有当价格远远低于实体书,我们才能感觉买电子书更值。
二是购买成本,假如知道书名,买一本电子书是容易的,但假如不知道想要什么书,书店或者说图书馆的作用就上来了,我们可以游走在各个书架之间,不光能直观的看到书的名字,还能看到书的厚度,根据封面判断书的类型,是畅销书还是经典书,是关于文学的还是科学的,这种体验是电子书没办法给予的。我们的关注范围也不止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我们可以在经济学的区域挑选,一回身看到一本感兴趣的哲学书,我们可以在挑选一位名家的经典著作时,偶然看到另一位名家的冷门著作。而电子书所谓的推荐,只是按照以前的你看过的,推荐一本相似的,推荐一本大众选择的,它只能让你按照以前的路继续走下去,并不会带你走到一条新路,甚至一条无人问津的道路。
三是阅读方式,电子书阅读便捷的另一面是干扰也来得便捷,一本实体书有可能安安静静看一上午,一个手机说不定看十分钟就会被一个无聊的软件通知所打断。实体书可以粗略的翻读,可以一次跳几页找到感兴趣的地方,可以快速跳过不感兴趣的区域,电子书则不能。
四是存储介质,电子书是可以存上几万本,但即使存再多,你也不会有什么感觉,实体书不一样,书架上满满的实体书即使很多都没有读过,但每一次看书架的时候,都能看到那些书,都能再思考一下是不是以前水平不够,没有能力阅读,而现在可以读了,是不是以前因为没有时间读而现在有时间了,是不是以前读过的书现在感觉应该重读一次了,这些思考,电子书架是没办法给你的。而真正碰到一本经典,人们是想要拥有这本书的,电子书没办法让人“拥有”,没办法摆在床头案边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没办法在模糊回想起以前看过的内容时,翻书找到那个想法。你可以花钱“购买”信息,但没法在现实世界中拥有它。阅读器坏了就是坏了,而且这种电子产品寿命顶多十年,再买一个好像也没什么区别。但实体书不一样,它经过时间洗礼的泛黄,甚至污渍都是独一无二的,丢掉再买一本,已经不是以前那一本了,这种独一无二的东西才能激起我们珍惜的感觉,让我们有“拥有”的感觉,让我们有安心的感觉。
话说回网易蜗牛读书,它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上面的矛盾呢?
首先是价格,毫无疑问蜗牛读书的价格比其他阅读应用都便宜的多,一块钱基本能看完一本其他应用上要10多块钱才能买到的书。更别说每天免费一小时,阅读强度不大的话,利用上下班和午饭的零散时间,每天这一小时都够用的了。
其次,蜗牛读书是借书,不是买书,这极大的利用了电子书的优点,规避了电子书的缺点,还带来了额外的好处。
既然是借书,就不存在或者说极大的规避了书的形式问题,一本借来的电子书和一本借来的实体书区别不是很大,甚至电子书还能做书评,做标注。既然不是买下来,也就谈不上拥有,假如真看完了一本电子书,感觉必须拥有它,再买也不迟。事先买下电子书的话,就感觉自己有种东西买了两份的感觉,很不爽。
假如碰到一本书看一半发现没什么意思,在借书模式下换一本就好了,买书模式下,要么是沉没成本让你看完这本书,又浪费一些时间,要么当冤大头,就当买书的钱打水漂了。这也逼迫作者下功夫在书的内容上而不是书的营销上。
俗话说:“书非借不能读也”,假如一本书,不管是电子书还是实体书,买下了就代表所有权是我的了,这时我反而没有了什么阅读的动力,反正都已经是我的了,拖个一两天再看也没什么不可以。借不一样,借是到了点要还的,这逼迫着我尽量快点看完,少拖沓。在用了蜗牛读书之后,每天那免费一小时不读完总感觉心里不爽,逼迫着自己把刷新闻刷无聊段子的时间都拿来看书了。买了一天的阅读时间之后,那更是感觉要好好利用这一块钱,不能浪费了。其实平时丢个十几块钱我是根本没所谓的,但这个软件就用这小小的一块钱改变了我的习惯,控制了我的心理,让我阅读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还有领读人模式,这是解决一个图书挑选的一个办法,看人的推荐,尤其是牛人的推荐,总是比机器推荐的靠谱,至少他能给你带来一些你从来没想过的,没考虑过的新东西,经过牛人梳理挑选的书也能避开大部分糟粕之物。这个领读人模式只是起步阶段,但我感觉有几点还是需要注意。
一是领读人的数量问题,是精英化还是大众化,这是一个矛盾,人数多了之后,平均质量必然下降。
二是如何商业化,我的意思是,能不能让领读人推荐书籍让他们赚钱,以个人角度来说,不是很喜欢这样,这样推荐出的书籍一定是以金钱为标准而不是以质量为标准,但完全没钱赚只靠理想主义者支撑也是不可持续的。
三是领读人的推荐质量,有没有淘汰制度,是不是要写一篇长文章才能推荐一本书。
总得来说,我很喜欢这个阅读工具,我感觉它更好的利用了网络的优势,也没有把实体书一棒子打死的意思,各有分工,优势互补。也希望这款阅读软件能提高国人的读书量,优化现有的市场,驱逐劣币,降低阅读成本,提升效率,增强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