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的邀请》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从语言学著作的角度上来看的话,它并不能增加我的知识,只是一本引导性质的基础科普读物,开头照例从语言的公用讲起,尤其强调人类语言的独特性和它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没有涉及过多的系统理论,甚至连语言学家的名字和经典学说都很少出现,所以我几乎是抱着多少有点轻视的态度囫囵吞枣地看完了前一半。
但从第十章起,有些内容开始吸引我的注意力,我开始拿着铅笔在书上画线、圈词,折角,看到最后觉得自己确实在这次阅读中有所收获,尤其是作者用的“地图”比喻,乍一看平淡无奇,往后读发现不但恰当而且实用。“抽象化阶梯”这个概念我是第一次见,以前我很少想到抽象化思维的弊端,也很少去考虑所用语言中抽象化的程度。对我来说最有指导作用的应该是二元价值观念与多元价值观念这一章了,以前我也总是听到“这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这样的表达,但只是简单地把这句话理解成很多事不是绝对化的,没有想到二元价值观对一个人思维和行为模式会有什么影响,更没有试图用科学化、分等级的方法去解决对立冲突。然后作者写到了内向观点,并说明内向观点的形成是思想不成熟、没有摆脱二元价值判断的表现。而在现实生活中,只有避免先入为主的评价、判断,不被抽象概念感动、蛊惑,多着眼外向现实,及时调整自己内心对事物的看法,才能避免陷入“以火攻火”的恶性循环。这样的警醒正是我目前所需要的。所以虽然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加深自己对语言学的了解,但最后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也挺好的。
记几个具体的点吧:
p136-37 “我们之所以会认为一些人‘不成熟’,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们无法恰切地应对失败、悲剧或是生活中发生的任何意见不乐意的事情。甚至是在象征性体验中,这种人也往往无法忍受‘悲苦的结局’。所以在大众文学里,一般人都爱看‘大团圆’结局……”“成熟的读者则”不断使他们的象征性体验变得日益深刻、广泛和精细。在正确观察过世界并能用高超的手段将其印象有意义地组织起来的作家的引领下,一个成熟的读者可以象征性地体验到做一个中国主妇、罗马皇帝……“他就能通过阅读提升自己,脑子里的”地图“就会日益完备、正确。
p166-83 ”我们应该是分注意防范的思想,就是那种永远离不开高级抽象阶层,永远不能指向抽象解体下面的低级阶层,由此转向外向世界的思想。“
之前在读《对”伪“心理学说不》的时候就注意到过用语言下”定义“的局限,以及”操作性定义“的作用,这本关于语言学的书自然也涉及了语言的局限。定义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如果不能从抽象解体的高层往低层转移,而始终停留在同一层次,甚至越来越抽象,就会陷入无限循环。但即使用具体特点解释抽象概念,我们还是免不了使用元语言,除非用手直接指向解释的对象。如果不能敏感地察觉到抽象化过程,我们就会认为那些字真的拥有它们所代表事物的特征,这也就是内向观念的来源。如果不及时阻止这一过程,在想象的助力下,我们脑中的”地图“就会越范围来越大、但也越来越脱离实际。人脑中难免有”不健全的领域“,也就是”幼稚的领域“要削减这个领域,一方面要认识到”言辞与它们所代表的事物zhi'jian'b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另一个办法抉择时注意抽象化过程……“
p194 ”那些分类方法能够产生社会需要的结果,社会便会把那些分类法视为’真理‘。“”分类的方法可以决定我们对分类中的食物应该报又怎样的态度,采取怎样的行动。“
之前在读史蒂芬·平克关于心理语言学方面的那几本书时,反复见过”思维框架“这个术语,意思和这里说的”分类“似乎差不多。其实就是说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对这些事的看法,我们必须清楚这种区别不涉及真假对错。不能任凭自己被分类控制,而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对事物的分类。
