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流·过客
求学1
转眼两年过去了。爸爸从外地回来,终于把闫洪的上学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村里有个叫征夫的,曾经跟爸爸干过事,三十多岁,看起来挺精干,当时正在太清观小学当教员。找他一说,立马办成。
太清观是个镇子,离家五六里。闫洪到那个学校插班读五年级。语文没问题,其它方面可就惨了。算术在卫辉时学过点儿加减乘除,有些课根本就闻所未闻。上劳作课了,老师让同学们自由发挥做手工制品,同学们个个训练有素,有用纸折叠的,有用绳子或高粱杆皮编织的,有用土块雕刻的,不一会儿每人面前都有好几件。他们看闫洪挺尴尬,坐在那儿什么也不会,有些人就走过来送他一件,结果他的成品反而最多。
闫洪是个特殊学生。他和校长老师们一道吃饭。但是他对于自己的特殊,总感觉着别扭,想尽可能和同学们打成一片。他入学的时候,离期考还有不到两个月,很快同学们就进入了期末考试的紧张准备阶段,闫洪更是加倍的紧张。他们的宿舍在二层楼上,打地铺睡觉。闫洪学着同学们的办法,枕头前放盏小油灯开夜车。放假后把行李拿回家时,枕头、被褥上全是油。
考试成绩公布了。全班四十多人,闫洪名列第二十四,中不溜。说不清是遗憾、是不甘心、还是什么,闫洪掉下了几滴眼泪。
暑假后,征夫调到观音寺小学当校长。闫洪也随着转入新学校。学校离家近,只有一里多地。他和村里的孩子们一道走读,倒也快活。和去河东的路一样,出门往南进入一道深沟,出沟就是小石桥。后来又发现一条捷径,和几个大一些的男孩子直接往东南走,接近沟口处可以攀爬下去,离地一人多高时,纵身一跳,前面不远就到小石桥了,既快捷又刺激,何乐不为!过桥向右转是河东,直走就是观音寺。观音寺是个镇子,早上有集市。集上有卖菜的,卖小吃的,卖农具的。还有些店铺。小吃有豆腐脑、油条、丸子汤,饭铺门前台子上摆放着馒头、包子。如果早上不想在家吃饭,可以到学校门前再吃。学校就在原来的寺庙里。神像旱就拆除了。殿堂就是教室。
到新学校读六年级,成绩不仅提高不了,想保持中不溜已经很不容易了。主要是算术底子太差。到了第二个学期,来了位新的算术老师兼班主任。听说这位李老师在别的学校教学成绩不错,还小有名气。没成想闫洪这回可要倒霉了。本来一些基础知识都没有搞清楚,现在又布置下许多补充题,四条腿的兔子两条腿的鸡,五花八门的四则杂题,而且量特别大。敢情这位老师不仅是填鸭式教学,而且鞭打快牛。班上只有少数几位同学能跟得上。多数同学不得不东问西问、东抄西抄才能交上作业。老师眼里只有几个尖子,对于中等以下的同学简直是不屑一顾。闫洪被弄得头昏脑涨、疲惫不堪。感到非常无奈。快毕业的时候,几乎都要趴下了。
小学毕业,到了考初中的时候了。全县只有一所县立中学。每年招两个班,一百人。小学倒有十几所,毕业生五六百人。凭闫洪那成绩,要想挤进去,希望太渺茫了,怎么办?
