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细说红楼梦》随想
趁着每天零零碎碎的时间,终于看完了这部大部头,接触白先勇是从很早前他的《孽子》开始的,写当时台湾好像是60.70年代的同性恋的生存状况,他自己本身也是一名同性恋,怀着同情怜悯的心态写这群生活在太阳阴影里的年轻人。当时对这部小说没有多大的感动,只是增加了一点有关台湾,有关同性恋的异闻见识而已,后来得知他是白崇禧的儿子,就有些好奇了,一个将军的儿子是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什么,才会成为一名同性恋,这里不是歧视,只是好奇。好像有时候好奇也会给别人带来困扰吧。说远了。
囫囵吞枣的看完大部头,能随手写下来的印象就是白先勇对《红楼梦》里面儒释道三家哲学思想的理解,中国人的人情世故可是几千年的文化沉淀积累出来的,博大精深。青年时,儒学的一套很受用,讲人要积极出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已为他都要好好钻研。到中年了,受到红尘历练,有了挫折失意,开始受用道家了,无为而治,隐遁出世了。到老了,什么都想开了,就开始超脱,一切皆空了。这时就佛教起作用了。三种哲学并不冲突,在每个中国人身上都能受用,每个人也都能选择适用自己的哲学。
中西哲学至少在逻辑上的区别,我的印象很简单,即使高深晦涩如哲学,中国人也能创造出脱胎形而上学,而深耕实用善用的心理纾解的地步。这是一种追求自我圆满的哲学,结局就是和解,你和自己和解了,和世界也和解了。一切相安无事。而西方的哲学更具有形而上的全能神性,以探求自我救赎,超越自我为终极目标,没有结局,就是斗争,与自己斗,与自然斗,与世界斗,永无止境。他们不求圆满,但求真意。
麦家说,上帝在造人时似乎总是公平的,聪明的人往往缺勤奋,智慧的人往往爱出世,在如今看来,出世的人都是有大智慧的,我觉得这很矛盾,无欲无求的就可以算出世了,那无欲无求也是大智慧吗?这可是最偷懒的办法了,遇到点挫折失意,看多了生死别离,很容易就无欲无求了啊。像惜春那样,没有经历过人世,天生的寡情冷心,反而最简单了。可这也不算是什么智慧。只能说是天各有命,我不打扰你,你不打扰我,同是他乡异客,赶路人而已。
囫囵吞枣的看完大部头,能随手写下来的印象就是白先勇对《红楼梦》里面儒释道三家哲学思想的理解,中国人的人情世故可是几千年的文化沉淀积累出来的,博大精深。青年时,儒学的一套很受用,讲人要积极出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已为他都要好好钻研。到中年了,受到红尘历练,有了挫折失意,开始受用道家了,无为而治,隐遁出世了。到老了,什么都想开了,就开始超脱,一切皆空了。这时就佛教起作用了。三种哲学并不冲突,在每个中国人身上都能受用,每个人也都能选择适用自己的哲学。
中西哲学至少在逻辑上的区别,我的印象很简单,即使高深晦涩如哲学,中国人也能创造出脱胎形而上学,而深耕实用善用的心理纾解的地步。这是一种追求自我圆满的哲学,结局就是和解,你和自己和解了,和世界也和解了。一切相安无事。而西方的哲学更具有形而上的全能神性,以探求自我救赎,超越自我为终极目标,没有结局,就是斗争,与自己斗,与自然斗,与世界斗,永无止境。他们不求圆满,但求真意。
麦家说,上帝在造人时似乎总是公平的,聪明的人往往缺勤奋,智慧的人往往爱出世,在如今看来,出世的人都是有大智慧的,我觉得这很矛盾,无欲无求的就可以算出世了,那无欲无求也是大智慧吗?这可是最偷懒的办法了,遇到点挫折失意,看多了生死别离,很容易就无欲无求了啊。像惜春那样,没有经历过人世,天生的寡情冷心,反而最简单了。可这也不算是什么智慧。只能说是天各有命,我不打扰你,你不打扰我,同是他乡异客,赶路人而已。
-
心安是我家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8-26 04: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