p197 ”一个人若是只有一种欲望,就会看到两种价值……因为我们根本不会去注意那些与我们的兴趣无关的事物。“
这种二元思想会使我们误以为万事万物都可以被框进非此即彼的范畴,”没有一样东西是没有意思的或是偶然发生的……也没有别的方法去估量任何新的经验、过程或事物的价值。任何与习惯不合的行动都会遭人冷眼,因为它们没有前例。”这就是控制狂的典型心态吧——接受不了任何无法被分类的事物。但这不但会导致我们不能准确客观地认识事物,还会限制我们的眼界,阻碍我们对新事物、或者事物的其他方面发生兴趣,并且倾向于做不成熟的评价和判断。不妨采用科学测量的方法,与其用“好、不好”这样极端化的标尺,不如把我们对事物的评价放到1—10的度量范围上。也要注意多元化,事物的好坏只有结合实际目的评价才有意义;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有其他维度,比如美丑等。
p220 “逻辑是一套使说话时前后一致的规则。当我们’合乎逻辑‘时,我们说的话就是前后一致的,它们也许是正确的地图,代表真实的’地域‘,也许不是;但它们究竟是否如此,并不属于逻辑范围。逻辑是讨论语言的语言,并不是讨论事物或事件的语言。”
这一段回答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上语言学课的时候就讲过逻辑学家在语言学上的贡献,当时是在是被搞得很晕,因为明显有些符合逻辑的表述和事实相去甚远。
p228 内向观点是“只根据言辞而不是根据言辞所代表的事实去采取行动。”p232 “内向观点最严重的结果之一可能就是,它会造成一种毫无根据的、非常容易’幻灭‘的自信心。”
如果任由脱离上下文、来自自动反应的抽象观念固化、加深,我们就会被困于自己的世界。如果不去打破这种模式、不去建立和外在现实的联系,我们就会被凝固的反应操纵,很难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那么在面对我们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我们就变成了十五章中描述的老鼠,从震惊到焦虑最后到绝望、疯狂。
p265 “当我们修理一辆汽车时,我们只会想到机器零部件,而并不会去问:’你所提出的方法是否符合热力学原则?‘……当我们改造社会时,情形变不同了……” p273 “人生中唯一可能有的安全,就是来自内心的主动安全(dynamic security);这种安全的源泉便是一种从无穷多元价值观点得来的伸展自如、灵活无比的心境。”
但从第十章起,有些内容开始吸引我的注意力,我开始拿着铅笔在书上画线、圈词,折角,看到最后觉得自己确实在这次阅读中有所收获,尤其是作者用的“地图”比喻,乍一看平淡无奇,往后读发现不但恰当而且实用。“抽象化阶梯”这个概念我是第一次见,以前我很少想到抽象化思维的弊端,也很少去考虑所用语言中抽象化的程度。对我来说最有指导作用的应该是二元价值观念与多元价值观念这一章了,以前我也总是听到“这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这样的表达,但只是简单地把这句话理解成很多事不是绝对化的,没有想到二元价值观对一个人思维和行为模式会有什么影响,更没有试图用科学化、分等级的方法去解决对立冲突。然后作者写到了内向观点,并说明内向观点的形成是思想不成熟、没有摆脱二元价值判断的表现。而在现实生活中,只有避免先入为主的评价、判断,不被抽象概念感动、蛊惑,多着眼外向现实,及时调整自己内心对事物的看法,才能避免陷入“以火攻火”的恶性循环。这样的警醒正是我目前所需要的。所以虽然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加深自己对语言学的了解,但最后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也挺好的。
记几个具体的点吧:
p136-37 “我们之所以会认为一些人‘不成熟’,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们无法恰切地应对失败、悲剧或是生活中发生的任何意见不乐意的事情。甚至是在象征性体验中,这种人也往往无法忍受‘悲苦的结局’。所以在大众文学里,一般人都爱看‘大团圆’结局……”“成熟的读者则”不断使他们的象征性体验变得日益深刻、广泛和精细。在正确观察过世界并能用高超的手段将其印象有意义地组织起来的作家的引领下,一个成熟的读者可以象征性地体验到做一个中国主妇、罗马皇帝……“他就能通过阅读提升自己,脑子里的”地图“就会日益完备、正确。