这时一位乔表叔到家里作客。他是奶奶的侄子,当过数学老师。闫洪像见到救星一样,连忙向他请教。他发现闫洪连“先乘除后加减”都不知道。于是他帮闫洪找来一些参考资料,要求闫洪有计划、按步骤循序渐进地补习。闫洪这回总算看见点儿光明了。虽然时间只有一个多月,他有了目标,有了方向,也就有了信心。他搬到河东南院一间放杂品的窑洞里。那里不仅安静,而且凉快。他一个人关起门来日夜加班。这时候村子里唱大戏,一连九天,这可是百年不遇的热闹。闫洪一场也没有看,一次也没有回去。
考试过后,身心轻松。闫洪正拿着一本书在院子里看,有个五年级的同学前来找他,说是冯老师和张老师要走,咱们去看看吧。说走就走,闫洪手里拿着书站起来就走。
到了学校冯老师和张老师合住的房间。看见冯老师眼睛红红的,像是刚抹过眼泪,张老师气鼓鼓地。
冯老师高高瘦瘦的,戴一付近视眼镜,张老师矮一些,胖一些。两个人都是沦陷区逃亡过来的高中毕业生。想在这里教上一段时间书,积攒些路费,再往前走,到大后方考大学去。没成想学期终了,想走,征夫校长蛮不讲理,扣住工资不发给他们。得知这个情况,同学们都很气愤。可是有什么办法呢!闫洪想,要是爸爸在家,求他说句话,也许能顶点事,一群孩子们,人微言轻,也只能表表同情而已。
从两位老师房间出来,正好碰上闫洪的班主任李老师。他问闫洪手里拿的什么书,闫洪递给他看,原来是一本《浮生六记》。他把嘴一撇,斜了闫洪一眼,没说话,顺手把书还给了闫洪。那意思你还能看懂这个,轻蔑的表情让闫洪一辈子都忘不了。他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闫洪还真能看懂。
发榜的日期到了。去看榜的路上,就遇见个同学说“你考上了”。他加快步子,到中学门口一看 ,果然老天不负苦心人,他的大名以第四十二名赫然列在榜上。观音寺小学总共考上四个人,有一个人名次在他前面。这就是说,他的成绩是全班第二。
闫洪那个高兴啊,飞也似的往家跑。以为自己马上就是中学生了,以为全家都会为他高兴,祝贺他。他万万没有想到,还没有等他从兴奋中缓过神来,爸爸派来接他去郑州的人已经站在他的面前了。
到了郑州。爸爸说:“不要回去报到了。上学的事以后再说吧。”真如一桶冷水劈头浇下,闫洪心里从头凉到脚。他满腹委曲,却无可奈何。
前一段爸爸工作不稳定,这时已正式调到郑州法院担任检察官。妈妈也去了。生活暂时安顿了下来,又要抓闫洪的事了,闫洪自由自在的日子结束了。
转眼两年过去了。爸爸从外地回来,终于把闫洪的上学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村里有个叫征夫的,曾经跟爸爸干过事,三十多岁,看起来挺精干,当时正在太清观小学当教员。找他一说,立马办成。
太清观是个镇子,离家五六里。闫洪到那个学校插班读五年级。语文没问题,其它方面可就惨了。算术在卫辉时学过点儿加减乘除,有些课根本就闻所未闻。上劳作课了,老师让同学们自由发挥做手工制品,同学们个个训练有素,有用纸折叠的,有用绳子或高粱杆皮编织的,有用土块雕刻的,不一会儿每人面前都有好几件。他们看闫洪挺尴尬,坐在那儿什么也不会,有些人就走过来送他一件,结果他的成品反而最多。
闫洪是个特殊学生。他和校长老师们一道吃饭。但是他对于自己的特殊,总感觉着别扭,想尽可能和同学们打成一片。他入学的时候,离期考还有不到两个月,很快同学们就进入了期末考试的紧张准备阶段,闫洪更是加倍的紧张。他们的宿舍在二层楼上,打地铺睡觉。闫洪学着同学们的办法,枕头前放盏小油灯开夜车。放假后把行李拿回家时,枕头、被褥上全是油。
考试成绩公布了。全班四十多人,闫洪名列第二十四,中不溜。说不清是遗憾、是不甘心、还是什么,闫洪掉下了几滴眼泪。
暑假后,征夫调到观音寺小学当校长。闫洪也随着转入新学校。学校离家近,只有一里多地。他和村里的孩子们一道走读,倒也快活。和去河东的路一样,出门往南进入一道深沟,出沟就是小石桥。后来又发现一条捷径,和几个大一些的男孩子直接往东南走,接近沟口处可以攀爬下去,离地一人多高时,纵身一跳,前面不远就到小石桥了,既快捷又刺激,何乐不为!过桥向右转是河东,直走就是观音寺。观音寺是个镇子,早上有集市。集上有卖菜的,卖小吃的,卖农具的。还有些店铺。小吃有豆腐脑、油条、丸子汤,饭铺门前台子上摆放着馒头、包子。如果早上不想在家吃饭,可以到学校门前再吃。学校就在原来的寺庙里。神像旱就拆除了。殿堂就是教室。
到新学校读六年级,成绩不仅提高不了,想保持中不溜已经很不容易了。主要是算术底子太差。到了第二个学期,来了位新的算术老师兼班主任。听说这位李老师在别的学校教学成绩不错,还小有名气。没成想闫洪这回可要倒霉了。本来一些基础知识都没有搞清楚,现在又布置下许多补充题,四条腿的兔子两条腿的鸡,五花八门的四则杂题,而且量特别大。敢情这位老师不仅是填鸭式教学,而且鞭打快牛。班上只有少数几位同学能跟得上。多数同学不得不东问西问、东抄西抄才能交上作业。老师眼里只有几个尖子,对于中等以下的同学简直是不屑一顾。闫洪被弄得头昏脑涨、疲惫不堪。感到非常无奈。快毕业的时候,几乎都要趴下了。
小学毕业,到了考初中的时候了。全县只有一所县立中学。每年招两个班,一百人。小学倒有十几所,毕业生五六百人。凭闫洪那成绩,要想挤进去,希望太渺茫了,怎么办?
这时一位乔表叔到家里作客。他是奶奶的侄子,当过数学老师。闫洪像见到救星一样,连忙向他请教。他发现闫洪连“先乘除后加减”都不知道。于是他帮闫洪找来一些参考资料,要求闫洪有计划、按步骤循序渐进地补习。闫洪这回总算看见点儿光明了。虽然时间只有一个多月,他有了目标,有了方向,也就有了信心。他搬到河东南院一间放杂品的窑洞里。那里不仅安静,而且凉快。他一个人关起门来日夜加班。这时候村子里唱大戏,一连九天,这可是百年不遇的热闹。闫洪一场也没有看,一次也没有回去。
考试过后,身心轻松。闫洪正拿着一本书在院子里看,有个五年级的同学前来找他,说是冯老师和张老师要走,咱们去看看吧。说走就走,闫洪手里拿着书站起来就走。
到了学校冯老师和张老师合住的房间。看见冯老师眼睛红红的,像是刚抹过眼泪,张老师气鼓鼓地。
冯老师高高瘦瘦的,戴一付近视眼镜,张老师矮一些,胖一些。两个人都是沦陷区逃亡过来的高中毕业生。想在这里教上一段时间书,积攒些路费,再往前走,到大后方考大学去。没成想学期终了,想走,征夫校长蛮不讲理,扣住工资不发给他们。得知这个情况,同学们都很气愤。可是有什么办法呢!闫洪想,要是爸爸在家,求他说句话,也许能顶点事,一群孩子们,人微言轻,也只能表表同情而已。
从两位老师房间出来,正好碰上闫洪的班主任李老师。他问闫洪手里拿的什么书,闫洪递给他看,原来是一本《浮生六记》。他把嘴一撇,斜了闫洪一眼,没说话,顺手把书还给了闫洪。那意思你还能看懂这个,轻蔑的表情让闫洪一辈子都忘不了。他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闫洪还真能看懂。
发榜的日期到了。去看榜的路上,就遇见个同学说“你考上了”。他加快步子,到中学门口一看 ,果然老天不负苦心人,他的大名以第四十二名赫然列在榜上。观音寺小学总共考上四个人,有一个人名次在他前面。这就是说,他的成绩是全班第二。
闫洪那个高兴啊,飞也似的往家跑。以为自己马上就是中学生了,以为全家都会为他高兴,祝贺他。他万万没有想到,还没有等他从兴奋中缓过神来,爸爸派来接他去郑州的人已经站在他的面前了。
到了郑州。爸爸说:“不要回去报到了。上学的事以后再说吧。”真如一桶冷水劈头浇下,闫洪心里从头凉到脚。他满腹委曲,却无可奈何。
前一段爸爸工作不稳定,这时已正式调到郑州法院担任检察官。妈妈也去了。生活暂时安顿了下来,又要抓闫洪的事了,闫洪自由自在的日子结束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