p166-83 ”我们应该是分注意防范的思想,就是那种永远离不开高级抽象阶层,永远不能指向抽象解体下面的低级阶层,由此转向外向世界的思想。“
之前在读《对”伪“心理学说不》的时候就注意到过用语言下”定义“的局限,以及”操作性定义“的作用,这本关于语言学的书自然也涉及了语言的局限。定义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如果不能从抽象解体的高层往低层转移,而始终停留在同一层次,甚至越来越抽象,就会陷入无限循环。但即使用具体特点解释抽象概念,我们还是免不了使用元语言,除非用手直接指向解释的对象。如果不能敏感地察觉到抽象化过程,我们就会认为那些字真的拥有它们所代表事物的特征,这也就是内向观念的来源。如果不及时阻止这一过程,在想象的助力下,我们脑中的”地图“就会越范围来越大、但也越来越脱离实际。人脑中难免有”不健全的领域“,也就是”幼稚的领域“要削减这个领域,一方面要认识到”言辞与它们所代表的事物zhi'jian'b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另一个办法抉择时注意抽象化过程……“
p194 ”那些分类方法能够产生社会需要的结果,社会便会把那些分类法视为’真理‘。“”分类的方法可以决定我们对分类中的食物应该报又怎样的态度,采取怎样的行动。“
之前在读史蒂芬·平克关于心理语言学方面的那几本书时,反复见过”思维框架“这个术语,意思和这里说的”分类“似乎差不多。其实就是说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对这些事的看法,我们必须清楚这种区别不涉及真假对错。不能任凭自己被分类控制,而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对事物的分类。
p197 ”一个人若是只有一种欲望,就会看到两种价值……因为我们根本不会去注意那些与我们的兴趣无关的事物。“
这种二元思想会使我们误以为万事万物都可以被框进非此即彼的范畴,”没有一样东西是没有意思的或是偶然发生的……也没有别的方法去估量任何新的经验、过程或事物的价值。任何与习惯不合的行动都会遭人冷眼,因为它们没有前例。”这就是控制狂的典型心态吧——接受不了任何无法被分类的事物。但这不但会导致我们不能准确客观地认识事物,还会限制我们的眼界,阻碍我们对新事物、或者事物的其他方面发生兴趣,并且倾向于做不成熟的评价和判断。不妨采用科学测量的方法,与其用“好、不好”这样极端化的标尺,不如把我们对事物的评价放到1—10的度量范围上。也要注意多元化,事物的好坏只有结合实际目的评价才有意义;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有其他维度,比如美丑等。
p220 “逻辑是一套使说话时前后一致的规则。当我们’合乎逻辑‘时,我们说的话就是前后一致的,它们也许是正确的地图,代表真实的’地域‘,也许不是;但它们究竟是否如此,并不属于逻辑范围。逻辑是讨论语言的语言,并不是讨论事物或事件的语言。”
这一段回答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上语言学课的时候就讲过逻辑学家在语言学上的贡献,当时是在是被搞得很晕,因为明显有些符合逻辑的表述和事实相去甚远。
p228 内向观点是“只根据言辞而不是根据言辞所代表的事实去采取行动。”p232 “内向观点最严重的结果之一可能就是,它会造成一种毫无根据的、非常容易’幻灭‘的自信心。”
如果任由脱离上下文、来自自动反应的抽象观念固化、加深,我们就会被困于自己的世界。如果不去打破这种模式、不去建立和外在现实的联系,我们就会被凝固的反应操纵,很难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那么在面对我们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我们就变成了十五章中描述的老鼠,从震惊到焦虑最后到绝望、疯狂。
p265 “当我们修理一辆汽车时,我们只会想到机器零部件,而并不会去问:’你所提出的方法是否符合热力学原则?‘……当我们改造社会时,情形变不同了……” p273 “人生中唯一可能有的安全,就是来自内心的主动安全(dynamic security);这种安全的源泉便是一种从无穷多元价值观点得来的伸展自如、灵活无比的心境。”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